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大興區長子營鎮沁水營村菜田里,比往常熱鬧了許多,4臺農機有序地在田間作業,市農業局農業技術推廣站在此進行露地蔬菜育苗移栽新技術試驗示范。
眼下正值大白菜秧苗定植期,以往是農民低著頭、貓腰在田里一棵一棵地栽種。菜農梁秀華說,以前一個人幹上一整天,也種不完1畝地。最難熬的是每年這個季節的蔬菜定植,頭頂烈日,一天下來累得連腰都直不起來。現在,田里跑起了自走式蔬菜移栽機,勞動強度大大降低,只需輕松坐在機器的座椅上,把秧苗投放進容器里,農機從地里駛過,兩排整齊的菜苗便穩穩地“站”在地里。梁大姐笑稱,現在幹農活不貓腰,實現了“坐享其成”。
市農業技術推廣站通過整合育苗、栽培、農機、節水和植保等資源,今年在大興長子營旭日種植專業合作社、延慶茂源廣發合作社、通州永盛園農業種植中心、順義綠奧種植合作社等地建立了試驗田。新栽培模式將農藝農機結合,採用集約化育苗,機械作畦、鋪設滴灌、覆膜和移栽,水肥一體化管理,畝均節省用工3.8個。
這種新種植模式不僅可大大提高作業效率,降低勞動強度,還能節約用水。傳統白菜種植一般採用人工點籽方式,苗期需採用“三水齊苗、五水定棵”的溝灌澆水法,需澆5次水,苗期每畝需水150余噸。現在改由蔬菜移栽機直接栽苗定植大白菜,苗期可減少4次大水澆灌,每畝可節水120余噸,平均每噸灌溉水產出率提高了150.9%。
同時,新模式和傳統直播溝灌模式相比,平均秧苗栽培密度達到2333株/畝,較傳統模式提高13.5%,凈菜平均畝產達到6928公斤,提高了14.7%。折算下來,平均畝成本可降低0.7%,畝效益增加39.9%,畝增收近400元。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