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錦繡天府安逸四川”文旅品牌搭建川臺交流平臺——“走讀文化四川”臺灣青年創拍交流活動成功舉辦

2025-08-06 15:01 來源: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

   

  臺灣青年感受大美九寨自然風光

  “我從沒想過短短一周,我們彼此之間就能建立這麼深厚的感情,這大概就是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體現吧。”7月27日,“走讀文化四川”臺灣青年創拍交流活動圓滿結束,臺灣青年在前往機場的大巴上不舍地抹著眼淚。

  7月21日至27日,“走讀文化四川”臺灣青年創拍交流活動舉辦,30余位臺灣青年齊聚四川,他們穿梭于成都、德陽、阿壩等地的18個特色文旅點位,通過採風創拍,全方位、多角度感受“錦繡天府?安逸四川”的獨特魅力。活動期間,臺灣青年們不僅領略了天府之國壯麗自然風光和深厚人文歷史,更與熱情好客的四川人民結下了真摯的友誼。

  追溯歷史 觸摸四川文化脈絡

  自古以來,四川被譽為“天府之國”,以其壯麗的山川、悠久的歷史與獨特的文化聞名于世。此次創拍活動以“走讀文化四川”為主題,行程走訪點位也圍繞非遺文化、三國文化、古蜀文化、文創文化等展開,從蜀錦到川劇、從武侯祠到錦里、從三星堆到金沙、從東郊記憶到峨影1958電影城……臺灣青年們用沉浸式的體驗見證了四川文化的創造力與創新力。

  在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臺灣青年們被非遺技藝蜀錦深深吸引。當看到傳承人熟練地操作織機,將絲線變成精美的蜀錦時,臺灣自媒體人林梅真用“驚為天人”四個字形容蜀錦,她說柔美的蜀錦背後是力量與智慧的結合,一代代傳承人將熱情傾注其中,才讓這一文化和藝術傳承千年。另一項四川非遺川劇也讓臺灣青年們驚嘆不已,大家紛紛表示,在臺灣想要看正宗的川劇並不容易,沒想到這回一次性將“水袖”“變臉”“吐火”等等川劇絕技全欣賞到了。

  探尋三國文化和古蜀文化,進一步加深了臺灣青年對于四川的了解。成都作為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中心,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跡,臺灣青年們在武侯祠、錦里的紅牆竹影間,感受了歷史的滄桑變遷。臺灣自媒體人“麻吉小兔”表示,三國文化在臺灣同樣廣受歡迎,許多人熱衷于閱讀三國書籍、觀看三國影視劇,不少民俗活動也融入了三國元素。“我從小就癡迷三國故事,《三國志》《三國演義》等著作都讀過不下5遍,今天站在這里,倣佛穿越時空,與那些英雄人物對話,這種感受太震撼了。”

  深受川臺兩地年輕人喜歡的還有文創領域。在成都著名的文創藝術聚集地東郊記憶,不少臺灣青年直呼,新奇的體驗中充滿了熟悉的感覺。臺灣媒體人資尹和臺灣青年都不約而同地分享道,四川與臺灣在生活節奏、文化氛圍等方面有許多相同之處,尤其在文創方面。“不同之處在于臺灣文創市場規模較小,產業化程度不高,而四川的文創產業規模相對更大,發展更為多樣化,“我覺得四川文創發展的經驗,可以給臺灣提供非常好的借鑒。”資尹說道。

  探秘自然 邂逅四川生態畫卷

  除了探尋文化密碼外,此次活動的行程中也不乏九寨溝、青城山、熊貓谷等自然生態打卡點,給臺灣青年們帶來了一場視覺盛宴。

  活動分享會上,“九寨溝”成為最高頻的關鍵詞。多位臺灣青年表示,九寨溝是他們此行前最為期待的部分,來到九寨溝之後也被深深震撼。臺灣青年分享道:“在臺灣有一個和九寨溝類似的景點叫太魯閣。那里的峽谷溪流也很美,是一種很有力量感的美,而九寨的水,讓我看到大自然溫柔的一面。”九寨溝箭竹海瀑布的水流奔騰而下,濺起層層水花,與青年們手中相機的快門聲交織在一起。此外,九寨溝的人文表演也讓臺灣青年們深受觸動,《藏密》《九寨傳說》《古羌戰歌》等精彩節目接連上演,讓青年們深入了解了九寨絕美風光背後深厚的人文歷史。當“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場景在舞臺上重現時,不少臺灣青年熱淚盈眶,紛紛拿出手機記錄下抗震救災的感人片段。

  四川的另一張名片“大熊貓”也成功圈粉了此行的臺灣青年,不少臺青直呼“好想要抱抱它”。與此同時,透過大熊貓保育工作上的成果臺灣青年也看到了四川在生態保護方面所做的努力。“要想保護大熊貓,就必須保護自然環境,讓他們有更多的棲息地。如今,大熊貓從瀕危物種到易危物種,我想這背後有太多人的努力和付出。”臺灣青年分享道。

  增進交流 搭建川臺友誼之橋

  活動期間,兩岸青年的互動交流頻繁而熱烈。在藏家的篝火晚會上,臺灣青年們換上藏裝,與藏族同胞手拉手圍著火焰學習鍋莊舞步;在餐桌旁的聯誼會上,兩岸青年各展才藝,以歌為媒搭建友誼橋梁;在分享會上,大家分別寫下此行的收獲與未來的約定,將印著四川元素的明信片寄給了一年後的自己……

  “與這些臺灣年輕人朝夕相處的7天里,我最大的體會就是兩岸一家親。大家一路同行,全是歡聲笑語。”活動的領隊導遊與記者分享道,自己從業十幾年了,帶了很多天南地北的遊客團隊,但是當看到離別時臺灣同胞們不住地抹眼淚時,自己內心仍觸動不已。

  “下次一定要再來成都!”“希望有機會我們能在臺灣再聚!”一聲聲道別混著行李箱滾輪聲,在七月的熱浪里格外清晰。大巴車緩緩駛入機場停車場,車窗倒映的滿是臺灣青年們揮動的手臂。

  這場跨越海峽的文化之約,讓“文脈相連”“血濃于水”不再是抽象的詞語——當臺灣青年把寫滿約定的明信片投進郵筒,那些在三星堆共探文明密碼、在篝火旁同跳鍋莊的瞬間,已悄然成為連接川臺的新紐帶,在時光里慢慢發酵成更深厚的情誼。(四川省臺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