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千年文脈 感受奮進力量——2025海峽兩岸周易文化交流活動
近日,由海峽兩岸交流中心、河南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安陽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25海峽兩岸周易文化交流活動在安陽舉辦,“臺灣青年看安陽”活動同步展開。三天時間里,來自臺灣的青年們走進殷墟遺址、登臨羑里古城、踏訪紅旗渠、探訪無人機產業園……一路追溯文明脈絡,感受奮鬥精神,見證科技騰飛,在厚重與創新之間,感知一座古都的時代脈動。
探尋古韻遺跡 感受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
在瀝瀝小雨中,參訪團一行走進殷墟博物館。這座全國首個全景式展現商文明的國家重大考古專題博物館,是殷商文明的集中縮影。甲骨片、青銅禮器、玉器……參訪團成員圍攏在展櫃前,或貼近玻璃辨認字形,或舉起手機拍照,或低聲交流,神情專注。在另一側的展櫃前,亞長墓出土的牛犧尊吸引了眾人的目光。“這頭牛太特別了!”臺灣學者李偉俊凝視許久,語氣中帶著興奮。“雖然這只是一件祭祀用的酒器,但對我來說,它更像是一件藝術品,一件非常有文化底蘊的古董。”
走出殷墟博物館,參訪團一行來到殷墟宮殿宗廟遺址。“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據可查的女將軍。”講解員的聲音在雨霧中顯得格外清晰。婦好的故事,讓臺胞賴女士頗感興趣。“以前只在課本上讀過婦好的名字,今天第一次站在她的雕像前,感覺特別震撼。”賴女士站在雕像前輕聲說道,“她不僅是王後,更是一位將軍。這種女性力量,在那個年代尤其令人敬佩。”
傳承紅旗渠精神 實地感悟信仰的力量
洹水潺潺,太行巍巍。作為中國八大古都之一,這里承載著殷商的盛世榮光,也孕育著紅旗渠的奮鬥傳奇。“紅旗渠就是紀念碑,記載了林縣人不認命、不服輸、敢于戰天鬥地的英雄氣概。”帶著對紅旗渠精神的敬仰,參訪團一行來到紅旗渠紀念館。“沒想到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竟能完成這樣宏偉的工程。”臺胞陳女士凝視著展板上“削平1250座山頭、鑿通211個隧洞”的字樣,不禁感嘆,“紅旗渠精神代表著艱苦創業、無私奉獻,這些品質在今天依舊很重要。”
離開展廳,參訪團向著青年洞進發。仰望峭壁,只見洞口鐫刻的“青年洞”三字,蒼勁有力。“這是一個奇跡。”來自臺灣的河先生扶著護欄,望著遠處奔涌的渠水說,“站在這里,我可以想象當年的艱險。在那個年代,人們吃苦耐勞的精神讓我觸動,他們靠的不是工具,而是信念。這種精神跨越時空,值得今天的我們用心學習。”
山仍巍峨,水仍奔涌,但紅旗渠精神早已“流進”參訪團成員們的心中。
觸摸科技前沿 見證低空經濟的騰飛
古都安陽,因殷墟甲骨名揚天下,如今又因低空經濟煥發出新的生機。參訪團一行走進安陽無人機產業園。偌大的試飛場上,數架無人機正呼嘯升空,螺旋槳切開空氣,劃出一道道淩厲的弧線。展廳內,各式各樣的無人機模型令人目不暇接,講解員逐一介紹起它們的功能與應用場景——從田間地頭到災害救援,從城市安防到國防建設,無人機已深度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這里,一張圖紙就能變成一架整裝無人機,”在講解員的介紹下,在場臺胞頻頻點頭。臺胞楊先生忍不住讚嘆道:“以前只知道大疆是全球知名的無人機企業,沒想到在安陽也能看到如此完整的產業鏈和應用場景,著實讓我大開眼界。”
“無人機產業代表著國產科技的騰飛,更代表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臺胞李先生說,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園區里的標語——“讓科技飛進生活”。“在這里,我們看到的不只是飛上藍天的硬科技,還有腳踏實地的創新故事。”
園區外,返航的無人機輕盈著陸,螺旋槳劃過空中,帶起一陣旋風。幾位臺胞仍不舍得收起手機,隔著柵欄追拍著正在返航的無人機,驚嘆和笑語難掩興奮之情。(河南省臺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