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富陽鄉村農忙變“農閒”

2016年10月27日 09:07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漸入深秋,稻穗沉沉。走進浙江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的鄉村田地間,金黃色彩鋪就的大地,帶來濃鬱的豐收氣息,醞釀成絲絲縷縷的幸福,倣佛在空氣中都彌漫著那份令人心動的喜悅。但與預期的秋收忙碌不同,田間村民們或是三三兩兩地拉扯著家長里短,或是悠閒愜意地閒逛著。

  新登鎮村民王國民解釋道:“現在秋收都靠機器,哪用以前那樣搶天搶地的忙,根本不怕來不及!”

  種糧大戶成立合作社

   新登鎮位于杭州市西南部,歷來為富陽地區糧食重鎮,僅王國民一家便承包了三百多畝地,是當地有名的種糧大戶。“這麼多糧食,種植、收割、加工都是大工程,這在以前都不敢想啊!”王國民說道。

  55歲的王國民是一位地道的農民,種了三十幾年的水稻,對這片田地有著不一樣的感情,說起過往的經歷,他感觸頗多:“以前的農忙是真忙,一家五六個勞動力圍著那兩三畝地,整日面朝黃土背朝天,怕澇怕旱,發芽靠稻草、熱水焐,一到灌溉期,全靠一輛木頭蓄水車,兩個年輕小夥子用腳踩,踩一天才能澆一畝地,收割的時候又開始搶曬場,南方平整的空地少,日頭也少,曬幾畝糧食不容易啊。”

  近年來,富陽著手發展高效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產業化和現代化水平,成立了五百多家大型農業合作社。稻農們借助谷物發芽機、電動灌溉設施、收割機、谷殼分離機以及一係列配套的電子稱重、包裝機器已經實現了糧食加工全程機械化。胚芽培育通過溫室發芽,發芽率穩定可靠。灌溉排澇有專門的電動裝置,旱澇都不怕。一臺收割機不到半天就能收一畝田,烘幹機6個小時可烘幹兩萬斤稻谷。一袋袋稻谷倒入脫殼機、篩米機轟隆隆一轉,瞬間就變成白花花的優質大米,整個水稻的收獲過程從原來的一個多月縮短到了幾天的時間。

  王國民是應用農機的典型代表。從2008年 “國民糧油專業合作社”成立起,他先後配置了耕整機、播種機、插秧機等各類農業機械設備總計22臺,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被村民稱為“農機大王”。在2011年被評為農民專業合作社之後,王國民更是成為了大家學習的典范。他幫助稻農學習掌握各類農機、電機,帶動了區域農業生產模式,提升了整體農業生產水平。

  電表箱立在稻田里

  近年來,富陽區在全區范圍內開展城農網改造工程,國網杭州富陽區供電公司派專人負責,制定方案,提升線路負荷能力,解決用電難題。在最新的一輪農網改造中,王國民所在的新登鎮乘莊村又一次成為“受益者”。村內導線、電桿、電表都進行了統一規劃、全面升級,大大提高了配電網絡供電能力,滿足了稻農秋季農忙時的用電需求。現在村里的稻田每隔幾十米就有一個電表箱供村民取電。

  同時,當地供電部門的工作人員還充當起了稻農的“電保姆”,每逢灌溉或收割的農忙期,他們都會提前一個月到村里查勘電力線路,為大型的農用電力設備進行“體檢”,讓王國民這些“靠電吃飯”的現代化稻農放心不少。

  “有句話叫人定勝天,我看現在的種稻就是科技勝天。”王國民說,現在一位身體健康的老伯就能支撐家中五六畝良田的種植,不用擔心因為青壯勞動力外出務工而導致的農田無人種植的局面。

  如今,從農忙里“解放”出來的王國民有了更多的時間來研究養殖上的事情,他培育的“牛蛙水稻”採用在水稻田里放養牛蛙的模式,真正做到了全程不灑農藥,綠色無公害的效果。越來越多像王國民一樣的農民,開始在土地上扎根,實現自己的“致富夢”。

  在胥口鎮胥口村,農網改造後,不少村民的家里新購置了彩電、電磁爐、冰箱等家用電器。“以前村里電壓忽高忽低,有些農戶買了電器也帶不起來,只能當擺設。現在用電條件好了,今年全村僅空調就添置了30多臺。”村民張老伯談起村里的變化讚不絕口。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