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年出欄2萬頭生豬的養豬場,卻沒有糞便的味道,沒有到處亂飛的蒼蠅。豬糞去哪兒了?養豬場負責人說,豬糞全部用于沼氣發電了,沼液流進池塘種藕,沼渣當肥料撒地里種蔬菜。公司嘗到了循環農業的甜頭,如今銷售蔬菜掙的錢不低于賣豬掙的錢。這是記者8月28日在鄧州市黃志牧業公司看到的景象。
10年前,黃志牧業公司建第一個養豬場時,就同時規劃發展循環農業,上馬了沼氣發電,並在豬場周圍流轉土地1500畝種植蔬菜。其種植的9種蔬菜通過了農業部無公害產品認證,產品暢銷南陽和湖北的武漢、襄陽、十堰等地,去年的純利潤400多萬元。公司副總經理黃志行說:“我們做循環農業,豬的糞便得到有效利用,種的蔬菜掙了錢,還帶動了附近農民致富,真是一舉多得。”
如今,黃志牧業公司已建有9個養豬場,每個場都採用“豬糞—沼氣發電—蔬菜”的模式發展循環農業。
養豬場在賺“生態錢”,養牛場也不甘落後。鄧州市構林鎮袁崗村是一個傳統農業種植區,2014年村黨支部、村委會研究決定,在村里建一個奶牛兼肉牛飼養場,並採用“牛糞+蚯蚓養殖+果樹”的模式搞循環農業,帶領群眾脫貧致富。他們養殖蚯蚓30多畝,一畝地的蚯蚓一年能掙4萬元;種植葡萄400多畝,一畝地一年能掙8000元左右。村黨支部書記高正博說:“當初只想到養牛得處理好牛糞,沒想到循環農業比養牛掙的錢還多。”
大學生創業也瞄上了循環農業。西華縣西夏亭鎮張百樓村的大學畢業生張哲康從中看到了商機,在豬場附近流轉土地260畝,建21個蔬菜大棚,種黃瓜、豆角、香瓜等,還種植了50畝葡萄。他種的蔬菜和葡萄不上化肥,不打農藥,全部用養豬場的沼渣當肥料,蔬菜和葡萄品質好,市場售價高。
對此,省農科院副研究員陳直說:“搞循環農業賺生態錢,既是政府大力支持的事業,也是我國農業今後的發展方向。”循環農業不僅消除了環境污染,還通過‘糞—沼氣—蔬菜’或‘糞—沼氣—果樹’的模式,合理利用豬牛糞便,產生了更大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