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牛產好奶,得喂好飼料。近年來,我市在加快奶牛場牧場式標準化改造的同時,積極推廣TMR全日糧混合飼養、奶牛臥床和自動飲水等先進技術,擴大“糧改飼”試點,今年全市共發展青貯專用玉米40萬畝。近日,記者走進“糧改飼”項目實施基地,親身感受了標準化規模養殖帶來的益處。
走進位于行唐縣獨羊崗鄉鄭家莊村的泰安奶牛養殖小區,在養殖基地大門前,一個大型的儲料池吸引了記者的眼球。“那是用來儲藏青貯玉米的,現在我們青貯用的都是帶穗的全株玉米,在玉米穗將熟未熟之際就進行收割,營養可比以前的黃貯玉米秸稈多多了。”小區負責人劉利平告訴記者,去年他共收購了2500畝的青貯玉米,大概有8700噸。小區里還配上了TMR全混合日糧一體機攪拌機,對發酵好的全株青貯玉米按照一定比例進行精粗搭配,添加泌乳料、維生素等配料才能給奶牛食用,實現營養全面均衡,讓奶牛真正吃上“營養餐”。
據悉,行唐縣作為河北省首批“糧改飼”試點縣,積極推進典型示范規模化種養結合模式,鼓勵引導存欄8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採取加快土地流轉建設自有種植基地與種植戶簽訂3年以上長期訂單種植收購協議兩種方式,建立全株青貯玉米飼料基地,推廣“養殖—種植—養殖”一體化生產,發展循環生態養殖模式。目前,已在養殖規模比較集中的安香鄉、獨羊崗鄉成建制實施,打造了兩個萬畝方,在全縣打造了20個千畝方全株青貯玉米飼料基地。
行唐縣畜牧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利用全株玉米青貯飼料飼喂奶牛,可使奶牛常年吃到優質青綠多汁飼料,其適口性、消化率以及營養價值均優于黃貯玉米,而且以青貯玉米為主配上其他飼料,奶牛的飼料結構大幅改善,平均每頭牛每天可以多產2公斤牛奶,牛奶中的乳蛋白和乳脂率等也明顯提高,全株青貯比黃貯能顯著提高奶牛產奶量和經濟效益。
2015年,行唐縣共完成全株玉米青貯10.5萬畝,發放“糧改飼”各項補貼資金1000萬元。該縣通過“糧改飼”試點,不僅解決了優質飼草供應問題,促進了全株玉米就地轉化增值,降低了貯運成本,提高了鮮奶產量,還增加鮮奶銷售效益1600萬元,實現了種養效益最大化。
據了解,為適應新常態、加快現代畜牧產業轉型升級。近幾年,我市積極推進“糧改飼”試點工作,大力發展“養殖企業+種植大戶”、“養殖合作社+自有種植基地”等種養結合模式。試點通過流轉土地種植或與農戶協議收購方式,收貯、加工和使用全株玉米、燕麥等青貯飼草料產品,滿足當地牛羊養殖對優質青貯飼料的需求。今年新增加建設內容包括:存量增量差異化補貼提高20%,開展40萬畝青貯專用玉米和大田玉米對比試驗,推廣青貯添加劑。
目前,全市90%以上的奶牛養殖場(區)使用了TMR全日糧混合飼養、奶牛臥床和自動飲水等先進技術,飼喂了全株青貯玉米。全市已累計補貼奶牛場青貯玉米種植65萬畝。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