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廣西資源:“造血”扶貧路更寬

2016年08月11日 13:35 來源:廣西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建基地、創特色、抓規模、樹品牌、出亮點”,逐步實現“一村一品”……資源縣以貧困村精準脫貧摘帽、貧困戶精準脫貧為目標,積極探索新型扶貧模式,通過扶貧產業開發,推動精準脫貧工作取得新成效。

  1 示范基地 產品直供港澳

  8月1日,記者在資源縣車田苗族鄉採訪時看到,一個佔地60畝的專業批發市場里有8輛大型貨運汽車在等待裝車,村民們正在忙碌地分裝西紅柿。“現在還不是西紅柿上市銷售的高峰期,往年的上市高峰期,每天淩晨5時,這里就擠滿了前來賣西紅柿的村民。”市場管理人員說。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重頭戲。”車田苗族鄉鄉長羅忠華說,經過幾年的發展,西紅柿種植在該鄉已形成規模,村里那一棟棟漂亮的樓房,都是“西紅柿樓”。

  當天,在兩水苗族鄉煙竹村白洋坪屯的有機蔬菜種植示范基地里,10多名村民在忙著採摘西紅柿和辣椒等果蔬。

  這個種植基地周邊無工業污染,具有天然的溫度、濕度、通風、光照、易排灌等優勢,嚴格按照流程生產有機蔬菜,全部產品供應港澳地區。

  “目前已發展種植有機蔬菜60畝,主要生產茄果、葉菜、瓜豆、辣椒等品種20余個,可以實現全年循環種植。”縣農業局派駐基地技術指導張縌輝介紹說,該公司採取“公司+基地+貧困戶”運作模式,27戶貧困戶以勞力、土地流轉等方式參與,走合作共贏發展之路。

  “扶貧產業發展一定要嚴格按照產業標準發展生產,樹立有機生態產業榜樣,讓群眾看到產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主動積極參與到產業開發中來,在產業的帶動下,早日脫貧致富。”縣委書記韋紹藝在該基地調研扶貧產業發展時強調。

  2 因地制宜 選準扶貧項目

  資源縣依托獨特的生態優勢和氣候條件,堅持走“糧食生產保穩定,經濟作物增收入,特色農業促發展”的路子,建立了以紅提、西紅柿、獼猴桃、金銀花、食用菌、茶葉、百合、油茶為主的生態農業體係。

  其中,紅提和西紅柿兩大“億元”富民產業發展迅猛,促進了經濟持續發展。目前,該縣獼猴桃種植規模已超萬畝,這一新興水果產業不久將成為繼紅提、西紅柿產業之後的又一個新亮點。此外,中藥材、食用菌、茶葉、百合、油茶等種植業也已初具規模。這些特色產業的發展,成為該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其實,不僅是種植業,養殖、旅遊等產業開發精準脫貧工作也取得很好實效。

  今年,該縣主要抓好資江流域水產產業帶、潯江流域百合、辣椒產業帶和高山中藥材產業帶的建設,共投入產業扶貧開發資金800多萬元。

  “因地制宜科學制定規劃,選準、選好產業開發項目,才能徹底改善貧困村基礎條件,培育長效增收產業,從根本上解決加快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縣委副書記、代縣長譚玉成表示。

  3 整合資金 做強扶貧產業

  “產業開發既要‘輸血’,更要‘造血’,實施產業扶貧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希望政府給予更多的資金及政策支持。”資源裕農竹鼠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蔣揚傑說,他們從2013年開始產業扶貧開發,受益貧困群眾達600余戶,有的養殖戶現已建立了規模化的分場。

  “縣里鄉里都鼓勵我們創業,為我們爭取項目、聯係技術指導,我們對產業發展充滿信心。”車田苗族鄉無公害水果種植示范基地負責人李艷忠說,該合作社中30戶115人為精準識別貧困戶和貧困人口。

  據悉,資源鼓勵支持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貧困農戶實施產業項目,推廣“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產業化經營模式,而企業(合作社)在技術上提供支持,並與農戶簽訂保底回收協議,在同等條件下要優先安排貧困農戶務工並支付薪酬。

  “帶動能力較強的合作社優先評定為示范社,在項目和資金安排上給予重點支持。”資源縣扶貧辦主任李承宏說,在不改變資金性質的前提下,該縣允許將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到有能力、有扶貧意願,帶動貧困戶就業、增收效果好的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經營主體。

  為加快推進構樹種植規模化、產業化,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該縣對縣域內構樹種植項目實行獎補政策。凡當年採用良種構樹苗木按項目建設質量及技術要求進行種植,並以“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貧困農戶”模式種植,相對集中連片面積達到50畝以上,經驗收合格均可享受獎補政策。補助標準為2000元/畝,貧困農戶補助標準最高不超過6000元/戶,作為示范基地建設的貧困農戶補助標準可適當提高,但最高不超過8000元。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