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南川:全民參與建景區 農旅融合致富路

2016年08月18日 10:16 來源:重慶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遊客在大觀鎮中江村賞花遊玩,拍照留影。 攝/張文強

  農村體量大,農業佔比高,一度是南川區發展的“短板”。

  但如今,南川區以打造全域旅遊地為支點,通過農旅結合,一、二、三產業互動,激活貧困山區生態優勢,撬動被低估的農村農業產業,“短板”變“賣點”,走出了一條鄉村旅遊帶動現代生態農業發展,助推“精準脫貧”的發展路子。

  背靠金佛山,坐擁神龍峽,大美南川,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處處皆景區,村村是景點。

  “依佛傍峽”鄉村遊

  7月30日,南川金山鎮龍山村村民黃治文早早就起床淘米洗菜。前一天,他的不少老客戶已經提前打電話預約:“明天一早就來耍,給我們備點早餐。”

  黃志文開辦的“豪順農家樂”,規模不大,兩樓一底,僅16個床位。但去年7月開門營業後,短短的3個月時間,就為他帶來了三四萬元的收入。“沒想到在家里就能找錢。”黃志文說。

  黃家是當地出了名的貧困戶,一家5口人,擠在兩間簡陋的木房子里。兩個殘疾人,兩個老人,僅黃志文一個勞動力,生活非常艱苦。後來黃志文外出打工,並結了婚,夫妻兩人的打工收入並不足以徹底改變家里的困境。脫貧攻堅啟動後,黃志文享受到區里D級危房搬遷的3萬元建房補助,加上各方籌措的資金,建起了新房子,辦起了農家樂。等過了避暑高峰,他就和妻子繼續外出打工,他說:“生活越來越好了。”

  在龍山村,村民開設的農家樂已有85家,其中貧困戶近20家。去年底,接待遊客10萬余人次,實現旅遊收入5000萬元,帶動貧困戶500戶,實現增收70余萬元,實現整村脫貧。“村民能靠開農家樂,在家門口找錢,關鍵是背靠金佛山景區。”該村“第一書記”韋純敏說。

  龍山村位于金佛山南坡,海拔在1000米左右,區域立體氣候明顯,山清水秀,四季分明。如何“背靠大樹好乘涼”?韋純敏與村支“兩委”幹部商量,把扶貧重心放在完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上,著重改善外部環境,為村民借勢發展鄉村旅遊打好基礎。沒想到短短一年,就讓他們嘗到了甜頭。

  依托金佛山、神龍峽景區,南川區念好致富經。除了龍山村旅遊態勢向好,同處南坡的頭渡鎮前星村,地處金佛山東坡的大有鎮水源村、石良村,緊挨神龍峽的南平鎮永安村都“依山傍水”,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實現了整村脫貧。目前,南川區累計發展農家樂596家,其中鄉村旅遊扶貧示范戶520家,形成了4條主要的鄉村旅遊線路。

  “無中生有”大觀園

  除了大景區帶動,南川區加強包裝策劃,擴大景區外延,打造特色鄉村旅遊品牌,讓一個個村落在南川版圖上變成耀眼的景點。

  今年3月26日,“十二金釵”大觀園驚艷亮相,引來遊客絡繹不絕。據統計,截至7月4日,前來觀光旅遊的遊客已達144.1萬人次。

  一個“無中生有”的創意,緣何這般受到追捧?“十二金釵”大觀園,地處南川西北部,沿線包括興隆、大觀、黎香湖、木涼、河圖等鄉鎮,方圓280平方公里。當初,為了起一個響亮的名字,南川區摳了挺久“腦殼”。

  南川區旅遊局負責人說,立足區位優勢、資源特色和民俗底蘊,最終決定利用與《紅樓夢》“大觀園”的文化契合,將紫色愛戀薰衣草園、眾里尋他玫瑰園、前程似火紅千層園等12個園,策劃包裝成鄉村旅遊“十二金釵”。其打造也有別于以往的農家樂鄉村旅遊模式,按照鄉村度假區標準,呈院落式、點狀散布,目標直指4A級景區。一年里,除了“十二金釵”大觀園係列活動,還會舉行採茶節、玫瑰花節、香草節、山地自行車賽等眾多鄉村旅遊節會,讓市民回歸自然,體驗鄉村民俗。這也改變了自然觀光遊具有一定季節性的局限,做到月月季季都有賞花節慶活動,使“十二金釵”成為重慶鄉村旅遊的“第一朵金花”。

  旅遊熱起來了,為之配套的餐飲、住宿及服務也隨之活躍,不少村民開餐館、賣土特產品,實現了“就地生財”。目前,南城、南平、大觀、木涼、三泉、大有6個鄉村旅遊扶貧重點鄉鎮成為區域“旅遊名鎮”,其中大觀、木涼2個鄉鎮成為“市級鄉村旅遊示范鄉鎮”,配套建成南平鎮雲霧村等3個“網上村莊”。

  從全區的數據來看,截至目前,扶貧示范戶接待遊客208.8萬人次,實現鄉村旅遊綜合收入17.25億元、農副產品銷售收入5億元,2015年,帶動全區7525人實現脫貧。鄉村旅遊扶貧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發展農村經濟的新引擎。

  “接二連三”產業鏈

  高標準建設、大手筆策劃、全區域聯動,無疑成為南川打造新景區的一個有益探索。但是光搭架子是遠遠不夠的,每個村莊內部還需要實打實的產業支撐。南川區區委書記李明清說,按照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要求,南川立足現代農業示范區發展定位,通過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以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為動力,努力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協調共促的現代產業體係。

  過去,金佛山上的大樹茶,僅僅是老百姓喝油茶的原料,而現在通過支持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發展茶葉精深加工。目前,全市三大名優茶南川佔2個,即南川大樹茶、重慶沱茶。南川大樹茶年加工10噸以上,產值達到2000萬元以上。南川成為全市茶葉產業綜合示范區;三泉鎮通過農戶土地或資金入股、產業資金入股、按股分紅、優先務工、貧困戶循環受益的方式,初步建立了股份合作扶貧模式,讓農戶更多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木涼鄉主打蝦、甲魚等河鮮養殖,搭上“十二金釵”的旅遊快車後,養殖場同時開起了農家樂,農民收益大幅上升,成為整鄉脫貧示范區……

  按產業鏈方式推進農業產業發展,借發展鄉村旅遊助推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第一產業與二、三產業的有效對接,讓南川區的農業產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推進農業產業發展的時候,同步考慮旅遊、考慮遊客的需求。”

  李明清表示,目前,南川從以金佛山為目的地的單一型旅遊模式發展到復合型旅遊模式,促進旅遊業全區域、全要素、全產業鏈發展,推動全區旅遊由觀光型向休閒度假型轉變,也真正使老百姓受益,在全域旅遊的大格局中脫貧致富。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