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看秋收冬種的新氣象

2016年10月18日 13:49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編者按

  正值秋收冬種大忙時,今年與往年不同,玉米種植面積調減,許多農民朋友在尋找替代作物保收入,也有許多農民朋友在尋找可以降低生產成本的新技術、新模式。本版將分兩期推出秋糧專題,分別從生產和故事角度,和您一起看秋收冬種里的新氣象,聽農民朋友的新期盼。

  糧經統籌 玉米改花生,還真是改對了

  申鴻皓 本報記者 張培奇 范亞旭

  “今年的花生,籽粒均勻飽滿,產量高質量好,增收已成定局。”金秋九月,沐浴在晨曦中的河南省社旗縣朱集鎮泥河趙村格外清爽,習慣早起的盧群有捧起一把昨天剛剛收獲的花生,臉上堆滿笑容,心里喜不自禁,“玉米改種花生,還真是改對了。”

  地處南陽盆地東北邊沿的朱集鎮,轄區土地屬典型的“東大崗”旱崗薄地,糧食產量常年低下。今年在玉米大幅減產、價格一路走跌的嚴峻形勢下,作為擁有9.8萬畝耕地的農業大鎮,像盧群有這樣,在政府的引導下,由于及時調整種植業結構,科學擴種花生、芝麻、小雜糧等經濟作物,農民收入非但沒有受到影響,而且還略有增加。

  朱集鎮人大主席吳文生介紹,結合精準扶貧,變糧食生產劣勢為特色產業優勢,引導農民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積極培育煙葉、林果、花生、畜牧等特色產業,穩步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走出了一條強鎮富民的發展新路。他坦言,是逐步深化的供給側改革讓朱集鎮農業煥發出勃勃生機。

  今年,面對國家壓縮玉米種植面積的政策和玉米價格走低的現狀,朱集鎮因勢利導,看準行情調整種植業結構,引導農民改變傳統的玉米種植習慣,擴種發展花生、芝麻、小雜糧等銷路廣、效益高的秋作物品種。在推進實施過程中,除通過舉辦花生種植技術培訓班、對購進花生收獲機的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以獎代補進行扶持外,還積極引導農民大力推行地膜覆蓋、大壟雙行、有機肥和無機肥相結合、分層施肥、增施微肥的科學種植方法,使花生的產量和質量雙雙提升。種植業結構調整實現了農民收入的穩步增加,據測算,僅花生一項,給農民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就將突破4000萬元。

  除了花生,林果也是推行供給側改革培育出來的新興富民產業。通過近幾年的引導發展,朱集鎮以“綠帝”“仲遠”等專業合作社為依托,在前張村周邊建成了年產量超過5萬噸的全縣最大的黃金梨種植基地,注冊了“宛東綠豐”商標,獲得了有機產品認證,產品銷售供不應求,讓200余戶果農從中受益,實現了脫貧致富。目前,全鎮已發展黃金梨、晚秋黃梨2000余畝,優質薄皮核桃3000畝,軟籽石榴500畝,油用牡丹200畝,計劃三年內幹鮮果面積達到1.5萬畝,宛東林果大鎮雛形初現。

  “結合實際,要算好‘加法’,揚長避短,凸顯優勢,在調整產業結構上下功夫、做文章;算好‘減法’,逐步走出傳統農業量大鏈短、種強銷弱、質優價劣的怪圈,走內涵式現代農業發展道路,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今年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萬元大關,實現鎮強民富。”說起農業的未來發展,朱集鎮黨委書記趙向龍信心滿滿。

  糧改飼 喂自己種的草,肉羊賣價高

  本報記者吳晉斌

  “喂自己種的牧草,肉羊不但增重快,而且羊肉品質好、價格高,每出欄一只羊可增加收入120元,一年下來能多收入好幾萬。”懷仁縣金沙灘鎮曹莊村農民陳希財,今年養了200多只羊,種植了100多畝紫花苜蓿,以自己種的牧草喂養自家的羊,獲得了不錯的收入。他說:“多虧了縣里以畜帶草、以草促畜、糧經飼三元發展的新路子。”

  不僅是陳希財,懷仁縣今年共有21家養殖大戶通過流轉農民土地,進行人工種草,實現飼草自給自足,降低飼養成本,促進了增收。一起探索出了“公司+農戶、養殖大戶、種糧大戶”三種種草模式。

  同在懷仁縣金沙灘鎮曹莊村的山西京龍科技農業有限公司苜蓿草種植基地,看好飼草種植的前景,今年種植了3000多畝苜蓿草。公司負責人說,去年公司銷售優質苜蓿幹草捆2000多噸,收入400多萬元,利潤達到110萬元。

  截至目前,懷仁縣共種植苜蓿1萬畝,種植青貯玉米3萬畝,種植燕麥2000畝,改良天然草場2萬畝;全縣累計建成肉羊養殖小區642個,棚圈面積達到128萬平方米,飼養量達到410萬只,人工種草面積5800畝,草地改良面積9000畝。

  懷仁縣這些實實在在的變化與糧改飼戰略有密切關係。懷仁縣所在的朔州市,是全國唯一的整市推進草牧業試點地級市,而且有3個縣被列為全國糧改飼試點縣,正大力實施糧經飼三元結構調整和草牧業發展。

  從種植環節看,2015年,朔州市有青貯玉米15.6萬畝,苜蓿5萬畝,燕麥草12萬畝等。據介紹,2014年朔州市飼草類作物的種植面積僅佔耕地總面積的4%,而2015年一年就增加到了13%,飼草種植面積達到了66萬畝,幅度提高相當快,相當于實施前的四倍。糧改飼還將深入推進到好的耕地上,預計2017年將達到100萬畝。

  糧改飼,飼草的銷路必然引起重視,這就要看畜牧業發展的怎麼樣。2015年,朔州市有150個規模化奶牛場的10萬頭奶牛飼料由青貯玉米代替傳統的玉米秸稈,5個現代化肉羊養殖場8萬只羊使用全株玉米青貯等優質牧草。朔州市現有規模化奶牛養殖場256個,存欄奶牛18萬頭;肉羊養殖園區354個,飼養肉羊350萬只。在保持數量不變的情況下,通過發展草牧業,就可增加牛奶9萬噸,增加羊肉1萬噸,增加量均相當于現有產量的五分之一。

  飼草量增加,牛羊吃的更營養了,肉奶的品質也明顯提高。每頭奶牛日增產鮮奶3公斤,而且奶質明顯提高,平均乳蛋白3.2以上、乳脂率4.0左右,僅此一項朔州市奶業日增收入45萬元。6月齡肥的羔羊出欄體重增加2.5公斤,脂肪含量減少,胴體質量提高,每只羊平均增收30元。

  據介紹,山西省抓住朔州市被列為全國唯一的整市推進草牧業試點和3個縣列入全國糧改飼試點縣的機遇,大力實施糧經飼三元結構調整和草牧業發展。並在朔州市召開現場會,積極探索推進玉米結構調整,增加優質飼草,促進農牧結合、種養結合。依托養殖園區,大力發展家庭牧場。今年全省種植春播青貯玉米128萬畝,發展家庭牧場6200個。

  綠色高產 推廣綠色種植,迎接金色豐收

  本報記者張國鳳

  今年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農墾集團大面積推廣綠色高效種植模式,通過在滴灌、噴灌等高效節水示范區集成應用精準灌溉、精準施肥、無人機航化植保作業、噴灌高壓泵式噴藥等技術措施,實現高產,增收,節支,節肥的良好效果。

  據最新調查顯示,全集團30.9萬畝玉米,較常規種植可實現節水50%以上,節肥30%以上,農藥、肥料利用率提高10%左右;預計滴灌玉米平均畝產達到1000公斤左右,較常規種植玉米每畝增產170公斤,增產率20%。噴灌玉米達到900公斤左右,較常規種植玉米每畝增產70公斤,增產率8%。在水稻生產上,該集團建立綠色高效示范區8.6萬畝,建立核心示范區31個。預計通過集成水稻優質高產輕簡化栽培技術(水稻播後上水旱直播技術、水稻保墑旱直播技術、水稻催芽撒播栽培技術)、精量穴播技術、秸稈還田技術、一次性施肥技術、無人機航化作業等技術措施,較常規種植可實現節約種子20%以上,節肥10%以上,農藥利用率提高10%左右,較常規種植增產10%左右。

  近年來,寧夏回族自治區農墾集團在糧食生產中從過去注重追求面積和規模轉向追求質量和效益,根據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變化,合理確定產業規模和結構,更加注重技術創新和提高產品競爭力;積極推動農業發展由主要依靠物質要素投入,轉到依靠科技引領、體制機制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由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可持續的綠色發展上來,補短板、降成本,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通過種植業結構調整、新技術新品種引進示范、高效節水灌溉施肥等綜合措施,大大減少了化肥農藥投入和農業灌溉用水,水稻、玉米產量和品質得到提高,降低了種植成本、增加了收入。

  據了解,今年,寧夏農墾在全墾區推進開展玉米綠色高效模式攻關,著重突出良種良法配套措施先行、農機農藝深度融合技術先行、安全投入品及物理技術先行、信息技術先行等“四個先行”。長山頭、平吉堡、簡泉等農場建立玉米滴灌高效節水及水肥一體化示范區3個,圍繞綠色生態環保、資源高效利用、生產效能提升等方面,示范推廣糧飼兼用型玉米全程機械化高產栽培技術、玉米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中心支軸式噴灌條件下引(楊)黃灌區玉米水肥藥一體化栽培管理技術三種標準化高產高效技術模式,創建綠色高效模式面積17.6萬畝;通過採用玉米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玉米滴灌水肥一體化方面主要集成氣吸式精量播種鋪管一體機、“幹播濕出”技術、測墑灌溉技術、精準施肥技術、寬窄行合理密植技術、GPS導航無人化機播作業技術等。在滴灌水肥一體化模式下玉米灌水量節水60%左右,每畝節約水費20∼30元。實現控氮、減磷、補鉀,每畝可節約肥料成本24∼31元。滴灌模式下條田無需打埂可節約耕地提高耕地利用效率,節約打埂、灌水、追肥、人工。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