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臺辦新聞發佈會實錄(2001-4-27)
國務院臺辦新聞發佈會實錄
2001-4-27
2001年4月27日下午,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在北京釣魚臺大酒店舉行新聞發佈會,新聞發言人張銘清就“汪辜會談”八週年、美臺軍售、兩岸新聞交流、“三通”等問題回答了中外記者的提問。
張銘清:今年是“汪辜會談”8週年。汪道涵會長髮表了紀念“汪辜會談”8週年的文章。汪會長在文章中指出,當年“汪辜會談”所以成功舉行,取決於雙方以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的歷史責任感,以誠意和善意構建了兩會交往與商談的共同基礎,這就是各自以口頭方式錶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沒有這一共識作基礎,雙方是不可能坐到一起來的。汪會長表示,當前,兩岸同胞強烈要求穩定和改善兩岸關係,關心兩會何時恢復商談。我們也同臺灣同胞一樣,由衷地希望兩會儘快在1992年共識的基礎上談起來。但是一年多來,臺灣當局新領導人始終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一再否認1992年兩會共識,這是當前兩岸對話與談判無法重開的最大障礙。汪會長最後強調,臺灣當局如果真有對話的誠意,就應該承認一個中國原則,承認1992年兩會共識,在實際行動上為重開兩會對話做出務實的努力。
臺灣東森電視臺記者:美國政府最近公佈今年向臺灣軍售的決定,臺灣方面展示向美國購買的武器是以防衛為主的,臺美今後還要舉行不定期的軍售,協商、討論需要購買的防衛性武器,您對此有何看法?
張銘清:臺灣當局以購買武器來實現所謂“保證臺灣安全”、抗拒統一的做法實際上是最不安全的做法。臺灣當局如果真正想保衛臺灣同胞的安全,就應該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實現國家統一。這才是臺灣同胞的福祉所在。把自己的安全寄託在洋武器和洋人身上,都是靠不住的。
臺灣TVBS記者:您剛才講到,是先有“九二共識”,然後才有九三年的汪辜會談。有關“九二共識”的事,當時到底是什麼樣的,好象兩邊還是有各說各話的情況,現在辜振甫先生說他願意再到大陸來,和汪道涵會長等會談,那麼如果讓當時的那些人物來重現當時的想法和情景,您覺得怎樣呢?
張銘清:1992年11月份,海協和臺灣海基會在香港舉行會談,達成了各自以口頭的方式來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共識。這個共識,是經過雙方授權認可的。海基會的表述是,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一個中國”的含義認知各有不同。海協會的表述是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但在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這個共識產生的過程,共識的內容,在兩會的香港商談,以及以後的兩會往來的函件中,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記載的,是不容否認的。現在臺灣有人在談到92年兩會商談的時候故意不提海峽兩岸、兩會之間所達成的,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這個共識的內容,而把共識歪曲成是擱置“一個中國”的爭議,這是不符合事實的。
新華社記者:請問大陸方面對臺灣的“小三通”有何評價,大陸對“三通”方面有什麼規劃?
張銘清:我們從79年就規劃兩岸三通,對於三通我們絕無問題。現在將近20年兩岸三通還沒有開展,完全是因為臺灣方面的阻撓。儘早實現兩岸直接“三通”是兩岸人民長期以來的共同願望,也是兩岸人員往來和經貿交流的客觀需要。實現兩岸直接“三通”,對臺灣的經濟發展,社會的穩定,民眾生活水準的提高無疑都會起到積極的作用,符合臺灣民眾的利益。當前,臺灣各界要求臺灣當局開放兩岸直接“三通”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實現兩岸直接“三通”已成為絕大多數臺灣同胞的普遍共識。兩岸直接“三通”之所以未能實現,根本原因是臺灣當局不斷地人為設置新的障礙。
我們一直主張,兩岸直接“三通”應遵循“一個中國、直接雙向、互惠互利”的原則。臺灣方面只要是把兩岸“三通”作為一個國家內部的事務,即可以用民間對民間、行業對行業、公司對公司協商的辦法,儘快地通起來。我們相信,在兩岸民眾和工商界的共同努力下,兩岸直接“三通”是能夠實現的。
中央電視臺記者:剛才談到關於駐點的問題,臺灣同意大陸記者駐點以後,現在運作情況怎麼樣?大陸是否可以考慮優先開始臺灣記者到大陸的長駐?今後兩岸的新聞交流發展會是什麼樣的狀況?
張銘清:關於兩岸的新聞交流,我想我們在座的新聞界朋友都很清楚,而且有些人就是當事人,我們早在1996年就開放了臺灣記者到大陸的駐點採訪。
從現在兩岸新聞交流的情況來看,兩岸記者的採訪,臺灣記者到大陸來採訪達到5000人次,而大陸島臺灣去採訪的記者只有200人次,這個比例是25:1,非常不成比例。之所以有這種狀況,我們認為是臺灣當局對兩岸的新聞交流設置了很多的障礙,比如駐點採訪,我們在96年就開放了,而臺灣到今年2月份才允許我們新華社的記者第一批駐點採訪。到現在為止,只有新華社一家,大概有6個人到臺灣駐點採訪,而(大陸)從96年開放到現在,臺灣記者到這邊採訪,除了剛才講總數5000人次外,駐點採訪也達到數百人次,這種很不成比例的情況,是與臺灣當局設置障礙有密切的關係。
而且我們注意到,最近臺灣當局部門的負責人對我們新華社的記者在臺灣的採訪無端加以指責,說他們離譜,說他們的採訪十分不專業,我覺得這種指責是沒有道理的。新華社記者的採訪,他們的報道我也了解過,都是有事實根據的。我剛才說到,臺灣記者5000人次到大陸採訪,請問這5000人次有哪位記者受到本人和國務院臺辦的批評指責?如果有,請大家說明。新聞的原則是真實性的原則,儘管臺灣的記者有少數的報道並不實事求是,甚至不客氣地說是無中生有,我從來以善意的態度指出你的問題所在,希望你今後加以注意,從沒有公開指名道姓地進行批評,我想這正是體現了我們在新聞交流上的善意。
如果從有利於兩岸新聞交流的方向來考慮,就應該善意地對兩岸新聞交流提出問題,提出幫助,而不是這樣無端地加以指責。所以從兩面的新聞交流人數和主管單位的表現,我想大家都可以看出,究竟是誰在推動兩岸的新聞交流?究竟是誰在為兩岸新聞交流設置障礙?
日本《長崎新聞》記者:關於美國售給臺灣的武器,美國和臺灣說是防禦性,中國方面說是進攻性的,能不能談一談,到底是根據什麼來判斷是不是進攻性武器的標準?如果購買的都是進攻性武器,您認為這是不是表示臺灣對大陸的政策在發生重大的改變,比如說是否回到蔣介石的反攻大陸的政策?
張銘清:最近美國政府不顧中國政府和人民的堅決反對,不顧中國政府的嚴正交涉,在向臺灣出售武器的水準和數量上突破了往年,違反了中美三個公報特別是“八一七公報”。中國外交部對此作出了嚴正的交涉和強烈的抗議。美方在一九八二年的“八一七公報”中承諾,逐步減少以至完全取消對臺軍售,但實際上這些年來對臺軍售的數量不僅沒有減少而且增加,性能不但沒有降低而且不斷提高。這次對臺軍售的性能和水準更是全世界有目共睹。我們不認為這次美國對臺出售的是防衛性武器,國際上許多軍事專家包括臺灣朋友也都指出這些武器不是防衛性武器,所謂“臺灣當局購買的是防衛性武器”的說法是不符合實際的。”
臺灣《中國時報》記者:布希總統在公佈對臺軍售後,關於美國將會軍事介入協防保衛臺灣的講話,您認為對兩岸關係會有什麼影響?另外,在去年陳水扁競選“總統”時,中國政府表示對他要“聽其言、觀其行”,現在已經快滿一年了,不知道“聽其言、觀其行”有沒有什麼結論?
張銘清: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已經對布希的錯誤談話提出了嚴正的批評。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至於用什麼方法解決臺灣問題是中國自己的事情,我們有最大的誠意採取和平方式來解決臺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我們也有粉碎“臺獨”分裂勢力的必要準備。臺灣當局企圖“以武拒統”,但中國政府完成統一的意志是堅定不移的。美國對臺軍售、臺灣當局期望仰仗洋武器和洋人來抗拒統一,必然會加劇海峽局勢緊張,但是這種用武力阻擋統一的企圖是不可能得逞的。臺灣是中國的領土,而不是美國的領地,美國對臺軍售是對中國內政的嚴重干涉,是對中國主權的嚴重侵犯,是對中國和平統一大業的阻撓行為。中共和中國政府已經把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列入新世紀的三大任務之一。在涉及到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上,中國人民從來不屈服外國的壓力,不接受外國的恫嚇。不管是“臺獨”分裂勢力,還是外國勢力,都不能阻擋中國人民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不管是什麼人,想干涉中國內政,侵犯中國主權,只能由他自己付出代價
一年來,臺灣當局領導人多次聲稱其在兩岸關係方面有"誠意"和"善意",但迄今為止,拒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不承認1992年兩會達成的共識,甚至也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致使兩岸關係持續緊張的根源至今無法消除。特別值得指出的是,臺灣當局縱容和支援島內“臺獨”分裂勢力,挾洋自重,數典忘祖,不惜嚴重傷害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感情,奴顏媚骨地為日本在臺殖民統治歌功頌德,圖謀抹殺臺灣同胞、特別是臺灣年輕一代對祖國文化的認同,割斷兩岸同胞的思想和文化紐帶,激起臺灣同胞的不滿和憤怒。臺灣當局以為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也可以維持兩岸關係穩定的想法是不現實的,也是極其危險的。
美聯社記者:最近中美撞機事件後,中國政府提到中國領海、近海專屬經濟區等不容侵犯,今後外國艦艇、船隻還能不能進入這些地方,比如臺灣海峽?
張銘清:美軍偵察機撞毀我軍用飛機事件發生後,中國政府和人民堅持原則,與美方進行了嚴正交涉,充分表現了維護國家主權、捍衛民族尊嚴的堅強決心和能力。我們注意到,臺灣各界對這一事件始終表現了極大的關注,多數輿論對我嚴正立場表示了肯定或支援的態度。維護國家主權、捍衛民族尊嚴,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根本利益所在和神聖職責。
美國CNN記者:您剛才提出過如果美國繼續這麼做會有一些後果,我想問如果美國真正把這些武器都賣給臺灣,還有陳水扁可能下個月要去美國會見一些議員,如果這個事情真正發生,如果這些武器真正賣了,如果布希繼續說一些話,您能不能講一下具體的後果,會不會有軍事演習或者什麼其他的具體活動?
張銘清:美國軍售和布希錯誤的言論必然會損害中美關係,而且造成臺海關係的緊張,危及亞太的和平與穩定。至於說做出什麼反應,我想這是有關部門要研究的問題,不是我今天所能回答的,對不起。謝謝!
臺灣《中國時報》記者:中國領導人講,只要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兩岸之間什麼都可以談,那麼在這個前提下,是不是也可以談“邦聯”和“聯邦”的問題?
張銘清:我們一貫主張,在一個中國原則下,什麼問題都可以談。只要符合一個中國原則,不違背追求統一的目標,我們都願意交換意見,進行商談。但我們一直主張“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不贊成“聯邦”、“邦聯”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