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得精準 扶得到位
——山東省膠州市里岔鎮創新貧困戶精準識別“定量模式”調查
本報記者于洪光楊瑞雪
脫貧攻堅,關鍵在于精準識別。只有“識真貧”,才能“扶真貧”,才能明確“誰來扶、怎麼扶”。
“按照‘六個精準’扶貧要求,里岔鎮研究設計了《貧困戶精準評估表》,提出了‘十一類、73項’貧困戶評估指標體係。作為配套措施,建立了村級貧困評估委員會,制定了工作規范、評估流程及《評估得分匯總表》。”山東省膠州市里岔鎮黨委書記劉京明說,具體到一個申請貧困救助的農戶,評估所得的總正分減去總負分,就是評估得分。評估得分越低,說明越符合貧困救助的標準;評估得分越高,說明家庭經濟狀況越好。
里岔鎮經過多次修改,確定凡評估得分低于60分的,可直接進入鎮級審核階段;得分61—70分,需要再次進行評估,酌情確定是否進入鎮級審核;得分高于70分,不得作為貧困戶。經過兩輪評估,共剔除了16個假貧困戶,評定了549個貧困戶。對貧困戶,實行了一戶一策扶持,到今年底可以全部實現脫貧。
膠州市農業局局長杜潤生評價:“里岔鎮貧困戶評估指標體係及其評估規范,可以概括為貧困戶精準識別的‘定量模式’,在全國是唯一的,實現了貧困戶識別從感性到理性、定性到定量、抽象到具體的‘三個轉變’,是扶貧工作的一個基礎性、改革性、操作性的創新;讓村民知情、參與和監督,可以避免人情因素。現在,這一‘定量模式’已在膠州得到廣泛推廣,效果很好。”
一張《評估表》囊括了“十一類、73項指標體係”——
貧困戶評定從模糊轉向“全面、係統、定量和具體”
在里岔鎮沙家莊,劉成民說:“今年3月,經村評估委員會評估,聽說給我打了45分,被確定為貧困戶。”
“劉成民通過評估,是因為他喪失了勞動能力、常年患病;兩個兒子去世,兒媳魏鳳美身體殘疾。”沙家莊文書王緒君說,以前評定貧困戶都是靠舉手,標準很模糊;誰符合或不符合,大多靠感覺、憑感情,結果不太準確,群眾有意見。現在,有了《評估表》,有了標準,結果也靠譜了。
劉京明介紹,由鎮黨委、政府組織,經過20多次修改,研究設計了《貧困戶救助精準評估表》,確定了“十一類情況、73項指標體係”,其中包含了家庭基本情況類13項指標、住房類10項、家電類5項、農機類3項、機動車類2項、健康類6項、在校生類6項、勞動力類4項、務工類7項、土地類14項、養殖業類3項。
“里岔鎮‘十一類、73項指標體係’,基本涵蓋了當地絕大多數農戶的人口、健康、就業、財產、土地、生產、生活的所有情況,一目了然、具體適用,實現了定量評估貧困戶,對于民主評議和精準識別,很有實踐意義。”劉京明說,《評估表》緊扣貧困戶的致貧原因和程度,設定了26項指標,比如,“遭受重大意外事故、造成財產嚴重損失及人員傷亡”“有1人殘障”“有中專以上在校生”“無勞動力”等。
根據不同指標的性質和作用,賦予指標不同的正分或負分——
評估得分越低,越符合貧困戶救助標準
在里岔村,村黨支部書記劉國說:“根據《評估表》及規定程序,經過評分,我們村張啟森、劉才、孫正得三戶分別得了80分、50分、30分。低于60分才能定為貧困戶,張啟森家沒被評為貧因戶。”
里岔鎮黨委委員祝春雷說,根據《評估表》中不同指標的性質和作用,73項指標可歸納為基礎得分項、特殊加分項、減分項“三大類”。基礎得分項,主要是為了摸清申請貧困救助農戶的基本情況,包括勞動力、健康、家電、住房等,設置了57項指標,一般家庭得分幅度為11至50分,對評定貧困戶一般不會起到決定性作用。
特殊加分項,主要是為了避免富裕戶“當選”,是為了剔除經濟條件較好、但卻申請貧困救助的特殊農戶,共設置了5項指標,每項指標設置了50分的高分,只要符合一項指標,基本上是“一票否決”。
減分項,也叫扣分項,是為了把真正的貧困戶納入扶持范圍,共設置了11項指標;每項指標的減分,也就是賦予負分的多少,大概可以顯示致貧的主要原因,比如因殘、因病、因學、缺技術、缺崗位等,可為精準施策提供依據。比如,對“家庭成員中有2人以上患有重大疾病、半年以上不能參加勞動的”,賦予較低的-30分;對“遭受重大意外事故(車禍等)造成財產嚴重損失及人員傷亡的”,賦予-20分;對危房或無房戶,賦予-20分;“有高中在校生”“有大專以上在校生的”,賦予-5至-9分。
設立村級貧困救助評估委員會——
“七步”規范化程序實現貧困戶評估公開公正
河北村黨支部書記許文林說:“鎮上搞貧困戶評估,在我們村搞的試點。成立了評估委員會,成員由村民小組推選,選了15人。根據貧困戶申請,黨支部組織召開了評估會,按照《評估表》逐一打分,評分結束後交給鎮幹部匯總。”
里岔鎮為了實現評估的公開公正,讓村民參與和監督,規范評估程序,客觀填報《評估表》,要求建立村級貧困評估委員會,由10至15名公道正派、具有一定文化和工作能力的村民組成,任期一年,擬任人選在村務公開欄進行公示。
在薛家莊,村評估委員會成員周美香說,讓村民明白情況,參與評分,是監督,也是尊重,也就不會攀比了。
祝春雷說,里岔鎮明確了規范化評估的“七步程序”,即建立村級審估委員會——農戶申請貧困救助——組織村級評估——鎮級匯總統計——鎮級審核評估結果——公示審核結果——確定幫扶措施;在鎮幹部現場監督下,由村“兩委”組織評估委員會,按照標準和程序進行評分。
為了確保評估結果的真實,里岔鎮實行了打分、統分“兩條線”。在村評估委員會成員打分後,將《評估表》交由鎮政府工作人員進行匯總統計,填報《精準評估得分匯總表》。同時,里岔鎮明確了貧困戶的“摘帽”標準,建立了貧困戶退出機制。對已經享受救助的貧困戶,每年開展一次評估,對得分高于70分的救助對象,退出貧困救助范圍,打通了貧困救助“出口”。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