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安徽宿州:借力農村改革 做強現代農業

2016年08月10日 09:11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地處黃淮平原的安徽省宿州市是個傳統農業大市。在這里,記者體驗到現代化農業的蓬勃生機——耕種收割機械化操作,土特產品網上售賣,鄉村旅遊遍地開花,農民參加合作組織抱團發展,家庭農場可以憑信用貸款……

  作為國家重要的糧、棉、油、肉、蛋、果生產基地,宿州市借助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和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兩區”建設的契機,在農業現代化的道路上先行先試、積極探索,推動從“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的跨越。

  2010年以來,宿州市相繼被批準為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和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借政策東風,宿州市積極創新農業經營體係,逐步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骨幹,其他組織形式為補充的新型農業經營體係,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水平不斷提高。與此同時,宿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步推進,制定了生態農業產業化示范創建方案,建立生態農業示范創建聯係制度,優化調整農業結構,三產融合及農村服務業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業科技支撐能力也進一步加強。

  農業經營吸引力不強、規模經營主體融資難、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薄弱等問題,一直是建設者面前的一道難題。為尋求突破,宿州市在“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打造創新型農業現代化先行區,實施六大創新工程,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以創新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

  在創新型農業現代化先行區建設中,他們堅持以“人”的現代化為核心,大力培育新型農民、熟練產業工人和新型鄉村社區居民;堅持以“物”的現代化為基礎,持續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農業現代化提供物質和技術保障;堅持以“產業”的現代化為支撐,應用物聯網、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互聯網+農業”,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堅持以“社會治理”的現代化為目的,推進農村新型社會治理,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在六大創新工程中,“現代農業+”工程重點探索現代農業與互聯網、文化產業、服務業等融合發展;農民圓夢工程致力讓農民實現“在園區打工、進城鎮安家”的夢想,為他們提供“上農民大學、學就業技能”的平臺;龍頭企業培育與引進工程則在扶持和培育本地龍頭企業的同時,積極引進龍頭企業;強基工程加強了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短板,進一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脫貧攻堅工程受到貧困群眾廣泛歡迎,通過產業扶貧、政策扶貧、健康扶貧,讓他們穩步致富;新型鄉村治理工程充分探索運用鄉賢文化、鄉土文化、村規民約等,關注並探索破解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人所面臨的困境。

  創新型農業現代化先行區建設實施以來,“強農”效果顯著。今年上半年,宿州市農民合作社發展到9358家,家庭農場發展到4931家,均居全省首位;組建以農業企業為龍頭、以農民合作社為紐帶、以家庭農場為基礎的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189個,生產和加工產值達到51.85億元,聯合體框架內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萬元,高于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855萬千瓦,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6.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以上;先後引進阿里巴巴產業帶、中國網庫等知名平臺借船出海,已有223家企業入駐運營,總銷售額超過2000萬元,實現了農業新功能、新業態的融合發展。(經濟日報記者 白海星 文 晶)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