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蓋、貼標簽、裝袋、封口、貼單……這一係列包裝的步驟,在小崔的手里不到一分鐘的時間。
小崔叫崔東輝,西和縣興隆鄉崔馬村人,通過“微博+電商”嘗到了電商的甜頭,幾個月賣出3萬多元。
“電商的倒逼機制讓農民快速獲取信息,與市場接軌。這讓他們知道應該種什麼,如何打造自己的農產品品牌。”西和縣電商中心幹部姚麗萍說。
如今,“互聯網+”精準扶貧正在隴南大地激起層層漣漪,越來越多的農民通過鼠標和手機享受到了農產品增值帶來的“紅利”,嘗到了“觸網”的甜頭。
“互聯網+”催生產業轉型“蝶變”
90後小夥趙轒所在的禮縣永興鎮捷地村,是禮縣蘋果的主產區。去年12月底,趙轒從部隊復員後,看到電商在隴南發展得如火如荼,便萌生了在網上售賣蘋果的想法。
一年多來,經過精心策劃運營,趙轒的“禮縣蘋果百捷果蔬”網店銷量大幅增長,短短7個月時間,店鋪信譽等級就從0升到1皇冠,銷售總額突破200萬元。
良源果業、乾宇電商、醜小鴨電商……禮縣的蘋果在幾年前還是“藏在深閨無人知”,現在卻通過搭上電商快車,足不出戶將蘋果賣個好價錢。
近年來,隴南市堅持把蘋果、花椒、木耳、中藥材、土蜂蜜等農特產品作為電子商務的主推產品,帶動產業轉型升級。截至目前,全市網店數量達到9139家,實現農產品網絡銷售累計41.66億元。
西和盧河鄉草川村90後小夥王喜俊所在的草川村,有著種植中藥材的傳統,且因獨特的光熱水土資源,所產的當歸、黃嗋,其品質不亞于岷縣、宕昌所產中藥材的品質。然而,長期以來藏在深山人不知。
2014年7月,王喜俊開起了網店———隴上江南農民特產店,經營當地中藥材。“當歸、黃嗋這些中藥材,大城市人喜歡用來煲粥、泡水,需求量很大。”
去年,王喜俊兩個網店總共銷售15萬元。這也無疑為當地中藥材銷售打開了銷路,在網店營銷推動下,村里的中藥材種植也新發展到二十多畝。
貧困戶搭上致富“直通車”
盛夏時節,走進位于兩當縣雲屏風景區的兩當秦南有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院子里飄來一陣甜甜的蜜香,工人們正在將蜂蜜裝瓶並進行包裝。
公司法人蔣宇仁介紹,公司採取“公司+建檔立卡戶”的模式,目前已與320戶建檔立卡戶簽訂了中華蜜蜂養殖協議,養殖基地規模達到600箱,實現銷售收入22.5萬元。
從意外觸“電”到授人以“漁”,對于徽縣隴珍源土特產開發有限公司的楊葉葉來說,電商也是她尋找的“漁”。
原來,在尋找電商貨源的過程中,楊葉葉偶然來到徽縣高橋鄉渭兒村,發現這里幾乎家家戶戶養殖土蜂,每年土蜂蜜產量都是2000斤到4000斤,但農民住的房子都很破舊,生活非常困難。
由于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渭兒村農戶的土蜂蜜一般都是自己拿到路邊一兩斤地賣給過路的人,很難大批量銷售出去,收益很小。
村里的貧困現狀,對楊葉葉的觸動很大。通過仔細摸底,她將村里所剩的3000多斤土蜂蜜全部收購,和這些貧困戶簽訂了長期的包銷協議。
作為“小城電商的領跑者”,兩當縣王小艷同樣為山區貧困群眾搭建便捷的產品銷路,不定期到雲屏、廣金等鄉鎮收購貧困戶的農產品。2015年至今,已收購8000多斤,支付產品貨款30多萬元。
青年返鄉觸“電”成創客
“電子商務讓我對生活重新燃起希望,它真正幫助我走出困境,改善了我整個家庭的生活”。禮縣永興鎮何家村青年何建峰黑瘦、靦腆,但是一談起電子商務,說起自己的網店,整個人頓時充滿了活力。
今年25歲的何建峰,是伴隨全市電子商務成長起來的“攢勁人”之一。2008年,他在幹農活時意外傷了腿,落下終身殘疾,從此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
2014年初,何建峰通過參加培訓,開辦網店“舌尖獨品”,經營蘋果、粉條等農產品。短短幾個月時間,網店營業額累計達38萬元,純收入超過10萬元。
下地能彎腰,上桌玩鼠標。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越來越多的貧困戶、殘疾人、未就業大學生搞起了電商,開啟了“輕輕一點、效益盡顯”的“網”上生活。
據了解,隴南市發展電商帶動就業累計5.6萬人,建成了市、縣、鄉三級電商服務體係,創建和加盟電商平臺累計達到32個。
西和縣十里鄉二郎村有著悠久的養蜂歷史,村里處處可見蜂箱,王雪芹的丈夫李會家是當地的養蜂世家,年產15噸,但以前都是便宜“處理”給批發商。
2014年以來,王雪芹抓住機遇,注冊了自己的淘寶店、微店,開始銷售蜂蜜、花粉、蜂王漿等產品,並于2015年11月注冊了西和縣蜂農人家養殖專業合作社,帶動村里20多戶養殖戶幹起了養蜂事業。
自從搭上了電商“快車”,這位腿部略有殘疾的姑娘,甜甜的笑容一直綻放在她的臉上……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