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吉林可視農業:江城農家插上互聯網翅膀

2016年08月17日 16:26 來源:江城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據了解,吉林市已經建立的可視農業大體分為5個平臺。一是市農委下屬部門農技推廣中心建立的可視農業聯盟。它的特點是開放性大,參與者多,群眾基礎廣,為各類農業經濟主體提供生產經營服務。二是由吉林雲耕農業公司建立的雲耕農業大數據平臺。它的特點是運用大數據處理技術和衛星圖像處理技術,整合線下涉農各類資源,為政府、企業、科研等涉農部門和機構提供決策依據。三是由東福集團等大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立的智慧農業平臺。它的特點是企業集合自身資源,單向地為自身和與之合作的經濟主體提供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四是由雙瑞農業開發公司等企業建立的企業會員可視平臺。它的特點是企業會員之間互相交流互動。五是市農委正在建設的智慧農業平臺。它的特點是依托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和所屬涉農單位的資源,集合全社會涉農信息,向廣大公眾發布涉農政策、農事農情等信息,最終實現各類涉農部門、機構、經濟主體的互聯互通。截至目前,吉林市建立和運營可視農業的機構和企業有10多家,進入這5種平臺里的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大戶等各類農業經濟主體有上千家。

  “吉林市的可視農業雖然起步沒幾年,但是,其加速、提升、推進農業經濟轉型升級的積極作用已經顯現。”市農委有關負責人說。

  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讓消費者滿意。單純源是昆明的一位白領職員。2015年,他在媒體上看到種植優質大米的永吉縣“九月豐”家庭農場,利用可視農業平臺,推出私人訂制業務的消息,就電話聯係到了該農場,加入到可視農業平臺,遠程觀看該農場水稻種植過程,覺得非常滿意,就定制了1畝地。此後,他稍一有空閒,就拿起手機,進入平臺看自己定的那塊地水稻長得怎麼樣,地里的人怎麼幹的活兒。“這個平臺太方便了,讓我對這里種的水稻和加工出來的大米太放心了,今年又定制了1畝。”他說。

  提高生產經營者的經營管理水平,約束其不良行為。“上了可視農業平臺,就等于把自己全部的生產經營行為曝光在陽光下。現在,我都不敢用幹活不認真的雇工,更不敢用低檔和劣質的農資,連田間、倉庫、加工坊的衛生都得打掃得幹幹凈凈的。”“九月豐”家庭農場主肖建波說。可視農業聯盟制定和實施了入盟標準,符合標準的農業經濟主體才能進入這個平臺。

  提高農產品品質和附加值,拓寬銷售渠道。“生產全程可見,施了農藥和花費,讓人都看見了,誰還想買?所以可視農業最適合有機作物。我們公司種了20公頃有機水稻,通過可視農業平臺,採用私人訂制銷售方式,走高端市場,效益很好的。”吉林市起農科技服務公司負責人說。

  提高涉農部門和機構的服務效果,整合更多經濟主體交流互動和抱團發展。“過去,我們為農民服務,必須多次跑到地里,費時費力,服務對象有限。有了可視農業,我們可以在網上一次性為多戶服務,省時省力,服務對象無限。”吉林市農技推廣中心負責人說。各可視農業平臺經常就某一農業經濟主體遇到的選種、買農資、病蟲害、銷售等實際問題,召開網上現場會。各路專家、各方企業一起會診開方,很快解決問題。

  鑒于可視農業在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而巨大的作用,市政府給予了大力扶持。僅2016年上半年,市本級財政就為吉林市可視農業投入了100多萬元扶持資金。同時,市農委及其所屬農技機構給予可視農業運營主體,提供了大量技術幫扶。

  名詞解釋

  可視農業是指用互聯網經營農業的新模式。這種模式以生產基地為依托,以網絡為平臺,運用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實現對農產品從種植到加工、運輸、倉儲、配送的可視監控。消費者可通過網絡親身體驗到優質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

  可視農業將“生態農業”、“綠色食品”與現代可視網絡有機結合起來,改變了傳統農業的生產銷售模式,通過“人機交流”,讓消費者通過網絡觀看農場種養、收獲、加工、運輸過程,不但讓消費者“眼見心安”,還極大提升了農產品質量安全,促進了生態農業標準化體係建設,有利于健康、綠色、環保等概念和科學知識的普及。

  以“洪荒之力”繼續前行

  自2014年我市可視農業發端以來,吉林市可視農業基地數量迅猛發展,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可視化農業基地(包括水稻種植、溫室大棚、林下種植等)不斷建立,目前已建成20多個,2016年末將達到40個。在此基礎上成立的“吉林市可視農業聯盟”,包括農業生產主體300多家,全地區的種田大戶幾乎都參與其中。依托以上平臺創建的三個微信群共500多人參加。

  2016年,吉林市還建設了12個吉林大米可視化推廣基地,構建了“家庭農場+可視農業+生產監控+原產地追溯”的互聯網經營新模式。目前,這些基地全部實現了自然環境全景化、水稻生產可視化、田間管理檔案化、質量追溯數據化。

  7月初,吉林市的20多個可視農業基地產品進駐淘寶·特色中國吉林市館進行集體展示,通過可視化的農業生產讓生產者與消費者近距離接觸。

  8月1日,2016年全市優質農品渠道對接新聞發布會在淘寶·特色中國吉林市館召開。淘寶、阿里巴巴、微商平臺的近300人參與對接。60多家種養殖大戶、米業、特產協會提供的新鮮榛子、保鮮大米、生態蛋,新鮮水果等眾多名品引人垂涎。其中,常恕清準備的400多個黏豆包大受歡迎。當天,他與多家淘寶店達成意向代理銷售協議,與微商簽下首批訂單800斤。簽單人都說,是“可視”讓他們對合作前景更有底了。

  8月2日,因率先推出可視農業網站服務平臺和手機版應用終端,開創了農機化技術推廣培訓新模式,全國農機化技術推廣培訓工作座談會得以在我市召開。與會人員首先參觀了淘寶·特色中國吉林市館可視農業展區和永吉縣萬昌鎮張全家庭農場可視農業現場。當天上午,與會人員又驅車一個多小時,來到位于永吉縣萬昌張全家庭農場現場觀摩。參會人員對吉林市可視農業的發展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可視農業,承載著無數農民的夢想,在江城大地上正漸呈燎原之勢!

  多點開花“經歷了什麼”

  作為家庭農場可視農業示范基地,在吉林市可視農業的發展歷程中,“九月豐”家庭農場很是引人注目——2014年5月20日,吉林市農委組織市農機技術推廣中心在永吉縣一拉溪鎮“九月豐”家庭農場召開了“吉林市水稻機械化插秧網絡視頻同步直播現場會”,標志著吉林省第一家以水稻種植為主的“九月豐”家庭農場可視農業示范基地正式建成並開始進行農業生產。

  肖建波的可視農業家庭農場,為發展“生態農業”與“綠色食品”相結合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成功地走出了一條新路,也為吉林市實現農業互聯網化提供了一條重要的發展模式。

  在吉林市,關注可視農業的,還大有人在。常恕清就是其中一個。

  47歲的常恕清家住龍潭區烏拉街滿族鎮楊屯村。外表純樸的他可不是一個傳統農民,他不但在當地率先大面積種植小米,帶動幾十戶農民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而且在發展可視農業方面,他與時俱進,搶在2016年春耕之前,裝上了視頻設備,開啟了他的可視農業時代。常恕清說,他花費近1萬元買的設備進網,讓任何人在任何地點,在網上看到從播種到加工全過程生產。他說:“好東西就是要敢于讓人家看嘛!”

  “自打5月4日,這個可視網開通後,我這電話就多了起來。有的說從我這進貨,有的要向我學種谷子,有的介紹新技術,反正都是好事,幫我把谷子種得更好。這個網太好了。”常恕清喜出望外地說。

  同樣,吉林市的意禾田家庭農場也是可視農業的先行者和受益者。位于昌邑區孤店子鎮孤家子村的意禾田家農場共有土地面積600公頃,其中自耕自種土地面積200公頃,目前農場以種植水稻為主。

  據意禾田農場的農場主曹榮華介紹,農場的農產品已實現可視化。農場的遠程視頻監控係統,軟件與視頻終端硬件相結合,將田間的農品視頻通過互聯網展示在用戶的電腦和手機上,用戶能實時、真實、直觀地看到農產品的種植生產情況。農場還對農民的日常田間勞作數字化,以圖文的形式,詳細地記錄農品在各個階段的生長及管理情況,建立田間檔案。通過二維碼技術,用戶可對購買的產品進行追溯。

  曹榮華說,自2015年先人一步入駐淘寶吉林市館後,她便感到了與往年的明顯不同——春節過後本來是禮盒米的銷售淡季,可今年從春節過後至今,訂單卻源源不斷。訂貨人都說是從網上看到了他們基地的生產全程才下的訂單。其中江蘇一個商戶一次就訂了3000個9斤重的米品禮盒,售價都在十幾元一斤。

  2016年6月以來,曹榮華更是天天到越山路附近的淘寶·特色中國吉林市館報到。用市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中心高級工程師鄧吉鷹的話說,這里不但是吉林市名優特農產品和他們的種植經營者的大會聚,更是我市熱衷發展可視農業事業的有識之士的據點。作為吉林可視農業聯盟的成員,這些人都和曹榮華一樣,是帶著自家產品參展,共商發展大計來的。

  技術解析

  據吉林市某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負責人田爽介紹,現在的可視設備安裝基本可以分為三種。一是,安裝了軟件後,通過賬號密碼登入,但需要購買雙方先聯係,賣方向買方提供賬號密碼。二是,安裝軟件後,把自己的賬號密碼設置成二維碼,買方只需要掃二維碼就可以通過網絡看到賣方的產品。三是,安裝軟件後,搭建網絡平臺,組織社交團體或銷售團體。每一種方式,都有相應的權限設置,賣方開放權限後,均可通過攝像頭360°觀看現場的情況。據了解,該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已在吉林省為近50家大小型企業安裝了可視設備。並且,這種可視設備並不僅僅是通過網絡進行買賣,它還有實時對講、警報等功能。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