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甘肅西和:傳統民俗文化帶旺旅遊帶富百姓

2016年08月08日 08:59 來源:新華社 字號:       轉發 打印

  新華社蘭州8月7日電(記者王博)“巧娘娘你是天上仙,我是地上巧手女,年年七月迎巧娘娘來,我們姐妹迎你來。”近日,第八屆隴南傳統民俗文化節日“隴南乞巧女兒節”在“乞巧之鄉”甘肅省西和縣拉開帷幕。

  深情優美的歌舞表演、樸素而端莊的傳統服裝展示、嚴肅的神靈祭祀活動……原生態情景歌舞展演吸引了很多外來遊客的目光。

  “非常高興能看到如此精彩的歌舞表演,從節目中我能看到千百年來中國婦女為了追求幸福生活而進行的乞巧活動,這令我很感動。”受邀前來參加節日開幕式的美國嘉賓哈維·朝鼎說。

  乞巧文化是起源並流傳于甘肅省西和縣、禮縣一帶的秦人遺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一種集信仰崇拜、音樂舞蹈、民間工藝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歲時節令活動。參加主體多為未婚的女性,節日從每年農歷七月初一前夜至七月初七“七夕”結束,共計七天八夜。

  甘肅省隴南市委宣傳部部長張昉介紹,活動期間,經常性參與的群眾達到50萬人之多,“其持續時間之長久、參與女性之多、傳承之久遠、程式之完整,在全國絕無僅有,被譽為中國古代乞巧文化的‘活化石’。”

  西和縣所處的甘肅省隴南市,是秦王朝的發祥地,境內有中國早期的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等遺址遺存。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樣性的民族風情,使得當地孕育了乞巧、白馬民俗等豐富的傳統民俗文化資源。據統計,目前全境共發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線索740多條。

  豐富的民俗文化旅遊資源吸引著眾多中外遊客來此觀光,推動當地旅遊業的發展。據西和縣旅遊局統計,2014年全縣累計接待遊客62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8億元。

  西和縣還深入挖掘民俗文化資源,並同脫貧攻堅、勞務輸出、電子商務結合起來,逐漸形成了“巧嫂”“巧妹”等勞務品牌和“藝巧坊”係列文化旅遊產品,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王喜俊是西和縣盧河鄉草川村村民,2014年以前,他還是上海一家電腦裝配廠的工人,靠著打工以及家里幹農活,每年能掙到3萬多元。打工期間,他看到東部沿海地區電子商務發達,又想到家鄉大量的特色農產品以及民俗產品銷路不暢,無人問津,便琢磨自己開網店。

  “網店除了賣一些農產品外,還經營當地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產品麻紙。”王喜俊說,“現在每年收入能達到6萬多元,比打工收入高了很多。”

  西和縣電子商務中心副主任陳棟介紹,截至2016年7月底,全縣有電商1215家,每年銷售額在2億元以上,直接帶動1.1萬多人就業。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