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月,全國人大授權國務院在全國33個縣(市、區)開展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等3項土地制度改革試點。作為江西省唯一試點縣,余江縣去年3月正式啟動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試點一年來,這里的村莊、土地和農民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在鄧埠鎮西詈村,昔日臟亂差的景象不見了蹤影。看著村莊每天都有新變化,村民王水菊高興地說:“宅基地制度改革集約利用了村里的土地,村容村貌有了大變化。村民用房子抵押貸款發展產業,大家的日子越過越好了。”
在試點改革前,情況並非如此。“自家的宅基地,憑什麼要被改來改去?”王水菊說,當時很多村民不理解。為了得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余江縣一方面層層動員,廣泛宣傳宅改精神和政策;一方面組織11個工作組深入農村對實際情況進行摸底。調查顯示,全縣農村總戶數7.3萬戶,農村宅基地92350宗,其中閒置房屋2.3萬棟,危房8300棟,倒塌房屋7200棟,農房附屬設施10.2萬間;存在一戶多宅、有戶無宅、私下交易、違法建房和擅自改變用途等問題。
“這意味著,一旦規范管理,很多農戶都將面臨違規。要推進這項改革,必須先向群眾算好宅改的經濟賬、長遠賬、生態賬和社會賬,才能讓群眾真正認識到改革帶來的好處,積極主動參與宅改。”余江縣中童鎮鎮長楊鵬告訴記者。
家底摸清楚了,設計改革方案是關鍵。按照“集體性質、村為基礎,戶有所居、取退有償,嚴格規劃、堅持標準,只做減法、不做加法,公平公正、利國利民”的要求,余江縣堅持問題導向,出臺了21項宅改制度機制,從6個方面初步構建了縣、鄉、村宅基地制度體係:一是探索農民住房多種保障方式,實現戶有所居、居有所宜;二是探索宅基地有償使用制度,促進宅基地節約集約利用;三是探索宅基地自願退出、流轉、綜合利用機制,實現宅基地高效使用;四是探索宅基地權益保障和用益物權的多種實現形式,保障農民合法權益,增加財產性收入;五是探索集體主導,提升宅基地管理水平;六是鄉鎮、村組因地制宜制定實施辦法。
余江縣充分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在實際操作中讓各試點村根據本村實際情況確定“一戶一宅”起徵面積標準;在確保村民“一戶一宅”基礎上,不降低村民的生活質量,不觸及大多數人的利益,不拆有文化傳承價值的房子……通過反復徵求群眾意見,讓村民真正成為宅改的主人。
通過改革,余江縣沉睡的土地得到喚醒。截至目前,余江縣共退出宅基地5700宗,面積66.4萬平方米;收回村莊規劃內土地480畝,復墾330畝;收取有償使用費373萬元,完成率達到99%;流轉宅基地24宗,面積3500平方米;擇位競價宅基地32宗,面積5100平方米。
隨著試點工作的展開,余江縣在實踐中還總結出一套“組合拳”,以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為統領,統籌推進農業發展現代化、基礎設施標準化、公共服務均等化、村莊面貌亮麗化、轉移人口市民化、農村治理規范化等“六化”建設。
余江縣國土資源局局長蔡國華說,在楊溪金墩村、黃莊三港橋等50多個退出力度大的試點村,退出的宅基地可滿足未來10年至15年的農民建房用地,農民建房用地需求得到有效保障。
農民感受到的獲得感遠遠不止這些。通過有償使用、有償退出、流轉、出租、增減挂、農房抵押貸款等,農民收入得到有效增加。目前,余江縣共撥付有償退出補償款670萬元,戶均增收430元。同時,綜合利用村莊內退出宅基地、空閒地,發展了“一村一品”庭院經濟、休閒農業、觀光旅遊等,促進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了農民就業創業,增加農民實際收入。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