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市委書記李鴻忠到靜海鎮小高莊村調研,讓這個只有100多戶居民的小村聲名鵲起。日前,伴著清爽的秋風,記者來到靜海鎮小高莊村一探究竟。
走進小高莊村村西的棗樹園,嗅著泥土的清馨和空氣中飄溢著的棗香,看到村民們正在打棗、收棗、裝箱,雖然個個滿頭大汗,但收獲的喜悅卻挂在臉上。
“李鴻忠書記就是在這棵棗樹上摘下一顆棗子品嘗的,他說要為俺們村的脆棗打‘廣告’。”在棗樹園,村黨支部書記劉振傑指著棗園東側的一棵棗樹對記者說:“有了市領導的支持,俺們村有決心和信心,把高莊脆棗這個品牌做大做強。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村‘兩委’班子要進一步發展壯大棗樹種植協會,實施優質冬棗示范種植項目,免費為村民提供冬棗樹苗和專業培訓,進一步提高為民服務水平,促進村民致富增收。”
邊走邊談,記者看到村民孫力興正拿著竹竿兒打棗,老伴兒將滾落滿地的脆棗收進塑料桶里。說起高莊脆棗,孫大爺如數家珍:“咱這脆棗的品種是‘圓鈴棗’,這麼多年的實踐證明,雖然外地也有種這品種的,但是都沒咱這個味兒好。咱村里的土壤是祖輩留下的沙土地,種植脆棗合適,這就是咱們的財富啊!”
劉振傑介紹說:“高莊脆棗有多年的種植歷史,已經成為村里的‘名片兒’。脆棗的收獲季節一共就20多天,一般是每年的9月10日前後至月底。從樹上摘下來,最多保鮮7天,因此只能‘吃鮮兒’。高莊脆棗可是走南闖北,最北賣到黑龍江,最南賣到上海,外地人也能享受到這份兒脆甜。”
記者隨手摘一顆仔細嘗,的確吃出了不一樣的味道:口感清爽、棗皮兒薄、甜而不膩……
在棗園深處,記者看到村里的幾位婦女圍坐在地上,把摘下來的棗倒在塑料布上,剔除樹葉、爛果、雜草,然後把最幹凈的脆棗裝箱,那份兒喜悅已經無法用語言形容。57歲的村民楊玉英把裝好箱的脆棗搬上三輪車往棗林外面運,批發商來到田間地頭兒收購,三、四輛大貨車停在道邊兒,議價、過秤、交易,把“收獲”揣進口袋里。
望著忙碌的村民,村主任胡振泉介紹說:“我們村每年賣棗的收入近300萬,村里有400多口人,平均算下來每位村民賣棗的收入有近8000元,已經成為村民收入的重要來源。但高莊脆棗不能曬幹棗,不宜冷藏儲存,只能應季鮮食,而且一年就20多天能吃到。如何讓脆棗給村民帶來更好的生活,這也是我們以後努力的方向。下一步,我們要改變老思維,借助合作社,擴大種植規模,增加種植品種,提高種植水平,摸索脆棗深加工的路子,讓脆棗賣出更好的價錢!”
“市領導放棄節假日休息到小高莊村調研,讓全鎮黨員幹部很受鼓舞,我們一定要以此為契機,幫助小高莊村開拓市場,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在棗園里,記者碰到來小高莊村走訪幫扶的靜海鎮黨委書記涂強,他正在同村“兩委”一起研究擴大脆棗銷售渠道的辦法。涂強告訴記者,目前,全鎮上下正在深入學習貫徹市領導調研時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到各自包片村街開展調研服務,以小高莊脆棗種植為切入點,以點帶面,實施精準幫扶。
與此同時,全鎮深入研究特色農業發展,盡快發展一批有特色、效益好,能夠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農業項目。
在實地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為貫徹落實好市領導調研時的指示精神,靜海鎮採取輸血與造血綜合施治、多條腿走路的方法,不斷提升壯大集體經濟實力,幫助集體經濟薄弱村盡快趕上來,確保2016年村集體收入普遍超過20萬元。一是堅持抓產業幫扶。指導和幫助小高莊村加快推進冬棗種植示范項目建設,積極推動高莊脆棗品牌建設工作,拓展銷售渠道,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實現身價倍增,通過產業調整優化實現經濟實力增強。採取多種形式,發展產業項目,重點打造以范莊子村為核心的集生產、研發、示范、培訓、觀光、休閒、娛樂、科普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示范區。推動發展小高莊、義渡口、玉田莊3個村冬棗種植區。採取組建專業合作社、租賃、流轉無勞力無生產經營技術農戶的土地發展特色產業,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二是堅持抓項目幫扶。工業基礎好的村莊,結合毗鄰工業園區的優勢,通過辦企業、建廠房等方式,吸納農民就近就地就業。納入示范小城鎮建設的村莊,將規劃建設街面商鋪、專業市場、倉儲設施等項目,提供有力產業支撐,獲取穩定收入來源。農業資源、生態資源豐富的村莊,將通過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社,建設農業產業園和生態觀光園,搞好觀光農業、旅遊開發、農家院經營等。三是堅持抓資金幫扶。圍繞村街特色產業、民計民生、基礎設施等建設,建立幫扶投入機制,設立專項資金,對經濟薄弱村設施資金傾斜,鼓勵和幫助村街積極為村民辦實事好事,讓村民充分享受到經濟發展的好處。
幫助基層群眾解決生產經營中的實際困難,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靜海區領導和全區黨員領導幹部始終關注的熱點和重點。近日,區委書記冀國強、區委副書記王洪茹帶領有關職能部門實地深入靜海鎮小高莊村,結合貫徹落實市領導在小高莊村調研時提出的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指示精神,圍繞靜海脆棗品牌打造、農商對接、土地流轉、專業合作社建立等問題進行現場辦公,實地解決問題,明確發展思路和舉措。各有關鄉鎮、部門和單位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幫助全區棗農開拓市場,實現農超對接、電商銷售、品牌經營,為傳統農業的規模化、效益化、產業化發展搭建平臺。
區農委負責同志告訴記者:“脆棗是靜海的特色產品,也是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脆棗的種植、收購、物流、商貿,不僅是棗農的事,更是我們相關職能部門的職責。我們一定要抓住機遇,進一步研究推進全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下一步,我們要借助農村合作社資源優勢,做好全區脆棗品種改良、農超對接、電商銷售,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參觀採摘和深加工生產,高度重視脆棗的質量、包裝、物流,提升脆棗的附加值,確保村民增收致富,讓農民的好日子和脆棗一樣更香甜!”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