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屆“重慶·臺灣周”在渝開幕

2025-09-23 15:46 來源: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

  9月16日,以“融合發展 共創未來”為主題的第十七屆“重慶·臺灣周”在渝開幕。兩岸企業家峰會大陸方面副理事長張平,重慶市委副書記、市長胡衡華,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吳璽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中國國民黨前副主席胡志強、兩岸企業家峰會臺灣方面副理事長毛治國、全國臺企聯會長李政宏分別致辭。

  張平說,祖國大陸經濟的規模優勢、產業體係和技術創新,為包括臺企在內的各類市場主體扎根大陸發展開辟了更廣空間、提供了更多機遇。希望兩岸企業家秉持民族大義,銘記抗戰歷史,從偉大抗戰精神中汲取力量,將抗戰時期中華兒女團結一心、共禦外敵的精神轉化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強大動力,攜手共創和平未來。大陸經濟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是臺商臺企抵禦風險的可靠後盾和尋求更大發展的最佳選擇。希望兩岸企業家特別是青年朋友,擔當起推動者責任,積極深化交流交融,破除障礙,推動兩岸人員往來正常化、經濟交流合作常態化,擴大共同朋友圈和事業圈,促進兩岸經貿合作走深走實,攜手深化兩岸經濟融合發展。大陸正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穩步推進高質量發展,與臺灣共享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機遇和紅利。今年前8個月,兩岸貿易額達2019.12億美元,同比增長8.9%。事實再次證明,兩岸經貿合作有強大內生動力,符合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希望兩岸企業家築牢命運共同體意識,堅定信心,命運與共,攜手應對外部挑戰,在世界經濟格局變革重塑中謀得更好發展,展現更大作為。

  胡衡華代表市委、市政府,代表袁家軍書記,向各位嘉賓表示歡迎。胡衡華說,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極大激發了全體中華兒女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力量,激勵兩岸同胞共擔民族大義、共創復興偉業。重慶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政治舞臺,與臺灣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我們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深化交流、厚植情誼,著力推動經貿互利共進、人員互動往來、文化互促共融。實踐充分證明,兩岸親情、故交、舊友的情感維係是無法阻斷的,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的共同心聲是不可阻擋的。當前,重慶正聚焦做實“兩大定位”、發揮“三個作用”,加快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面向未來,我們將進一步發揮“重慶·臺灣周”紐帶作用,以通促融、搭建經貿之橋,支持更多臺企參與我市現代化產業體係建設;以惠促融、增進民生之福,優化涉臺營商環境,做好臺胞服務和權益保障;以情促融、凝聚同心之力,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吳璽說,國務院臺辦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對臺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持續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讓臺灣同胞分享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機遇、共享祖國大陸發展進步成果。兩岸同胞從來命運與共、休戚相關,希望廣大臺灣同胞堅定站在歷史正確一邊,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決反對“臺獨”分裂和外來幹涉,積極參與兩岸交流合作,攜手抵禦外部風險挑戰,共同壯大中華民族經濟,共享民族復興偉大榮光。

  胡志強說,我們堅信,只要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堅定地推動經貿合作、深化人文交流,不斷增進兩岸互信和認同,定能跨越重重阻礙,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共同造福兩岸民眾。毛治國說,重慶為臺胞打造“第二故鄉”般的溫暖環境,成為臺胞西進大陸的首選之地。相信通過深化合作,臺商們能夠充分分享重慶發展機遇,實現互利共贏。李政宏說,全國臺企聯將繼續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積極推動渝臺兩地深度合作,助力臺商臺企融入重慶發展新格局。

  本屆“重慶·臺灣周”由重慶市人民政府、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共同主辦,兩岸企業家峰會支持舉辦。以加強兩岸青年交流和促進同胞心靈契合為主軸主線,將舉辦重要活動、經貿交流、青年交流、人文交流、基層交流等10余個分項活動,深化渝臺各領域交流合作。

  據了解,重慶與臺灣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重慶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深化交流、厚植情誼,著力推動經貿互利共進、人員互動往來、文化互促共融。截至今年6月底,重慶市累計批準臺資企業2299家,累計合同臺資323.79億美元,實際利用臺資80.62億美元。今年1至7月,重慶接待入境臺胞158524人次,其中來渝臺青超18000人次。

  開幕式上,來自臺灣的相關企業和行業協會與重慶市相關區縣集中簽訂8個兩岸經貿合作重點項目,主要涉及大健康產業、創業服務、智能科技等領域,投資總額達32.85億元人民幣。重慶市文化旅遊委、商務委負責人分別圍繞文化旅遊、營商環境作了主題推介。

  國務院臺辦領導、重慶市領導、兩岸企業家峰會領導及有關推進小組負責人,全國臺企聯,部分省市臺辦、臺企協,兩岸有關民間團體、工商團體的代表以及專家學者,重慶市有關部門、區縣負責人等600余人參加開幕式。(重慶市臺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