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君山區貫徹實施“互聯網+農業”戰略,大力探索農業互聯網+的應用模式,加快農業全產業鏈條的提擋升級,加快農村電商的應用普及率,進一步促進農民增收。如今,互聯網的運用為君山區現代農業插上了快速騰飛的翅膀。越來越多的“新農人”通過互聯網學習和掌握先進的農業技術,並通過網絡銷售君山的農產品,目前,該區已擁有“智慧君山”“供銷E家”“君山河西電商”3個電子商務平臺,1100多家電商個體戶和私營企業,產品年銷售額突破了1億元。“互聯網+農業”已成為君山農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通過電商平臺,不僅提升了商標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這種銷售模式使產品能直接面對消費者,我們可以通過網絡大數據進行分析總結,不斷改進調整我們種植的農產品。”彭慶樹說。通過平臺的大數據他們發現,人們從無公害、綠色農產品的要求慢慢提升到對有機農產品的需求上來。于是,他們和該區“筷樂農舍”農業開發公司、“我的餐盤”農業有限公司、“五谷雜糧”農業有限公司合作,通過流轉土地,或與農戶簽訂種植合同,開發種植了5000畝的有機大米、有機玉米、有機油菜等農作物,把大米賣到了每斤10元。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也極大的增加了農民的積極性,越來越多的農戶要求加入種植有機作物的行列。
為解決電商銷售中民眾最關心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該區採取的措施有:一是強化農業投入品監管力度。全面落實農藥等農業投入品市場準入管理和生產經營主體監管制度。二是加大監督檢測力度。全區採取區鎮聯動,加大監督頻率、增加抽檢批次。三是加強農業標準化基地監督。實行“六統一”,即統一產地選址、統一生產布局、統一技術標準、統一建立生產記錄檔案、統一檢驗檢測、統一廢棄物處理。四是創新監管方式。大力推進農產品質量追溯和視頻監管係統建設。
“我們銷售的產品都有‘條碼’,有機類產品還獲得德國萊茵公司的質量認證。”河西電子商務公司的一個銷售人員拿起一袋他們的有機大米,用微信掃一掃大米外包裝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條碼”,“滴-----”一聲後,手機上就詳細地顯示出產品的名稱、產地、採摘時間、種植規模、農殘檢測值等諸多具體信息。




在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加強了農產品銷售和監管問題後,君山區還把互聯網融入到農業生產和服務環節中。他們引進“田園牧歌”植保服務公司,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對全區農田的植保進行統防統治,對水肥進行精密計算,科學施用化肥農藥,讓農戶投入少,效果好,提高產品產量的同時也保障農產品質量。同時,該區農業部門還開設了“君山農業12316”微信公眾號,及時宣傳政府各類農業政策,適時發布對農業種植技術指導。並通過微信公眾號和朋友圈及時解決農戶在生產中遇到的各類問題。
“我們每天都會關注‘君山12316’微信上的信息,遇到難題一條信息就能及時得到解決的辦法。”君山區柳林洲辦事處葡萄種植戶陳夏黑搖著手里的手機高興的說。前段時間,連續高溫天氣後下了幾次雨,他發現葡萄染上霜霉病。他點開微信上“君山農業12316”微信公眾號,發送了求助問題,很快就收到了技術人員的回復。通過圖片和視頻,農技人員為葡萄鑒定了病因,很快就幫陳夏黑提出了解決方案。
在農業生產、管理、服務和經營4個環節中充分融合互聯網,促使君山現代農業實現提質增效,道路也越走越寬闊。現在君山已擁有萬畝以上特色生產基地6個,6.6萬畝農產品生產基地獲國家無公害蔬菜和健康水產品產地認證,發展省市級龍頭企業2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55家、規模型休閒農莊28家、“三品一標”農產品23個,注冊農產品商標170件,榮獲省著名商標5件,農產品優質率達90%以上,該區也先後被確定為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示范基地、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范縣(區)和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試點縣(區)。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