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山東臨沭:針線織起扶貧路 柳條編出幸福來

2016年08月01日 09:15 來源:新華社 字號:       轉發 打印

  新華社記者蕭海川

  一幅用傳統絨繡工藝制作的孔子半身像,靜靜置于山東臨沭縣宗榮手工藝品有限公司展廳。工藝精湛,繡像針腳細密,看去如同一張照片。

  “這是一位貧困戶花了兩個多月時間繡的,可以賣到4800元。”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企業總經理莫宗榮介紹說。

  展廳的隔壁,39歲的李華紅正埋頭繡著工藝品。不同顏色的針線,在織布兩面上下穿梭。幾年前,李華紅手里攥著的還是鋤頭與犁,承包著七八畝耕地,雖然腿腳不便,天天得下地侍弄小麥、玉米。“現在到車間上班,每天能掙五六十塊。工作不辛苦,家里人也支持。”李華紅說。

  像李華紅這樣的員工,這家企業還有許多。通過“企業+農戶”的脫貧模式,公司帶動131戶困難家庭就業脫貧,其中66戶還是殘疾人貧困戶。

  “每人每月平均工資1000多元,年末歲尾還有年終獎,最高的能拿到6000元。”莫宗榮表示,看到這里工作的人綻放出開朗的笑容,比什麼都高興。

  在這里,有人因一針一線脫了貧,有的人因編織柳條過上了好日子。2015年,臨沂金柳工藝品有限公司柳編制品出口額達1300多萬美元。這個企業360多名員工中,20%是困難群體。

  “生產環節中一些輕體力的崗位,就留給這些員工。比如給柳編制品貼標簽什麼的,每月也有一千六七百元的收入。”董事長邱炳勝說,廠區外的加工點能招用下崗職工、無業人員,並實行無固定上下班時間、無生產任務等管理制度,最大程度讓貧困群體有錢賺、能顧家。

  臨沭縣縣委書記任慶虎介紹,近年來,當地通過堅持“摘窮帽”“拔窮根”並舉,逐步探索出道德扶貧、產業扶貧和電商扶貧等模式,扶貧工作開始收到良好成效。

  脫貧攻堅不是簡單地給一份事做做,精神世界的“扶貧”尤為重要。“樹立起自我脫貧的信心、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健康的生活方式,一技之長才是安身之本。”臨沭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淩宗儒說。

  “學會一門手藝不難,難就難在缺了那股精氣神兒。”莫宗榮告訴記者,去年以來企業累計培訓殘疾人200多人次。每輪培訓的第一堂課,都是一個多小時的心理輔導課,激發貧困群體樹立改變現狀的勇氣,讓技能變成“鐵飯碗”。

  記者了解,臨沭縣2014年通過精準識別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有63305人,不到兩年,這一數字已降至21565人。計劃今年完成1.37萬人脫貧,2017年實現全部脫貧。為此,臨沭已探索出12種精準扶貧模式,建設農業產業扶貧、務工就業扶貧等197個示范點,讓貧困群眾鼓起勇氣、創造幸福。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