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黑龍江農業改革 從“種得好”轉向“賣得好”

2016年08月16日 09:24 來源:黑龍江農業信息網 字號:       轉發 打印

  當前,在廣袤的黑土地上,黑龍江正以深入推進“兩大平原”現代農業改革試驗為契機,爭當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通過推進農業經營體係、農村土地管理制度、農村金融保險服務、農業支持保護政策、農業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創新等“五大創新”,以及堅持規模化生產、合作化經營、產業化發展、社會化服務,黑龍江現代農業發展活力得到了充分釋放,各項農業綜合改革取得了新進展、新成效。

  率先進行土地確權

  農業綜合改革的“重頭戲”是農村土地確權,摸清林地、荒山、灘涂、草原等農村全部“家底兒”。哈爾濱市僅用2年時間在全國率先完成農村土地確權,比國家提出的5年完成時間表,整整提前了3年,為全省乃至全國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探索了新路。

  “工作中,我們逐一核對土地使用權證、承包合同、土地臺賬等原始憑證,確保了土地權屬清晰、準確無誤。”哈爾濱市農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為做到精益求精,衛星圖片、航拍、GPS定位等大量現代科技手段在土地實測中被廣泛採用。

  同時,黑龍江還全面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登記,出臺《全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工作方案》,抽調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深入市、縣開展全方位技術指導,確保到2018年全省全面完成確權登記工作任務。

  土地確權促進了土地集約化經營。2015年,全省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到6897萬畝,規模經營面積達到6389萬畝,同比分別增長6%和7%。

  創新農業融資模式

  2015年,黑龍江共創新農村金融產品20種。其中,19個縣推廣訂單、保單、信貸多種組合的金融服務模式,37個縣探索“農戶+合作社+企業”的農業產業鏈融資模式。哈爾濱中心支行行長王迅告訴記者,通過創新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全省涉農貸款大幅增加,農村地區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得到緩解。

  在三江平原部分縣市,不少農民家庭財產結構正發生積極變化。以前,農民以種糧為主,家里主要財產是糧食、耕地,一些家庭還購買了三四萬元的小四輪車;如今,在農村土地完成確權後,土地實現了規模經營,越來越多的大型農機設備走進了普通農戶家,農民的住房條件也得到了改善,超10萬元的農房在黑龍江變得很普遍。佳木斯市委書記王愛文說,隨著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農民財產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農民財產中的農機佔比大幅提高,為農民增收增添了拉動力。

  近年來,黑龍江省各類農業合作社如雨後春筍般涌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到17萬個。部分農民合作社已由土地合作走向股份合作。哈爾濱市推動各種新型經營主體自主創新,“企業參股”“訂單合作”“帶地入社”等多種模式百花齊放,形成了專業合作、互助合作、經營合作、股份合作等“四種合作組織”。統計顯示,哈爾濱市由此共培育農民合作社6524個,經營面積達902萬畝。

  著力延伸農業鏈條

  種出來了好產品,賣不上好價著實讓人著急。慶安縣是綏化市水稻主產區,過去水稻產業種、加、銷等環節銜接不緊密,產業鏈不完整,好米賣不上好價。

  近年來,慶安縣引進和扶持一批水稻精深加工企業及大米加工交易中心,將水稻產業從加工逐步延伸到生產米糠油、秸稈造紙、稻殼發電等產業,基本實現了對水稻的“吃幹榨凈”,農民收入也逐年增加。

  “10年前我們習慣就農業抓農業,沒有把產業鏈做起來。”綏化市委書記張晶川說,通過大力延伸農業產業鏈,綏化形成了“一產接二連三”的互動型、融合型發展模式,走上了一條用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的轉型之路。

  “黑龍江省作為農業大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至關重要。”黑龍江省省長陸昊表示,要緊密結合“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在生產環節注重推動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和畜牧業,幫助鼓勵農民面向市場銷售糧食獲取增值空間,推動農業從“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經濟日報記者 倪偉齡)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