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臺辦新聞發佈會實錄(2002-5-29)

2002-05-29 00:00 來源:

  國務院臺辦新聞發佈會實錄

  2002-5-29

  5月29日,國務院臺辦在北京釣魚臺大酒店舉行了新聞發佈會。發言人張銘清首先對5月25日“華航”空難遇難同胞表示深切哀悼,對遇難者家屬表示慰問,再次表示如臺灣方面需要,大陸有關方面願對空難善後事宜提供進一步協助。

  張銘清:5月25日,臺灣“華航CI-611”班機在澎湖海域失事後,江澤民主席極為關切,對不幸罹難的臺灣同胞、香港同胞和祖國大陸同胞以及其他罹難者表示沉痛哀悼,向遇難者家屬表示誠摯的慰問,並指示大陸各有關方面一定要盡全力協助搜救,協助做好有關善後工作。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汪道涵會長對遇難同胞深表哀悼,並向遇難者親屬表達慰問。海協當日致函臺灣海基會,代表祖國大陸有關方面表示,如臺灣方面需要,大陸有關方面願隨時提供相關協助。自5月25日以來,大陸有關部門和地方積極行動,夜以繼日地協助善後及搜救工作。國務院臺辦、海協、交通部海上搜救中心、中國紅十字總會、民航總局、農業部、福建省政府、有關地方檯辦及公安部門密切配合,以最快的方式尋找大陸遇難者家屬並協助他們赴臺處理善後,全力協助搜救遇難同胞遺體和飛機殘片。民航總局、民航協會並表示如在飛行事故調查等方面需要大陸民航方面的協助,將會鼎力相助。如果臺灣方面需要,大陸各有關方面願進一步提供相關協助。

  臺灣《中國時報》記者:在大陸積極推動“三通”的意願下,請問發言人,大陸是否會進一步提供創造兩岸“三通”的條件;大陸對與其進行“三通”談判的臺灣有關方面的企業和團體的前提條件有何限制?

  張銘清:兩岸“三通”涉及到兩岸同胞的福祉。從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就提出了“三通”,到現在已經23個年頭。“三通”沒有實現,主要是因為臺灣當局的阻撓。大陸在“三通”的技術方面不存在任何問題。大陸凡“三通”涉及的部門都有民間機構,只要臺灣當局授權或委託臺灣的民間機構商談“三通”,大陸方面不存在任何問題。

  中央電視臺記者:對臺灣當局領導人兩年來在兩岸關係上的作為有何評論?

  張銘清:接受還是否定一個中國原則,是檢驗臺灣當局領導人是否真誠改善兩岸關係的試金石。兩年前臺灣當局領導人上臺時,我們曾鄭重表示,要“聽其言、觀其行”。兩年來,我們注意到,雖然臺當局領導人有過“四不一沒有”的承諾,也做出過一些改善兩岸關係的姿態,但是他不僅迄今拒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不承認“九二共識”,甚至也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而且加緊推行“漸進式臺獨”,竭力在國際上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並挾洋自重,欺騙輿論。這是導致兩岸關係陷入僵局的癥結,是造成臺海局勢難以穩定並可能引發新的危機的根源。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希望臺灣當局摒棄分裂主張,採取認真的、實際的步驟改善兩岸關係。

  臺灣TVBS記者:最近“三通”中的“通航”問題特別受到矚目。如果臺灣的民間企業沒有得到臺灣當局授權,大陸民間企業會不會先和他們談“三通”?另外,臺灣“立法院長”王金平和“陸委會”“主委”蔡英文來談“三通”,您認為是否合適?

  張銘清:兩岸民間授權談“三通”應該是雙方的事。大陸的每一個涉及“三通”的部門都有對口的民間機構,臺灣方面的民間機構只要得到授權,我們都可以談。如果他們沒有得到授權,我們無法談判。臺灣當局說過委託民間企業來談,但到現在為止,並未委託。所以,大陸方面已做好一切準備,而且有相應的民間機構卻找不到人談。至於第二個問題,只要把“三通”看作一個中國內部的事情,那麼,兩岸的民間、公司和企業都可以談。

  廈門電視臺記者:5月9日,臺灣當局領導人在金門大擔島提到,8月份將推動民進黨的大陸事務部主任來大陸訪問,您對此作何評價?

  張銘清:我們已經多次闡述了對待民進黨的政策,民進黨至今不放棄“臺獨黨綱”,是他們自己關閉了與祖國大陸接觸的大門。在此情況下,我們不可能與民進黨的組織機構進行任何形式的接觸。解鈴還需繫鈴人。只要民進黨放棄“臺獨”黨綱,接受一個中國原則,我們歡迎民進黨組團來訪。

  我們多次重申,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兩岸高層人士可以以適當名義互訪,但臺灣當局至今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

  香港鳳凰衛視記者:日前,臺灣海基會的董事長辜振甫先生又重新邀請大陸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先生訪台,請問國臺辦對此有何評論?

  張銘清:關於汪老訪台之事,我們不妨把目光移到兩年前。1999年,汪老訪台已準備秋天成行。但很不幸,7月9日,李登輝提出“兩國論”,使兩岸接觸商談的基礎不復存在,兩會接觸也因此中斷,責任完全在臺灣方面。儘管辜老先生多次邀請汪老訪台,可先是李登輝提出“兩國論”,後來臺灣當局到現在也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破壞了兩會協商的基礎,致使汪老訪台不能成行。

  臺灣東森電視臺記者:這次空難中有9名大陸乘客罹難,他們的遺體還在搜尋。大陸方面有沒有計劃要採取直航包機的模式把他們的遺體運回大陸,或是以臺灣傾向的小“三通”模式把遺體從廈門運回大陸?國臺辦對此有何看法?

  張銘清:在這次空難中罹難的大陸同胞的家屬已陸續到達臺灣,他們對親人後事的處理會提出意見,不管是在當地火化還是把遺體運回來,我想首先應該尊重家屬的意見。如果他們提出運回遺體,我們這裡不存在問題。我今天從臺灣媒體的報道看到臺“陸委會”有人提出可以專案方式處理,我希望在空難中罹難的同胞的家屬應該得到各方照顧,出於人道考量,我們會滿足他們所提出的要求,這就是我們大陸方面的態度。

  中國新聞社記者:國臺辦陳雲林主任在5月21日有關“三通”談判的講話中提到臺灣的王永慶和高清願先生,臺灣方面認為大陸在有意點名來談“三通”,請您予以證實。

  張銘清:陳雲林主任5月21日關於“三通”的講話在島內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這個講話有兩點應該引起各位注意,只要認真解讀陳主任的講話就可以清楚。陳主任5月21日是這樣講的:“近日不少臺灣工商界具有影響力的人士再三呼籲,要求臺灣當局早日開放兩岸直接‘三通’,並願意接受當局的委託,同大陸進行溝通協商。我們對高清願、王永慶先生以及所有臺灣工商、航運業者為促進兩岸早日實現直接‘三通’所做的努力表示讚賞,歡迎他們儘快受到當局的委託,前來就兩岸‘三通’進行協商,爭取儘快通起來”。其中有兩處關鍵詞彙,一個是“所有臺灣工商界人士”,並未“點名”他們兩位,因為他們兩位表示願以民間的身份到大陸來談“三通”,所以我們就說到比如像這兩位工商界人士。下面的一句中則提到“歡迎他們儘快受到當局的委託”,就是說,誰來談,誰能得到授權,主動權在臺灣當局手中。如果臺灣當局不授權高清願和王永慶先生,那他們根本不可能來談。所以關於“點名”問題,應該是沒有對陳主任的講話進行認真解讀,我也很不希望有人別有用心地歪曲大陸方面的意思。大陸不可能去“點名”,也根本不會這麼做。

  臺灣電視公司記者:這次“華航”空難中,有中央電視臺的記者在澎湖進行直播,這是首例。如果大陸方面有重大事件,臺灣記者是否可以比照辦理在大陸對臺灣進行直播?

  張銘清:臺灣直播大陸的重大事件,我想不成問題。比如外國元首來訪,臺灣很多媒體都有直播。從兩岸新聞交流的方面來說,我認為大陸方面比臺灣方面積極。如記者常駐,究竟是哪方面在時間、人員上設限等,我想新聞界應該非常清楚。

  臺灣《聯合報》記者:您剛才提出兩年前對陳水扁政府提出“聽其言,觀其行”的政策,在接下來的兩年繼續執行這樣的政策。您剛才也提到兩年來他在臺灣推行“漸進式臺獨”,您覺得“聽其言、觀其行”對“漸進式臺獨”有用嗎?有關“三通”的問題是,只要民間得到臺當局授權就可以談。如果臺灣當局授權海基會,您認為兩會是否有機會復談?

  張銘清:對臺灣當局領導人“聽其言、聽其行”的政策,我們已執行了兩年,也得出了結論。他還有兩年任期,“聽其言、觀其行”還是繼續有效。至於有沒有用,關鍵還是在他本人。如果他一直不能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則主要責任在他。

  兩會中斷協商,是因為臺灣方面破壞了協商的基礎。在基礎未恢復前,兩會無法進行商談。我們已經說過,只要把兩岸“三通”看作是一個國家的內部事務,就可以用民間對民間、企業對企業、公司對公司協商的辦法,儘快通起來。這是兩岸直接“三通”協商最簡便有效的辦法。1996年兩岸關於互通電信的協商和1997年兩岸試點直航的協商,都證明採用民間協商的模式比較行之有效。

  美國美聯環球電視記者:請問發言人對目前輿論關注的兩岸“三通”問題有何總體看法?

  張銘清:對兩岸三通問題,我剛才已經說過。當前“三通”問題之所以成為熱點,主要是,臺灣島內的工商界和廣大民眾對由於沒有實現“三通”造成的不便,特別是經濟成本的增加,越來越感到不滿。所以,我們看到臺灣的一些輿論說“萬事莫如‘三通’急,實現‘三通’刻不容緩”,王永慶老先生甚至說,“‘三通’最好是今天談,明天就通”。這首先反映了兩岸同胞對“三通”的呼聲日益高漲。第二,臺灣當局由於受到強烈要求“三通”呼聲的壓力,也被迫做出一些姿態,提出“三通”是必走的路,而且可以委託民間來談,而民間又很積極。在此情況下,陳雲林主任在5月21日就“三通”問題的談話中指出,“我們對實現兩岸‘三通’的基本立場已公開反覆說明”。希望臺灣當局不要再說一套,做一套,把“三通”當作選舉籌碼,這樣有悖于兩岸同胞的共同心願。

  廈門電視臺記者:最近港臺之間的談判進展如何?第二個問題是,前不久臺灣當局提出臺港航線談判模式並不適用於大陸和臺灣,請問您對此有何評價?

  張銘清:據了解,就港臺航線談判問題雙方正在進行商談。至於“不適用”的問題,這個說法沒有根據。民間和企業之間的談判有成功的例子。事實證明是適用的。

  臺灣《聯合報》記者:您剛才提到“三通”的問題,民間渠道是有用的。海基會和海協會好像也是民間組織。您是否已否定了海基會和海協會的民間組織的功能?如果民間對民間,行業對行業,那麼海基會和海協會的歷史性功能是否已經結束?

  張銘清:我沒有這樣的結論,這是你自己的引申和解讀。海基會和海協會在民間的名稱前是冠以“中國”的,“中國”就界定了兩會接觸是一個國家內部的事務。也就是以“九二共識”為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就沒有“汪辜會談”。兩會接觸十幾次都是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是因為國家內部的事務才進行接觸。所以兩岸民間、企業和公司之間進行接觸也有一個前提,就是看成一個國家的內部事務。

  臺灣電視公司記者:我想補充一下,剛才我所說的重大事件是指像“華航”空難這樣的災難性新聞,我們是否可以在災難新聞的現場對臺灣進行直播?

  張銘清:我希望不會有這種災難事件發生。但是萬一有這種事件發生,我想直播不成問題。

  新加坡《聯合早報》記者:您剛才表示無論臺灣的官方或民間的個人只要得到授權,你們都願意和他們談“三通”。臺灣“陸委會”“主委”蔡英文如果得到授權,您的答覆好像也是正面的。但是她並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她要是來,應該怎樣對待呢?

  張銘清:周先生對我剛才的講話可能沒有全面理解,我們的說法是兩岸民間商談的前提在一個中國原則之下進行。我們遵循的原則就是“一個中國、直接雙向、互惠互利”。不管他授權誰,“三通”應該是在一個中國的框架之內,作為一個國家內部的事務來談。我們的原則非常明確。

  美聯社記者:您剛才說民進黨不放棄“臺獨”黨綱之前,不可能和任何民進黨機構或個人有所接觸。我記得錢副總理曾說過,歡迎廣大的民進黨員以適當身份來大陸訪問。是否這兩種說法表示立場有所改變?

  張銘清:錢副總理所說的“歡迎廣大民進黨員以適當身份到大陸來進行訪問”,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以“適當的身份”就不包括民進黨員的身份。在民進黨沒有拋棄“臺獨黨綱”之前,我們不會接觸民進黨的機構。個人也不可以以民進黨員的身份來,但可以“適當的身份”來訪。所以,除了極少數頑固的“臺獨”分子外,對大部分民進黨員以“適當身份”來訪,我們都是歡迎的,而且過去已有過這樣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