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臺辦新聞發佈會實錄(2004-1-14)
國務院臺辦新聞發佈會實錄
2004-1-14
1月14日,國務院臺辦在釣魚臺大酒店舉行了例行新聞發佈會。發言人李維一與農業部臺辦副主任任愛榮、福建省農業廳廳長吳建華、福建省臺辦副主任林衛國、海南省臺辦主任徐剛和海南省農業廳副廳長鄧澤永,就有關海峽兩岸農業合作等問題共同回答了記者提問。
李維一:在進行主題內容發佈之前,我先就過去一年的兩岸關係發表一些簡要的看法。
過去的一年,兩岸關係跌宕起伏,經受了嚴峻的考驗。但總體而言,兩岸關係的基本格局和發展趨勢沒有改變。一年來,我們繼續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和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認真貫徹胡錦濤主席在去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期間,就做好新形勢下的對臺工作提出的四點意見,毫不動搖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與“臺獨”分裂勢力進行了堅決的鬥爭;我們與廣大臺灣同胞一起,積極克服非典疫情的影響,繼續保持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等領域交流的發展勢頭,繼續為早日實現兩岸全面、直接“三通”進行不懈的努力。2003年,新批臺商投資項目4495項,合同臺資金額85.58億美元,實際利用33.77億美元;兩岸間接貿易總額583.7億美元,年貿易額首次突破500億美元大關。兩岸間的人員往來與各項交流一度受到非典疫情的影響,但下半年以來得到了迅速恢復。一年來兩岸關係發展的事實再次證明,兩岸合則兩利、分則兩害,通則雙贏。
然而,臺灣陳水扁當局置臺灣同胞的根本利益於不顧,糾集各種分裂勢力,企圖以公投、“制憲”等方式,實現所謂“臺獨建國”。單方面舉行針對兩岸關係的公投,不管是叫“防禦性公投”、“防衛性公投”,還是所謂“和平公投”,都是對一個中國原則與臺海和平的嚴重挑釁,其目的是為日後舉行改變臺灣地位、走向“臺獨”的公投鋪路。陳水扁當局的這種做法必然地遭到了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強烈譴責和堅決反對,國際社會也明確表示反對或質疑。這充分說明陳水扁企圖單方面通過公投改變現狀,分裂國家的行為是極其不得人心的。
新的一年,我們將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和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努力貫徹胡錦濤主席提出的做好新形勢下對臺工作的四點意見,繼續努力推進兩岸交流與往來,努力促進全面、直接“三通”早日實現,維護兩岸關係大局的穩定。我們將繼續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維護祖國和平統一的前景,同時也有堅決阻止“臺獨”及一切分裂活動的堅定決心和必要準備。我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和信心是堅定不移的,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臺灣從中國分割出去。我們對兩岸關係的發展和祖國和平統一前景充滿信心。
下面,請農業部臺辦副主任任愛榮女士介紹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的情況。
任愛榮:自上個世紀80年代起,兩岸農業界就順應潮流,不斷探索交流與合作的現實途徑,通過加強人員往來、召開各種專業研討會和經貿洽談會、開展專項農業技術合作計劃等活動,增進了相互了解,溝通了彼此的感情。僅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近年來接待的臺灣農業訪問團組就累計超過200個,來訪人數達2100多人次。兩岸農產品貿易日益擴大,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臺灣農業企業和農民來到血緣相親、地緣相近、言語相通、習俗相同、農業形態相似的祖國大陸,尋求新的發展空間。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03年底,大陸的臺資農業企業總數達到4609家,投資總額超過30億美元,其中,2002年至2003年,就新增453家,合同金額4.96億美元,實際利用3.06億美元,臺資農業企業總體經營狀況良好。1997年以來,大陸在福建、海南、山東、黑龍江、陜西等省部分區域設立了“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為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提供了良好的載體和平臺。可以說,在近20年的兩岸關係中,農業交流與合作是諸多產業中最自然、最持久、最具基礎的,給雙方都帶來了巨大的利益。
新世紀祖國大陸已經確立了前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綜合國力將進一步增強,市場化程度將不斷提高,l3億人口的大市場對高品質的農產品的需求將更加旺盛。為了進一步拓展兩岸農業合作渠道,今後,大陸將為更多的臺灣農產品提供市場空間和便捷化的檢疫通關、物流商流服務。我們認為,兩岸之間的農產品貿易可以借鑒大陸與香港、澳門之間的貿易模式,建立兩岸之間更緊密的經貿關係安排,我們願意就這方面問題與臺灣農業界進行深入溝通與洽商;同時,大陸也將為更多的臺灣農民提供創業空間,歡迎臺灣農業界的朋友來大陸發展,實現兩岸農業的優勢互補,共同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李維一:下面請福建省臺辦副主任林衛國先生介紹福建省與臺灣的農業交流與合作的情況。
林衛國:閩臺農業合作是福建農業發展的一大特色、一大優勢,也是海峽兩岸農業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閩臺農業合作由來已久。早在明清時期,隨著福建居民向臺灣遷徙,福建的農業品種和生產技術也引入臺灣,成為臺灣早期農業開發和發展的基礎。近20年來,經過雙方共同努力,閩臺農業合作呈現出四個特點:一是,農業科技實現雙向交流。臺灣農業方面,來閩有200多個團組,1000多人次。福建赴臺的團組有60多批,300多人次。通過合作,福建從臺灣方面引進了農業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臺灣也從福建引進了一批珍稀的農業品種。二是,臺商投資農業向全方位發展。閩臺農業合作已經從初期試探性的小規模種養業合作,發展到現在大規模種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休閒觀光農業。到目前為止,福建省累計批准臺資農業項目1500多項,合同臺資金額18億美元,實際到資11億美元。三是,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作用明顯。福州和漳州兩個試驗區已經成為閩臺農業合作的重要載體,也為臺商到閩進行農業合作提供了平臺。在試驗區有近百個實驗基地,充分發揮了窗口、示範和輻射的作用。四是,投資環境不斷優化。福建省制訂、出臺了一系列保護、鼓勵臺商投資的法規、政策,建立了良好的投資服務體系。對閩臺農業合作實施了政府指導,民間推動,科技先行,企業運作,法律保障,優化服務,宣傳推介的運作機制。目前,在福建投資的臺資農業項目,80%左右效益良好。不少企業還增資擴產。閩臺農業合作帶動了福建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收入。為了擴大閩臺農業合作的成果,我們將充分發掘合作潛力,立足加強閩臺農業區域合作的大目標,著眼于共同開拓境內外市場,著力構建閩臺農業合作五大體系。分別為良種引進防禦體系、閩臺農業產業合作體系、動植物保護和農產品品質檢測體系、農產品市場與流通體系、農業科技培訓與資訊服務體系。我們確信,入世以後,兩岸經濟分工與合作將更加密切。閩臺兩地可以找到更多地共同點和結合點,全方位開展農業產業合作,實現互補、互惠、互利,達到雙贏的目的。我們熱忱地歡迎臺灣的農業企業,農戶農民到福建開展農業方面的合作。
李維一:下面請海南省臺辦主任徐剛先生介紹海南與臺灣的農業合作與交流情況。
徐剛:海南地處祖國最南端,是我國海域面積最大,陸地面積最小的省份。屬熱帶、亞熱帶地區,光、溫、熱及土地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四季常綠,有“天然大溫室”之稱,是發展熱帶高效農業的理想地區。
海南與臺灣作為祖國的兩大寶島,同屬島嶼型經濟,不僅有相似的面積、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同屬閩南語系,並在發展農業方面有許多相似性和互補性。從1988年海南第一家臺資農業企業投資以來,臺商到海南投資農業逐年增長,瓊臺農業合作迅速發展。截至2003年底,有臺資農業企業366家,投資開發土地面積近20萬畝,投資金額3億多美元,投資涉及種植業、養殖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等多個領域。臺商在海南投資農業,普遍獲得良好效益。已成為海南農業的名牌產品和拳頭產品。今後,臺商在海南投資農產品加工業、運銷業、畜牧業和海洋漁業,將會有更加廣闊的空間。大家知道,海南是世界上僅存不多的幾塊凈土之一,無公害的瓜果蔬菜一年四季輪番產出,非常適合食品加工業的發展。另外,近幾年,海南的種植業、養殖業發展較快,但運銷業滯後。臺灣在農產品市場行銷方面有一定的經驗。如果到海南發展會有很好的回報。海南是島嶼省份,具有天然的防禦屏障,是國家最大的無規定動物疫病區示範區,發展畜牧業條件優越。同時,海南又是海洋大省,海域面積達200多萬平方公里,發展海洋產業潛力巨大。海南自1988年建省辦經濟特區以來,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都有很大發展,基礎設備日臻完善,已具備了大規模開發建設的條件。海南是一個美麗的地方,是被大家公認的陽光島、生態島、健康島、長壽島。臺胞到海南享有落地簽證的優惠政策。為此,我們真誠地歡迎臺灣同胞到海南觀光考察,來海南發展創業。“海南臺灣島,珍珠加瑪瑙。本是同根生,合作總相宜。”願瓊臺兩島攜手合作,共同發展。
李維一:下面接受大家提問。
臺灣中天電視臺記者:近日,陳水扁在新出版的書中提到“以善意營造合作的條件,共同處理未來‘一個中國’問題”,並主張兩岸可以互派代表,建立互信機制,大陸對此有何評論?
李維一:我們注意到陳水扁又出了本新書。我想大家都會根據陳水扁實際上的所作所為做出結論。
臺灣中央通訊社記者:最近大陸部分臺商已經展開“3·20”返臺投票的機票登記活動,他們希望大陸方面能夠在珠海、深圳提供快速通關的服務,或者考慮加開班機或“一機到底”的服務,不知大陸方面是否會像春節包機那樣為他們提供方便?第二個問題,我們最近出席了一個“海貿會”的記者會,但是我們現在對這個會的成立目標、分工還不是很清楚,您能否說明一下它的業務與國臺辦有何不同?是不是因為海基會的功能弱化,所以必須成立這樣的團體?
李維一:對於臺灣同胞能夠方便、快捷地往來兩岸,我們一貫持積極的態度。我們一再呼籲兩岸儘快實現直接通航,在沒有實現直接通航的情況下,我們也是盡可能地採取一切便利手段,大家應該都是清楚了解的。至於障礙在哪,大家也應該是清楚的。第二個問題,我們一貫積極推動以多種形式開展兩岸經貿交流活動,促進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為此以往已經成立了海峽兩岸航運交流協會、民用航空協會、農業交流協會等,以便於兩岸民間業者更好地開展交流與合作。日前成立的“海峽兩岸經貿交流協會”,作為推動兩岸經貿交流發展的民間機構,其宗旨是以多種形式開展兩岸經貿交流活動,促進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推動兩岸直接通商的實現。這體現了祖國大陸方面對發展兩岸經貿關係,推動兩岸“三通”的誠意和努力。
新華社記者:請問任主任,在現有的政策條件下,臺灣的農產品進入大陸市場是不是很便捷?請您預測一下,未來如果兩岸簽訂CEPA相關協定,兩岸的農業合作市場前景如何?
任愛榮:改革開放以來,大陸的經濟持續發展、消費的結構和層次顯著提高,農產品的需求非常旺盛,並且有進一步擴張的巨大空間,總數達到3.3億城鎮居民的消費需求是全球矚目的農產品大市場。特別是東部沿海的發達的大城市,可以說已經接近或達到了臺灣的消費水準。臺灣的熱帶水果、花卉以及種子種苗都是臺灣的優勢農產品,應該說在大陸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如果臺灣的農民有針對性的進行市場細分和專業化生產,我想臺灣的農產品進入大陸市場的前景是非常廣闊的。目前,大陸從臺灣進口的農產品佔大陸農產品總進口不到1%,臺灣對大陸的農產品出口只佔到臺灣農產品出口總額的1.5%到1.6%。
祖國大陸從來沒有設置任何針對臺灣農產品進入大陸市場的限制條件,問題在於兩岸不能直接“三通”,使得現實當中的兩岸農產品貿易處於非正常的狀態,我想這與臺灣農民的利益相悖。比如,如果臺灣的果蔬產品不經過香港轉口,直接銷往大陸,大概價格可以降低10%以上。所以,儘早實現兩岸“三通”也關係著臺灣農民的切身利益。
臺灣東森電視臺記者:臺灣領導人陳水扁提出“未來一中”,您認為是舊調重談嗎?互派代表有可能性嗎?國臺辦副主任王在希昨天在美國也提出,大陸是希望和平統一的,但不代表害怕打仗和戰爭,如何解讀這段話的含義?
李維一:我剛才講的意思你應該很清楚,“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這個成語你應該知道。在這種情況下,他的誠信問題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大家都會做出自己的評判。第二個問題,我們已經明確地、一貫地、多次講過,世界上沒有任何人比我們更希望以和平的方式實現祖國的統一,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不會放棄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的努力。但是,任何企圖將臺灣從中國分割出去的行為,我們都是堅決反對的。我們也會做好相應的準備。維護祖國和平統一的信心,我們是堅定的。
臺灣《中國時報》記者:最近大陸很多學者專家在談論軍事的問題。如果臺灣在“3·20”一定要舉行“公投”,大陸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李維一:對於以公投的名義進行分裂和“臺獨”的活動,我們是堅決反對的。
中央電視臺記者:我剛剛從海南採訪回來,參觀了臺商投資的農業開發園區,規模都很大。請問鄧先生,海南開放航權對臺商的投資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請問兩岸在海南的農業合作有何具體規劃?
鄧澤永:航權開放對於加快海南經濟的發展是個新的歷史機遇,同時也可以促進瓊臺農業合作向更高更新的領域擴展,有利於提高臺商企業以及海南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從去年3月份國家民航總局同意海南從第三、第四、第五航權進行開放試點以來,到目前已有哈薩克、俄羅斯、韓國等國家的航班直飛海南。據我們了解,在開放航權試點以前,外國的航空公司航班要飛到海南,要經過國家民航總局審批,要審批的條件限制比較多。但開放以後,外國的航空公司只要向國家民航總局申請直飛後,就可以飛到海口的梅蘭機場及三亞的鳳凰機場。
通過第三、第四、第五航權的開放,海南將成為區域性的航空樞紐。這對海南經濟的發展非常有好處,特別是便捷了海南的航空貨運。臺商農業企業在國際行銷方面經驗比較豐富,能給海南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機遇。
廈門電視臺記者:請問來自福建的吳先生,福建省在海峽兩岸農業合作方面有些什麼具體優勢?閩臺農業合作近幾年取得了什麼樣的成效?
吳建華:福建發展海峽兩岸農業合作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優勢:
1、區位優勢。福建與臺灣一水相連,地理位置、氣候條件、作物種類相近,區位優勢得天獨厚。臺灣農業轉移到福建,均能相當適應,還可拓展大陸的廣闊市場。
2、人文優勢。福建與臺灣血緣相近,人緣相親,語言、習俗基本相同,這一點特別有吸引力。臺商在田間和工廠都可以同從業人員尤其是農民進行直接對話,主要是閩南話。
3、環境優勢。福建是祖國大陸最早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投資環境比較完善。交通便利,水、電、氣供應充足,電信網路覆蓋全省。臺胞來福州、廈門可以“落地簽注”,今後還能“落地辦證”。金門、馬祖、澎湖與福建沿海地區可以直接往來。並推行投資“一站式”、“一條龍”審批服務,方便臺胞來閩投資興業。
4、政策優勢。早在1994年就制定了《福建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辦法》,特別是1997年福州、漳州成立全國首家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後,又出臺《關於加快福建省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建設的若干規定》,實行了一系列鼓勵臺商投資農業措施,在投資領域、投資形式、用地方式、稅收政策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主要呈現以下幾個方面特點:
(1)投資導向明晰。鼓勵臺商從事農業良種和新技術的開發、引進、生產;農產品加工、保鮮、貯運;農業生產資料及農業機械生產等技術和新產品的開發;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開發利用。與以往政策相比,還增加了鼓勵投資休閒觀光農業;生態環境整治、建設和開發;農業科研、教育、資訊諮詢的交流與合作。投資方式靈活,臺商可以採取合資、合作、獨資、承包、租賃、收購等方式在實驗區投資開發經營。
(2)投資門檻低。以往投資農業項目規模要在千萬美元以上的政策中要在1000萬美元以上才能享受優惠待遇,現改為種養業投資總額為100萬美元以上,農業加工業投資總額在300萬美元以上即可在註冊資本、增值稅等方面享受優惠。
(3)稅收政策實行較大優惠。對臺商農業生產性企業,經營期在15年以上的,企業所得稅頭二年免征,第3-5年減半徵收,第6-10年納稅後返還50%。
(4)鼓勵臺商投資農業高新技術。凡臺商投資農業高新技術的企業,經省科委認定,可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及相關優惠政策。
規定還加大了臺資農業企業的融資力度,擴大了臺資農業企業經營範圍,並對引智項目實行優惠等。
閩臺農業合作主要取得了以下5方面的成效:
1、提供臺胞再創業的新天地。由於臺灣受地域、市場、人力資源等因素的限制,許多農業企業缺乏發展的空間,因此就有不少臺商轉移到福建,興辦臺資農業企業。使企業得到發展壯大。如:天仁集團原在臺灣發展受到嚴重影響,1992年總裁李瑞河先生大膽地回家鄉投資,創建天福集團,在10餘年時間裏,天福集團已建立起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現代化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在祖國大陸大中城市設有300多個直行銷售店,產品暢銷海內外,取得巨大成功。目前,如今在閩投資的80%臺資農業企業效益較好,不少企業還不斷增資擴產。
2、帶動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通過引進臺灣的良種和先進的農業生產和加工技術,帶動了我省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產品品質的提高。通過品種的引進試驗推廣,基本改變了傳統的品種結構,實現了生產品種良種化,生產品種由數量型向品質型轉化,出現了一批以蔬菜的毛豆、胡瓜;水果的蓮霧、番石榴、芒果、金蘋棗、木瓜、香瓜、火龍果;花卉的蘭花、菊花等新興產業,優化了品種結構和生產結構。
3、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在閩的臺資農業企業中,多數企業在大陸都有自己的銷售市場,以市場為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帶動了當地千家萬戶的生產。目前,已經形成東山縣的蘆筍、鮑魚產業,龍海市的現代農產品加工業,福清的鰻魚加工業,安溪縣的茶葉產業,南靖的蘭花產業,漳浦的花卉產業,長泰、平和的水果產業等產業群。
4、促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我們引進臺灣的資金、良種、技術設備,加以消化吸收,推動了產業更新換代,提高了科技隊伍素質和管理水準,加速了現代農業建設步伐。
5、增加了福建農民的收入。隨著閩臺農業合作的發展,農民收入得到較大程度的提高。據漳州調查,龍海市引進推廣良種面積已達20多萬畝,有4萬多農戶參加公司+農戶的生產基地生產,有2萬多勞力到臺資企業務工。參加臺資企業基地生產農戶比不參加的農戶一般可增收1000元左右收入,可使全市農民每人平均增收約400元。
香港鳳凰衛視記者: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邁爾斯來大陸訪問,國臺辦如何看美國高層對大陸的訪問?對於“臺諜案”,大陸海協今天已經給海基會發函,能不能透露一下信的內容及對罪犯的處理情況?
李維一:第一個問題,我這裡不掌握有關情況,你可以向外交部的新聞發佈會進一步了解。第二個問題,我們向主管機關了解到,臺灣居民傅宏章、林介山、宋孝濂、王長勇、張耿桓、張豫人六人有蒐集軍事情報的嫌疑,在去年12月15號,被廣東、福建、安徽、海南主管機關拘留審查。臺灣居民童太平在去年12月4號,在廣州黃埔造船廠蒐集情報時,被該廠的保衛部門發現。經查,上述七每人平均為臺灣軍情局派遣的間諜,負有蒐集情報的任務。對於以上案件,有關司法機關正在依法審理。海協已在今天上午將上述情況發函海基會。
臺灣TVBS電視臺記者:陳水扁出版新書,除談到要“互派代表”外,更重要的是希望要揚棄通過美國傳話的方式,能夠直接溝通,請問發言人是否認同這樣的論點?第二個問題是陳水扁今天在花蓮出庭,您對此有何看法?
李維一:對第二個問題沒有評論。
關於第一個問題,一個中國原則是被國際社會所普遍承認的,陳水扁當局不顧臺灣人民的根本利益,為一己之私,不斷地挑釁一個中國原則,並且借公投進行“臺獨”分裂活動,破壞臺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遭到國際社會的反對和質疑,這是理所當然的。
另外通知大家,因為本月正逢春節公假,所以本月的第二次新聞發佈會停止舉辦。
新春佳節即將來臨,我在這裡向各位新聞界的朋友們拜個早年,祝大家春節愉快,闔家幸福,萬事如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