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北京提純復壯地方特色蔬菜品種在郊區種植推廣

2016年11月07日 15:33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北京提純復壯地方特色蔬菜品種在郊區種植推廣

  “老口味兒”如何重回餐桌

  本報記者 賀 勇攝影報道

圖為池秀蓉向孩子們介紹老北京特色品種紫邊扁豆的特點。

  核桃紋白菜、心里美蘿卜、蘋果青西紅柿……曾經有一批土生土長的北京“老口味兒”蔬菜,因其品質好、風味濃受到了市民的喜愛,但隨著蔬菜種類豐富、種質退化以及雜交品種引進,“老口味兒”逐漸退出了北京市民的餐桌。

  老口味兒不僅有著獨特滋味,更承載著記憶中的鄉愁。為了留住老百姓舌尖上的“鄉愁”,近年來,北京市農業部門逐步恢復種植傳統蔬菜,一度“失傳”的老品種又重現市場,讓老百姓又能享受到地道的老北京滋味。

  老品種緣何消失了?

  過去對于產量高、抗病性強的追求,影響了蔬菜的口感和味道

  在昌平區農作物品種試驗展示基地大棚里,番茄枝被“大黃柿子”壓彎了腰,新長成的圓茄紫紅發亮,嫩綠的架豆角密密麻麻地垂下來,放眼望去,全都是老北京特色的蔬菜品種。

  現在蔬菜品種越來越豐富,可許多市民老覺得吃起來缺了點兒滋味。“就拿這大白菜來說吧,原先的核桃紋白菜幫兒少、葉兒多,味兒甜,口感好。”今年67歲的劉大媽回憶說。

  老北京口味的蔬菜口感這麼好,為何有的沒繼承下來,有的變了口味呢?“同一種類蔬菜,不同品種之間營養成分相差無幾。一般情況下,好吃的品種產量偏低、抗病性差,產量高、抗病性強的品種在口感、味道上就會差些。”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高級農藝師曹華說。

  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農家常規蔬菜品種漸漸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為提高蔬菜產量,豐富首都“菜籃子”,北京陸續對本地菜品進行雜交改良,推廣一些高產、抗病性強的新品種蔬菜。與此同時,蔬菜市場從自給自足變為大流通後,運輸周期加長,蔬菜無法等到完全成熟再採摘,種種因素疊加,導致北京市場上蔬菜的口味發生了變化。

  如今高等學校、科技園區林立的海淀區曾是北京蔬菜傳統種植區域,80年代以前,海淀四季青、東升、玉淵潭等地區還都是蔬菜產區,大白菜主栽品種為“抱頭青”“擰心青”和“核桃紋”等品種,單棵重量在3公斤左右。

  後來,高產的“新一號”出現了,大夥兒一看這單棵重量是核桃紋白菜的三四倍,抗病性還特別好。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產量高成為首要追求,雖然菜幫子大了點兒,但換成這個品種,可大大提高經濟效益。“核桃紋”雖然味道更好,卻逐漸退出了市場。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