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廣西:種桑養蠶孵“金蛋”

2016年10月17日 15:19 來源:廣西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入秋時節,德保縣巴頭鄉隴位村外的山坡上,一片片整齊的桑樹翠綠依舊,幾間繭房點綴其中。

  “馬上又可以收繭了,這一個個蠶繭,就是一個個金蛋啊!”桑樹的主人李世鵬走在自己鑿出來的山路上,憧憬著致富夢。

  李世鵬是隴位村人,曾經參軍入伍5年,2007年退伍後,他去外地打工,也曾承包魚塘搞養殖。可是,一直沒能找到致富的好路子。2012年,他前往靖西探望戰友了解到種桑養蠶這一行當。“靖西和德保氣候差不多,我的家鄉應該也能種養。”李世鵬開始著手種桑養蠶。

  為了解決技術問題,李世鵬四處尋找學習機會。聽說本縣燕峒鄉有個種桑養蠶基地,李世鵬就扛著被子前往拜師學藝。鑿山路、拉電線、引水源、蓋蠶房……學成歸來後,李世鵬籌集了21萬元創業資金,辦起了自己的桑蠶園。

  由于技術儲備充分加上人勤奮,李世鵬養的蠶死蠶少、上繭率高、蠶繭質量好,第一年就賺了錢。第二年他將桑園擴大到8畝,養蠶50張,年收入達到9萬元。

  2015年,一場冰雹將繭房掀翻、桑樹打爛,李世鵬欲哭無淚。但是李世鵬馬上開始了災後重建,也獲得了親朋好友的再次支持。同時,來自政府的以獎代補資金,更是雪中送炭。

  今年一開春,李世鵬給桑蠶園修通了機耕道,加蓋蠶棚500平方米,建起小蠶供應室,桑園擴大到近100畝。到今年國慶節前,李世鵬已出售蠶繭5批2000多公斤,收入10萬元。預計全年收入將超15萬元。

  桑蠶園有了奔頭。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李世鵬沒有忘記鄉親們。在他的帶動下,隴位村貧困群眾發展種桑養蠶13畝,其他村11戶貧困戶也跟他學習如何種桑養蠶。李世鵬把自己的技術和經驗免費傳授給村民,並給他們充當技術員、銷售員,為蠶農供育小蠶、幫助銷售蠶繭。資金有困難的蠶農,李世鵬解囊相助。

  “今年3月開始我就來這里撿蠶繭了,每個月來10多天,每天工錢100元。”在李世鵬蠶棚里撿蠶繭的村民黃金愛說。忙碌的時節,李世鵬還雇請村民幫忙收桑葉、飼養等工作,讓他們學到技術的同時也有收入。外村來學習的群眾,李世鵬免費提供食宿,免費教技術。念印村村民李樹遷在基地學了半年,今年也種桑養蠶,收入1萬多元。

  談及下一步的打算,李世鵬表示,他將響應政府提出的“發展種桑養蠶產業,促進農民增收,堅決打贏扶貧攻堅戰”的號召,繼續擴大種桑養蠶規模。今後,將在隴位村無污染的高山種桑養蠶,打造示范基地並成立合作社,抱團走“合作社+基地+農戶(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帶動更多村民走上富裕路。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