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廣西天峨:石漠化山區特色農業脫貧經

2016年08月17日 09:55 來源:新華社 字號:       轉發 打印

  立秋剛過,農民王林秋家果園的果子已賣個精光。他掰著指頭算,今年收入達到17萬元應該“不是事兒”。

  和王林秋一樣,在黔桂交界地帶廣西天峨縣的深山溝里,年收入超10萬元的果農並不鮮見。近年來,天峨縣通過打造特色水果產業,帶動一大批困難群眾脫貧,在“十二五”期間摘了“貧困帽”,如今全縣17萬人中,貧困人口只剩下2.5萬人。

  毗鄰天峨的貴州羅甸、平塘和獨山,廣西樂業、鳳山和東蘭等縣,都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構成一個典型“貧困圈”。天峨有何獨到的“脫貧經”?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山上的反而比山下的更容易脫貧”

  多年前,王秋林一家靠採草藥謀生,他在天峨縣八臘鄉八臘村的山坡上,挖何首烏、金銀花,換肥料種玉米。日子過得緊巴巴。即便在2011年,天峨縣貧困人口仍佔全縣總人口30%。

  可如今,王秋林家完全是不一樣的光景。他在山坡上種的40畝油桃樹和李樹,盡管只有一半果樹進入豐產期,但今年收入有望達17萬元。“再過兩年,收入能有這個數。”王秋林伸出三個手指頭。

  在臨近的向陽鎮向陽村,六旬老人蒙祖思也種了20多畝果樹,油桃成熟時,漫山遍野的油桃紅嫩欲滴。“今年估計有10萬元收入,明年全挂果,收入準超20萬元!”蒙祖思笑著說。

  果農們告訴記者,這里水果不愁銷路,四川、重慶和廣東等地果販開貨車來搶購。“一般油桃市場批發價每斤2元,天峨油桃每斤3.5元。”王林秋說,“如今,八臘村647戶農戶只剩下96戶貧困戶,現在山上的村民比山下的更容易脫貧。”

  天峨縣扶貧辦副主任盧傑說,種水果的天峨農民估計有3萬人,水果產業已佔天峨縣GDP的12%左右。目前全縣17萬人中只剩下2.5萬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降到16%左右。

  超前市場意識讓特色農業形成良性循環

  近年來,農業產業頻繁陷入“怪圈”:規模太小難有效益;規模太大導致供給過剩反易傷農。天峨這一偏遠山區縣,如何依靠特色農業成功走出一條脫貧路?

  “關鍵是在農業供給側上做文章。”天峨縣水果局長韋發才說,10年前,天峨縣就決定只發展“特早熟、特晚熟、特優質”的“三特”水果:特早熟水果,比其他地方早熟15天以上;特晚熟水果,比市場晚約15天;特優質,瞄準高端市場,完全避開市場高峰。

  天峨油桃、龍灘珍珠李等水果特色水果品牌聲名鵲起,附加值大增,果農積極性大漲,面積不斷擴大,又現規模效應,形成良性循環。

  “最難能可貴的是,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個水果產業堅持十多年。”天峨縣委書記陸祥紅告訴記者,從2006年開始,天峨歷經4任縣委書記,但換領導不換扶貧思路,特色水果產業不斷壯大,如今種植面積達15萬畝。

  果農蒙祖思認為,水果如此搶手,還與天峨縣的青山綠水有關。果販們一提起天峨,大多都伸出大拇指。“天峨一直將生態功能擺在首位,森林覆蓋率達84%,連縣城都有原始森林存在。”陸祥紅說。

  電子商務在偏遠山區“大放光彩”

  記者見到果農王林秋時,他正用手機給水果拍照。王林秋說,他每隔一段時間都將水果長勢的照片,通過微信發給果販。果販在水果成熟前15天,已付5000元定金。

  越來越多果農開始上網賣水果。8月初,天峨知名水果“龍灘珍珠李”上市伊始,網上賣果信息幾乎刷遍朋友圈。“每天要往柳州、上海、山東等地發珍珠李150件左右,一件可賺20元至30元。”28歲“微商”李佳玲高興地說。

  今年初天峨電子商務協會會長韋名勝還估計,電商平臺銷量不會很大,可沒想到,今年天峨縣電子商務大放異彩,以龍灘珍珠李這一品種為例,全縣約有一半的產量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售出。

  “除12家電商企業外,還有更多人通過朋友圈和分銷等形式‘賣果’,且輻射面極廣,銷到北京、上海、廣州、江蘇和浙江等20多個省區市。”韋名勝說,在金桂元電子商務服務有限公司,每天發往各地的龍灘珍珠李最少都有800件,最高達3000件。

  電子商務在偏遠山區的蓬勃發展,給了天峨果農更多信心。“在網上賣水果,既放大了山區的生態優勢,又縮小了交通不便的劣勢。”一名果農告訴記者,電子商務的發展,讓果農與消費者直接對接,打掉了中間環節,讓果農和消費者都能受益。(完)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