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安徽:“縣域醫共體”提升鄉村醫療水平

2016年08月18日 09:13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8月6日下午5時許,安徽省廬江縣龍橋中心衛生院接收了一個高危產婦,來院時產婦羊水已經破了,胎兒危在旦夕,必須立即手術。

  “當時產婦出血比較快,比較急。送到縣城手術已經來不及了。”龍橋中心衛生院院長汪宣利說,他們一邊搶救,一邊向醫共體上級單位廬江縣人民醫院請求支援。

  汪宣利所說的“醫共體”成立于今年2月,由廬江縣人民醫院牽頭,分別建立了泥河分院、龍橋分院、同大分院,推進分級診療、規范醫療行為、實現資源共享。

  接到請求後,廬江縣人民醫院立即安排縣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楊曉紅等人先行趕往龍橋中心衛生院參與搶救。隨後,縣醫院的第二梯隊醫生也緊急趕到。經過20多名醫護人員的努力,產婦的生命保住了,隨後她被轉到了縣醫院ICU病房,目前正在康復中。

  為實現農村分級診療制度,安徽發揮醫保資金杠桿作用,整合縣、鄉、村三級資源,明確三級功能定位,從2015年開始,選擇了15個縣,建設由縣級醫院與鄉鎮衛生院共同組成的責任共擔、利益共享的“縣域醫療共同體”,醫共體內的人財物統一管理調配,新農合資金按人頭總額預算管理,探索“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連續服務”的服務模式。到2016年,全省共有40個縣開展縣域醫療服務共同體建設。

  建設縣域醫共體,安徽的基本做法是由縣級龍頭醫院與擬加盟的成員單位組建2個至3個縣域醫共體,縣域醫共體之間形成橫向競爭機制,社會資本舉辦的醫療機構自願參加;根據當地鄉鎮衛生院的診療能力,遴選50種左右的常見病,在非急診情形下留在中心(鄉鎮)衛生院診治,不能將上述疾病患者轉往縣級醫院甚至縣外醫院,縣級醫院根據自身的診療能力,遴選100種左右的病種,不得隨意外轉;縣級醫院對口幫扶醫共體內的鄉鎮衛生院,確定具體、易考核的幫扶目標,切實提高鄉鎮衛生院的診療能力,使患者願意到鄉鎮衛生院就診看病。

  新農合和居民醫保基金對縣域醫共體實行“按人頭總額預算包幹”,將合理數量的“人頭費”預算給醫共體,超支原則不補,結余全部留用。由醫共體全面負責承擔轄區居民當年門診和住院服務的直接提供、必要的轉診以及醫保補償方案規定的費用報銷,縣外住院病人(含大病保險享受者)的報銷也從總預算中支付。

  按人頭總額預算的新農合基金在縣域醫共體三級機構間構建起共同的利益鏈,倒逼醫共體牽頭單位(縣級醫院)抓緊提升自身的診療技術能力,留住病人在縣內住院,減少縣外住院人數。同時,主動幫扶鄉鎮衛生院提高診療能力,盡最大可能將常見病和慢性病安排在鄉鎮衛生院診治。

  醫共體牽頭醫院聯合編寫《鄉鎮衛生院常見病門診和住院診療規范》和《村衛生室常見病門診診療規范》,全面開展專科對口培訓,並定期檢查鄉村醫療機構對規范的執行情況。

  醫共體縣級牽頭醫院每年至少為所轄所有鄉鎮衛生院的技術骨幹舉辦兩期常見病診斷、鑒別診斷和臨床診療技能培訓班。醫共體縣級牽頭醫院還派技術骨幹到鄉鎮衛生院任職並每周定期上班、查房帶教、學術講座、帶教手術、專業指導、免費接受進修、贈送大型設備、幫助開設新技術建成特色專科,並負責幫助至少1所中心衛生院創建成二級綜合醫院。

  醫共體縣級牽頭醫院每年為村醫至少舉辦兩期免費培訓班,主要培訓慢病早期發現、就診指南、生活指導和隨訪觀察技能等。組織村醫到縣級醫院免費脫產進修農村常見病的門診診斷和治療技術及中醫藥、康復、理療、眼底檢查等專項技術等。

  醫共體縣級牽頭醫院醫師與鄉鎮衛生院醫師及村醫結成“1+1+1”師徒關係,“一師”對“二徒”,並指導規范逐級轉診。同時,縣級牽頭醫院還建立了官方微信群,加強對鄉村兩級醫務人員的在線指導。

  隨著縣級醫院對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的幫扶變得更加深入、有效,安徽鄉村醫療水平逐步提升。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