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上圖 在濟南市長清區五峰山街道辦事處萬畝櫻桃種植基地,前段時期有些櫻桃葉子發黃,農業專家趙有紅(中)來到地里,給村民釋疑。 右上圖 長清區農廣校的老師在村里給村民講課。 右下圖 給農民培訓前,長清區農廣校的老師們免費給村民發放農技書籍。本報記者 瞿長福攝
時下正是田間管理的好時節。在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與以往不同的是,除了忙于農活,種田人開始更多地走進培訓課堂,變身為懂生產、會經營、更自信的“新農民”。
隨著“誰來種地、怎樣種地”成為無法回避的現實課題,各地開始嘗試破題。山東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長清區分校(以下簡稱“長清區農廣校”)校長王桂軍說,發展現代農業需要更多現代農民,因此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解決“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的關鍵。
老農民想學,新農民要學
皮膚黝黑,骨架粗壯,說起話來滔滔不絕,52歲的齊明貴是濟南市張夏鎮上龍村的老農民,種了一輩子地,但直到最近幾年,才感覺上了道,種出了“事業感”。
齊明貴早些年一直侍弄花生、大豆之類雜糧,後來又改種核桃。核桃前期投入大,一年栽樹,兩年才結果,種植也更有講究,品種選擇、種植密度、管理方法都會影響質量,弄不好就全年無收,這讓他有些著急。
“從頭學起。”齊明貴說,在新品種新技術面前,怎麼看自己都是一個“新農民”。為了盡快掌握新技術,齊明貴報名參加了長清區農廣校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幾乎課課不漏,有一次為了趕上一節培訓,遠在青島的他,連夜坐火車淩晨一點趕到濟南,再等到五點鐘搭乘第一班班車回到長清上課。
按照新學到的技術操作,齊明貴的核桃減少了農藥殘留,結出的核桃皮更薄、不易碎,更好賣。2013年,齊明貴擴大了種植面積,牽頭成立了濟南市桂蘭核桃農民專業種植合作社,入社的有十幾戶。“現在種核桃的人越來越多,想要增加效益,就必須走打造品牌和深加工這條路。”下一步,齊明貴打算去長清區農廣校學習電商和企業管理,把合作社品牌打響。
在長清,像齊明貴這樣有多年種地經驗,但因為新品種、新技術出現跟不上趟的人還有不少。這些“老農民”有能力、有想法,渴望從土地中獲得更多收益,對相關的培訓需求強烈,也因為參加這些培訓而獲益。
張夏鎮搞養殖出身的李友建,80年代就開始辦養雞場,2012年成立了濟南市農河畜禽養殖有限公司,本身技術在行,但經營業務狹窄。3年前,通過當地畜牧部門來到長清區農廣校培訓,思路開闊許多,回來後搞一條龍經營,雞糞種菜,菜園子弄好了開辦農家樂。如今李友建成了當地多元發展的帶頭人。
培訓使“老農民”學會了新技術、拓展了新視野,更讓“新農民”一開始就能接觸現代農業管理理念和經營思維。長清區平安街道趙莊村30歲的趙凱,過去一直做生意,去年當選為村委會主任,就想帶著村民一起致富。他嘗試著流轉了60畝地搞規模化種植,記者問他會種嗎?他說通過農廣校培訓,他對大田作物和規模經營有了底,想自己先做起來,然後帶著大家把村里的地盤活,讓種田更有效益。
腳印在田埂上,學問在大地上
在長清區五峰山街道東黃村的一片櫻桃園里,趙有紅被二三十個農民團團簇擁。村民張建伍家的櫻桃葉最近有些發黃,擔心是發了病。趙有紅摘下片葉子瞧了瞧說,近期下雨太澇,樹的吸收能力減弱,有的葉子就黃了,“不要看到黃葉就害怕,補點鉀肥就好了”。
58歲的趙有紅是長清區第一職業專科學校的高級教師,學農出身,畢業後同學走的走、飛的飛,只有他堅持留下來教農學。2013年長清區農廣校聘請他為教師,專門給農民講解林果栽培技術。“去年授課220多次,基本上全年都在鄉下跑。”趙有紅說,為了配合農民的勞作時間,晚上八九點上課是常事。
授課多以田間培訓為主,雖然農民參與很積極,對新技術也充滿好奇,但囿于傳統經驗,很多人一開始只是持觀望態度。趙有紅講了個例子,剛開始長清區有個櫻桃大戶,參加培訓時趙有紅指導他,櫻桃質量要好就得控制產量,及時剪枝。大戶每次都滿口答應,但直到櫻桃成熟一枝未舍得剪,最後每畝地收了4000斤。按當年市價,一斤櫻桃能賣18元,而他的櫻桃產量上去了,可賣相、口感差,只能賣3元至5元一斤。第二年,不用趙有紅叮囑,大戶主動剪了枝,畝產2500多斤,收入卻比上年翻了幾倍。趙有紅感慨,“見到了實效,農民才會從心底里相信你”。
實效並不是照本宣科就能有,農業技術日新月異,新農民對技術要求越來越高,老師也需要常學常新。趙有紅摸索出一套更新知識儲備的方法,除了自學、上遠程教育課程,他還有自己的試驗田。這幾年他與大戶合作流轉了50畝土地,搞林果種植實驗。他說,“只有自己栽了、種了才能發現問題,也才能真正幫農民解決問題。”趙有紅認為自己已經離不開土地,“農民認可我,一進村大家都認識我,很有成就感”。
和趙有紅一樣,長清區農廣校有好幾位專職從事農民培訓的老師。他們名氣不大,級別不高,收入不豐,一接觸土地就是幾十年,是農民眼中炙手可熱的“明星”。山東省首席創業專職教師陳洪常,在長清區農廣校工作了近30年,說起自己的工作,陳洪常形容是“點燃一盞燈,照亮一大片”。“手把手教,新農民就這樣逐漸長大了。”他的臉上露出笑容。
新職稱領證了,榮譽感增強了
長清位于山東省中部,以丘陵地形為主,農業人口佔總人口的80%以上。近些年,長清現代農業發展迅速,早在2013年全區就認定品牌農產品14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共767家,家庭農場51家,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12000元。
在王桂軍看來,長清現代農業的發展緣于新型職業農民的快速成長。作為全國第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縣區之一,長清區農廣校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道路上走出了兩步棋。
第一步棋是培訓。王桂軍說,傳統農民種地沿襲老辦法、老經驗,科技種田知識少,種地效益低;而新加入的務農人員文化水平雖然有提高,但“農盲”也多。為此,農廣校把知識培訓課堂搬到了田間地頭,在農閒的秋後、勞作完的晚間,將農民集中起來,這樣既不耽誤事,農民積極性也高,需要什麼就培訓什麼,“點菜上課”。“在家的基本都會參加,爺爺聽不懂的,孫女幫忙記。”王桂軍說。
僅今年上半年,長清區農廣校就舉辦各種培訓班60余期,培訓農民5000余人次。除了科學技術,市場經營、企業管理、政策講解也是培訓的重點內容。“新型職業農民不僅要懂生產,還得了解政策,會經營。”王桂軍舉了個例子,一些大戶想辦合作社,但不知道如何登記、注冊,難以享受有關優惠,參加培訓後,才在指導下申辦、補辦相關手續。
第二步棋是認定。“新型職業農民”是長清對“農民”這個職業認定的最高“職稱”。符合什麼樣的條件才有可能被評為新型職業農民?王桂軍認為,具備一定的文化水平、經營達到一定規模、收入高于普通農民收入,是成為一名合格新農民的3個最起碼的條件。滿足這些,再經專家篩選,才能進入認定名單。2015年長清農廣校給175人頒發了“新型職業農民”資格證書,佔培訓人數的15%左右。
“身份認定是為了讓‘農民’成為一種可以安身立命的職業。”王桂軍說,有證和沒證的差別在于,“持證上崗”的農民能更加便利地獲得相關政策扶持,讓農業支持政策更加精準。發證不需要任何費用,卻能極大增強領證農民的職業榮譽感,不過王桂軍坦承,“目前的扶持力度和預期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新型職業農民的壯大還需多方面的支持”。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