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重慶江津區先鋒鎮繡莊村的周友華樂開了花:“今年花椒產量高,收購行情又好,我家8畝地的花椒可以掙十來萬塊錢。”
今年,江津全區50萬畝花椒迎來了大豐收。和周友華一樣,江津有10多萬戶椒農嘗到了甜頭。
說起花椒的好收成,椒農們最感激一個人,那就是江津區花椒產業協會會長陳秀強。
十幾年前,陳秀強研發出花椒樹修枝整形的技術,先在周友華家的椒園里選了20棵花椒樹做實驗示范。“以前我們的觀念是花椒樹長得越高大越好,要是把枝都剪了,花椒豈不是要減產?”周友華回憶,當時椒農們都不同意參加陳秀強的實驗,怕把他們的花椒樹弄死了。“結果到了第二年,那20棵花椒樹的產量居然比往年高出一大截!”
椒農們紛紛前來“取經”。陳秀強一邊傳授技術,一邊通過實驗對技術進行不斷地改良,提高江津花椒的品質和產量。他先後探索和改良了花椒嫁接、矮化密植、病蟲防治、平衡施肥、主枝回縮和衰老樹改造等新技術,使花椒挂果期從原來的三年縮短為一年半,畝產也由原來的三五百斤提高到800-1500斤。
為了推廣這些技術成果,花椒協會組織專家和技術人員深入基層舉辦技術講座和現場示范,建立了28個花椒科普示范基地,發展科技示范戶5100戶,帶動更多的農民種植花椒、種好花椒。現在,江津區花椒面積達到50萬畝,年產花椒近20萬噸。
這麼大的花椒產量,怎樣才能變成實實在在的收入?在江津區科協的支持下,花椒協會積極拓展社會服務職能,牽線搭橋、引進客商,組織產銷對接,幫助椒農們謀起了銷路。
“我們聯合花椒加工廠,對農民採摘下來的鮮花椒進行滅繪和真空冷藏,這樣原本每年只有兩個月左右的鮮花椒,現在可以全年供應,不僅延長了花椒銷售期,還增加了農民收入。”陳秀強說,“我們還建起了電子商務平臺,在網上銷售我們的產品。現在的江津花椒不愁銷路了!”
如今,江津花椒年產值達10多億元。小小的花椒樹“種”成了致富的大產業,椒農們的腰包鼓了起來。嘉平鎮紫荊村原先是市級貧困村,如今通過種植花椒,實現了整村脫貧致富。
摘自新華網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