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山東濟寧: 問計于民拔窮根

2016年08月17日 09:09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近日,記者來到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兩城鎮東單前村村委會議室,只見辦公桌上擺著5個玻璃瓶,每個瓶子上分別貼著“路”“醫”“學”“水”“電”的字樣。濟寧市水利局派駐該村的“第一書記”韓光和給每位村民發了一顆花生米:“你覺得當前制約咱們村發展的問題是什麼,你覺得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就把手里的花生米投到哪個瓶里。”

  這樣的“扶貧問計會”,濟寧市以鄉鎮為單位的各精準扶貧工作組均召開了10次以上。“不能再走千戶一策的扶貧老路,號準脈搏才能對症施治,讓群眾自己做決策,才能確保扶貧工作對象精準、成因精準、問題精準和需求精準。為實現從輸血到造血、從大水漫灌到精確滴灌的轉變,濟寧實施了產業脫貧、就業脫貧、醫療保障與救助脫貧、金融脫貧、旅遊脫貧、教育文化脫貧六大扶貧攻堅行動。”濟寧市委書記馬平昌說。

  濟寧市的貧困人口80%集中在山區、黃河灘區和微山湖區,通過走訪,駐村扶貧幹部們了解到,“三區”群眾急需鋪架“致富路”、用上“放心電”。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他們按需建設,35個鄉鎮、110個村、11.6萬人因此受益。

  在泗水縣泗張鎮山坳村,村民李慶民正忙著將自家的散養山雞、山杏等農產品裝車外運。他告訴記者,過去不通路,與外界隔絕。自從水泥路修到家門口,縣、鎮和包村幹部又為每位村民送來1萬元的致富啟動資金,村里17戶貧困人口有的上山養青山羊、野山雞,有的種植水果、中草藥,產品供不應求。“去年俺們17個精準扶貧對象戶均收入3.5萬元以上,實現了當年脫貧。”李慶民說。

  通了電的灘區貧困戶人口,心中點亮了一盞盞致富明燈,在市、縣兩級幫助支持下,他們有的聯合建起了重型車輛後期加工制造企業,有的和蒙牛集團簽約辦起了優質奶牛養殖基地。湖區貧困群眾則發展烏鱧、螃蟹、麻鴨等湖產品養殖業,並建成投產了60多家湖產品深加工基地,產品銷售到歐洲、中亞等地區。到今年5月底,灘區、湖區98.2%的精準扶貧對象已實現年戶均收入5萬元以上。

  “我們這兒是最適合這個項目‘下嫁’的地方”,在不久前召開的山東省西部經濟隆起帶技術轉移大會科技精準扶貧對接會上,來自濟寧鄒城大束鎮官廳村的駐村幫扶“第一書記”馮朔“黏”著山東農業大學教授時連輝“搶親”。

  時連輝在此次對接會上發布了他們團隊研發的“有機廢棄物堆肥化處理及全營養配方水肥一體化技術與產品”等技術,引起了不少參會濟寧“第一書記”的關注。

  會上,山東省農科院和山東農業大學等單位的專家發布了147個適合村級經濟發展的科技項目,供“第一書記”們結合各自村里的實際情況,進行挑選合作。最終,簽訂技術交易合同13項,交易額2100萬元。“給錢給物,不如引進具有發展潛力的科技項目。這樣的科技精準扶貧對接會,特別‘解渴’。”馮朔表示。

  微山縣兩城鎮大辛莊村是省級貧困村,濟寧市港航局駐村“第一書記”范衛東,把光伏發電項目作為當地扶貧工作的突破口,成立了濟寧市第一家光伏合作社——微山縣同心光伏農業專業合作社,並于今年4月8日完成了光伏面板的鋪設,順利實現並網發電。這160塊、300平方米、總功率達40kW的光伏面板,每年可為村里帶來5萬余元的收入,且收益周期長達20余年。“村里每年將光伏發電收益的一半用于貧困戶的救助,30%用于公益事業,20%留作集體使用。大辛莊村從此告別了村集體經濟零收入的歷史。”范衛東說。

  截至今年上半年,濟寧市已開工建設各種產業扶貧項目的村有219個,帶動貧困戶7698戶;2014年下半年開始的精準幫扶項目電商和光伏產業,已覆蓋163個村共2094戶。據了解,這些貧困戶基本可實現當年脫貧,戶均年收入可達2.5萬元以上。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