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富,戶聯戶;聯起戶,小康路上邁大步。”在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創建農村專業合作社,加入農村專業合作社,成了該縣農村脫貧攻堅路上的首選。該縣積極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把扶持創建農村專業合作社作為加快培育新型農民的一個重要平臺,利用抱團發展的優勢,加快農村脫貧步伐,敲開農村致富之門。
那麼,農村專業合作社帶給農村什麼變化?在農民的致富路上發揮了什麼作用?筆者走訪吉水縣各城鄉,從鄉村“三變”中感受到了合作社給農民帶來的好處。
變化一:農民從門外漢變為專業戶
“我今年剛剛加入養牛專業合作社,養了70來頭肉牛,如果效益好的話,我考慮擴大規模。”7月26日,筆者在水田鄉石鼓村養牛專業合作社基地上,看見養牛專業戶周利平正在給肉牛喂食。周利平原來一直在廣東打工,今年返鄉創業。他說,村里山好水好草美,正適合養牛,選擇加入合作社,一是想積累養牛技術和經驗,二是想加快脫貧步伐。
去年初,在當地政府的努力下,石鼓村引進生態農業發展模式,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成立了養牛專業合作社。去年,全村只有10多戶農戶加入合作社,今年增加到30多戶,肉牛養殖規模達600余頭。
在吉水縣,與石鼓村產業合作社類似的有90多個。該縣有針對性地出臺農村合作社扶持政策,採取企業“辦”、能人“帶”、基層組織“牽”、職能部門“領”等措施,根據各個鄉、村的產業發展特色,因地制宜引導、興辦和扶持發展技術服務型、產供銷一體型、生產流通型等農村專業合作社。據統計,目前該縣已有1.3萬余農戶加入合作社。
變化二:農業從低效變為高產
“以前,我們的蓮藕每斤只能賣到3.5元,現在通過合作社統一包裝、加工,每斤可以賣到6元。”說起合作社,醪橋鎮固洲村民張乃貴讚不絕口。2014年,他在村里組建成立了“三和店”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主要種植美國雪蓮並套養泥鰍和套種仙人掌。目前,該合作社已經輻射帶動了20余戶村民入股,固洲村每年的蓮藕種植面積有200多畝,畝產增收1000多元。
農業從低產到高效,合作社有訣竅,這個訣竅就是合作社的規范化運作和全方位服務。吉水綠豐果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肖小春說,為確保社員生產降耗、節本、增收,合作社積極推行統一供應良種、化肥,統一執行無公害種植技術標準,統一進行病蟲防治和技術培訓,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產品,分戶生產管理的“五統一分”經營模式。目前,該合作社有社員106人,社員戶均年收入10萬元以上,成為省級示范專業合作社。
吉水縣注重發揮農村合作社的引領作用,(下轉A3版)廣泛推廣“五統一分”運作模式。據統計,加入合作社的農民年收入要比加入合作社前增長20%以上。
變化三:農村從一枝獨秀變為滿園春色
7月22日,金灘鎮金灘二村村民羅春根正在“招呼”野鴨上岸,他告訴筆者,在當地政府扶持下,他組建了一個民間農民養殖合作社,利用贛江利好水域環境,做足水文章,專門發展鴨、鵝特色養殖,附近農戶也紛紛加入合作社。該合作社與省外廠商聯係,將所養殖的鴨、鵝全部批量銷往福建、廣東。
以前,極有養殖技術的羅春根個體養殖鴨、鵝,雖然市場供不應求,每年有10多萬元的純收益,但“一枝獨秀”的養殖模式很難提升養殖檔次。“我決定成立養殖合作社,我出技術,對社員進行指導,社員分散養殖,這樣養殖規模擴大了,抵禦市場風險能力也增強了。”羅春根的想法得到村民支持,合作社成立之初,就有10多戶加入。如今,該合作社成員30余戶,通過共享信息,共同發展,年利潤近500萬元。“贛江水質好,為養鴨、鵝提供了天然的用水環境。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銷售市場也一定會越來越好。”
近年來,吉水縣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通過發揮合作社的龍頭作用,科學規劃產業示范區,將土地合理流轉到產業大戶手中,形成醪橋鎮固洲百里荷花觀光帶、阜田鎮十里油茶示范基地等農業觀光基地20多個,崛起了一座座休閒農莊、綠色山莊、生態新村,很好地帶動了當地生態觀光旅遊業的發展。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