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北京懷柔果樹管理用上“懶漢”技術

2016年09月09日 10:10 來源:京郊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您聽說過種果樹不澆水、不施肥、不除草、不剪枝嗎?這樣的“荒唐事”還真有。昨天(7日),記者在懷柔區橋梓鎮前橋梓村,就見到了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果園。果農劉全保用“懶漢”技術管理果樹,打破了“桃三李四杏五年”的挂果周期,次年就能結果見錢。

  農諺說:桃三杏四梨五年,要吃蘋果七八年。說的是在新栽的果園里,桃樹第3年開始結果,杏樹第4年,梨樹第5年,蘋果一般則要到第七八年時,才能進入盛果期。長久以來,果農們一直都遵循著這個規律,來自山西的劉全保也一樣遵循這個老法兒種了20年果樹。

  早先種果樹都要精細修剪,頭幾年先給果樹“塑形”,講究稀枝大冠。可一旦管理過度,就會出現果園密閉問題,不通風、不透光,果子結得少,著色不好,甜度也不高。被這一問題困擾的劉全保,在中途學習中醫時,聯想到結合“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等中醫辨證施治理論來管理果樹,順應果樹自身成形動力,而不是人為過分幹預果樹生長,探索出了一套省力、省錢、高產的果樹辨證管理技術。

  2014年,老劉來到懷柔,在前橋梓村種植了100畝果園,成立了全保果樹技術服務專業合作社。起初,附近果農對他議論紛紛,覺得他是個成不了事的懶漢。人家的果樹越長越密實,可他家的果樹全長成禿禿的主幹形,樹下長滿了草。別人定時澆水、施肥、打藥,忙得不可開交,他卻背著手閒得到處溜達。可第二年,大夥兒就看傻眼了,老劉頭年栽的小桃樹,第二年畝產就達到1000多公斤,開始賣錢了。原本需要七八年才能結果的蘋果樹,第二年也開始挂果,第三年畝產就達到了一兩千公斤。

  劉全保解釋說,按照傳統方法,大量澆水施肥,把樹養得又高又大,長出大量枝條,必須不斷剪枝。而供給長樹的營養過多,會導致果實養分不足、產量不高。他通過技術調整,改變了果樹內部的營養分配,從“長樹”變成“長果”,使果樹提前進入盛果期。果樹長得不高,樹冠小,還可提高每畝種植株數,大大提高畝產量。同時,改變以往大肥大水管理模式,按需供給,不打農藥,利用自然界的天敵來控制蟲害。如此下來,以蘋果為例,進入盛果期後,畝產少則五六千公斤,多則可達上萬公斤,每畝年還可節水300噸、節肥節藥3500元左右。

  據懷柔區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區已利用該技術指導建設高效節水果園7500畝,“十三五”末將達到3萬畝。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