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村民正在喂魚
近日,記者走進天津市武清區白古屯鎮白古屯村,村莊深處是成片的魚塘,里面養殖了各色各樣的錦鯉。到了喂食時間,村民一打開投食器,千余條錦鯉從各個方位聚集過來在水中上下翻涌,在陽光的映襯下顯得波光粼粼,五彩斑斕。
白古屯村村委會主任祝慶友是錦鯉養殖戶之一。他告訴記者,白古屯村以前是一個傳統的水產養殖村,1992年部分村民開始養殖草魚、花鰱、白鰱等商品魚,全村養殖面積大約200畝水面。後來,由于集約化精養需大量投餌、頻繁用藥,致使水域生態環境惡化,養殖風險加大,魚種、飼料等價格上漲也使養殖成本增加,同時市場上大眾化水產品價格長期處于低位,造成商品魚養殖增產不增收,養殖效益低下。魚賣不出去,銷路不暢通,村民只能在附近的集市上擺攤販賣,收入也時好時壞。對于這種狀況,村民們非常焦慮,四處打聽養殖經驗、買來相關書籍,認真學習技術,還從北京聘請養殖專家幫助解決問題。為順應市場需求,經過多年摸索和努力,村民們發現觀賞魚是一個省水、省料、管理簡單、市場前景好的養殖選擇,便于2013年開始引進觀賞魚,同時集合13戶村民于2015年成立了天津市瑞祥觀賞魚養殖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以來,村民轉變傳統養殖模,不斷創新,從廣東引進新品種,並在專家的指導下自行培育更新。李長河是合作社從北京聘請的高級人才,長年從事觀賞魚養殖、實驗培育等工作,掌握專業的檢驗、化驗技術,他和養殖戶們一起研究、探討,2015年成功創新雜交出錦鯉紅白四段八字頂,2016年雜交出紅虎、古今、德國孔雀等品種,並銷往全國各地。“這些品種的錦鯉市場需求一般是30至40厘米的長度,每條30厘米錦鯉價格在1000元左右。去年我們僅銷售紅白錦鯉和大正兩個普通品種錦鯉就將近6萬條,僅一個10畝的魚塘就賺了4萬元!大家特別高興。現在,合作社魚塘內共有錦鯉25萬余條,在水面面積沒變的情況下,養殖商品魚改為養殖觀賞魚,收入增加了不少,大家的勁頭兒也越來越足!”祝慶友激動地告訴記者。“養殖業的發展反映了村民在思想認識上的變化,這種變化提升了農業發展,也幫助了大家增收致富。”李長河插進話來。合作社的成員也紛紛表示,今後將繼續努力創新培育新品種,把豐富的養殖經驗和技術推廣給更多的人,帶動大家一起致富。(劉菲菲 見習記者 薛瑞萍)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