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臺辦新聞發佈會輯錄(2014-02-26)
2月26日上午10時,國臺辦在新聞發佈廳舉行例行新聞發佈會。發言人馬曉光首先介紹了習近平總書記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一行時,面向廣大臺灣同胞發表重要談話的重點內涵和重大意義,介紹了談話在海峽兩岸和國際社會引起的強烈反響與積極評價,然後就近期兩岸熱點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馬曉光: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興在這裡又跟大家見面,今天的例行發佈會由我來主持。
馬曉光:大家知道,進入馬年以來,兩岸關係大事不斷、好事連連。繼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首次正式會面後,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兩岸和平發展基金會董事長連戰率臺灣各界人士訪問團來北京參訪。
馬曉光:2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會見連戰一行時,發表《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重要談話。這是習總書記面向廣大臺灣同胞發表的重要談話。談話深刻闡述了“兩岸一家親”的道理,呼籲兩岸同胞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馬曉光:習總書記的談話體現了關心愛護臺灣同胞的真摯情感,體現了對臺灣同胞的真切理解,體現了團結廣大臺灣同胞共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之路的誠意和決心。強調鞏固和深化共同政治基礎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意義,強調要有破解兩岸政治難題的勇氣和歷史責任感。闡述中國夢與臺灣同胞夢的緊密聯繫,表達了攜手臺灣同胞共創美好未來的心願。習總書記這篇重要談話情真意切,內涵豐富,為兩岸關係發展指明瞭方向。
馬曉光:談話發表後,在海峽兩岸和國際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受到社會各界高度肯定和普遍歡迎,海內外輿論給予廣泛關注和積極評價。我們真誠希望兩岸同胞在談話精神的感召下緊密團結起來,牢牢把握持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個主題,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新華社記者:明天兩岸兩會領導人第十次會談將簽署兩岸氣象合作和地震監測合作協議,請問這兩項協議主要內容包括哪些?協議的簽署對推動兩岸交流合作、增進兩岸人民福祉有哪些意義?另外一個,想請問下一次兩會商談大陸方面準備談哪些議題?
馬曉光:第一個問題,今天一早陳德銘會長已經率海協會代表團啟程前往臺北,明天將舉行兩會領導人第十次會談,並簽署《海峽兩岸氣象合作協議》和《海峽兩岸地震監測合作協議》。屆時,協議內容會向大家公佈。
馬曉光:兩會領導人第十次會談,是在兩岸政治互信不斷增進、兩岸關係改善勢頭不斷發展的情況下舉行的兩會又一次重要會談。它體現了兩會制度化協商的穩步推進,將簽署的兩項協議也標誌著兩會協商談判解決問題所涉及的領域在不斷拓展。很早以前兩岸就以民間的、學術的方式開展氣象和地震方面的交流,但是缺少權威性常態化機制的支撐。
馬曉光:這兩項協議的簽署,將有利於促進兩岸氣象、地震業務交流合作的機制化和常態化,有利於推進和深化兩岸在氣象、地震領域的交流合作,從而共同提升氣象災害警報和防震減災能力,更好地為保障兩岸同胞的福祉及生命財產安全服務。
馬曉光:第二個問題,兩會下次會談,可以想像的一些議題,比如說這次未能簽署的兩岸避免雙重徵稅協議,下一步大家要共同推進的ECFA後續協商中的貨貿協議和爭端解決機制協議,還有兩會互設辦事機構的協議,凡此種種,都是下一階段需要兩會繼續協商和推進的議題。
馬曉光:至於說最終第十次會談能確定哪些下次會談議題,要由兩會協商確定。
香港中評社記者:22號下午的時候,臺南市的一座孫中山銅像被一群“臺獨”分子強行拉倒,請問發言人您對“臺獨”分子的這一行為有何評價?
馬曉光: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受到全體中華兒女的尊敬。我們注意到,對這一事件,臺灣的團體和民眾已紛紛表達憤慨和譴責。“臺獨”分子的做法是不得人心的,也必將遭到兩岸同胞的共同反對。
中央電視臺記者:第一個問題,我們注意到習總書記在會見連戰一行的講話中提到這樣一句話,我們對臺灣同胞一視同仁,無論是誰,無論他之前做過什麼,只要他現在願意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我們都歡迎。臺灣媒體對此解讀為大陸方面對民進黨所釋放的最大的善意,請問是否今年會推動更多的政策促進這方面的交流呢?第二個問題,我們看到海協會、海基會協議執行成果總結會日前在長沙舉行,請問總結會在哪些方面取得了突破呢?
馬曉光:第一個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已經清楚地表明瞭我們的立場。2月21日,國臺辦張志軍主任對總書記重要談話的理解文章也已經做出了解讀。對大陸而言,所有臺灣同胞不分省籍、族群都是我們的骨肉天親。我們歡迎更多的臺灣同胞參與到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行列中來,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讓廣大臺灣同胞特別是基層民眾都能更多地享受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帶來的好處。
馬曉光:第二個問題,兩會協議執行成果總結會已經于2月20日至21日在長沙舉行。會議全面回顧和總結了兩會已生效協議的執行情況,對協議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並且就9項協議的執行提出了進一步加強的措施,也取得了積極的成果。
馬曉光:在這裡我想指出的是,大陸方面不僅重視協議的商簽,更重視協議的執行和落實。從最早開放13個省區市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到現在擴及大陸所有的省、市、自治區;從最早的團體遊到現在個人遊試點城市不斷擴大開放;從早年區區幾千人、幾萬人,到現在一年超過二百萬人次赴臺旅遊的規模。空運直航從最早的36個航班到現在828個航班,海運直航從最早的貨物運輸到現在相繼開通了郵輪、客貨滾裝船。從兩岸共同打擊犯罪的空白到現在一系列共同打擊犯罪的成果,大陸已遣返了300多名臺灣通緝犯和犯罪嫌疑人,移送了十幾名臺灣服刑人員。從不斷擴大臺灣農產品進口和實施零關稅,到大陸海關建立臺灣農產品進口綠色通道。從兩岸重大疫病疫情和生產食品安全事件的通報,到兩岸同胞在對方旅遊過程中發生突發事件後醫療方面的積極救助。這一系列協議成果的不斷擴大都體現了大陸方面對協議執行、對維護兩岸同胞權益、增進兩岸同胞福祉的誠意和善意。
馬曉光:所以,看待兩岸協議的執行情況,我想我們要樹立兩個正確的觀點:第一,要從互利雙贏的角度看,而不是從誰爭到了、誰讓步來看。第二,要全面客觀地看,而不是以偏概全,只提一點而不及其餘。如果兩岸各界人士都能本著這樣的態度,兩岸協議執行就會落實得更好,兩會的協商成果就能夠更多地惠及兩岸民眾。
福建東南衛視記者:現在最起碼每天有400人正在往返于兩岸,今年春節後兩岸的航班增加到了每週828班,大陸居民赴臺旅遊今年還會增加個人遊的試點城市。請發言人介紹一下最新的動態。第二個問題,請問發言人您對臺灣正在建設的自由經濟示範區有何評論?
馬曉光:第一個問題,正如您所說兩岸的客運直航航班增至每週828班,已經是確定的政策,下一步兩岸航空公司通過航點調配和申請來逐步落實。
馬曉光:逐步擴大個人遊規模,也是我們既定的政策,我們將繼續本著積極穩妥、循序漸進的原則,根據實際需要,通過旅遊“小兩會”協商安排,逐步增加赴臺個人遊試點城市。
馬曉光:第二個問題,臺灣設立自由經濟示範區。我們想表達的是,我們一直主張加強兩岸經濟合作,包括加強兩岸各類經濟功能區之間的合作。這種合作有利於促進兩岸經濟的共同繁榮和互利雙贏,將給兩岸同胞帶來更多的實惠。
臺灣《中國時報》記者:有關連戰榮譽主席和習近平總書記會見之後提到,希望兩岸共同正視兩岸一些敏感的政治分歧,包括對兩岸領導人會面提出了一些建議,大陸方面對此有何看法?
馬曉光:習總書記講話全文已經發表。對於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我們的態度和主張是,終歸要逐步解決。我們願意在一個中國框架內,就兩岸政治問題同臺灣方面進行平等協商,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習總書記也表示,相信兩岸中國人有智慧找出解決問題的鑰匙來。
馬曉光:對於兩岸領導人會面的問題,我們也多次表達了看法,我願意重申一下我們的態度。對於兩岸領導人的會面,我們一直持積極開放的態度,兩岸是一家人,一家人經常走動,共話民族情感,共商兩岸關係大計,有利於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營造更好的氣氛,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從而造福兩岸同胞,造福中華民族。同時兩岸領導人會面是我們兩岸自己的事情,不需要借助國際會議場合。我想明確了上述兩點,兩岸領導人會面應該是屬於我們可以並且值得去發揮想像力的方向。謝謝!
人民政協報兩岸經合週刊記者:延續一下剛才兩會協議執行成果總結會的問題,據了解在這次總結會上,雙方同意研究包括大陸游客經臺灣轉机、開通兩岸間新增航線等議題,請發言人介紹一下相關情況。
馬曉光:在日前舉行的兩會協議執行成果總結會上,有關大陸游客經臺灣轉机的議題,大陸方面高度重視,同意研究可行方案。大陸方面提出取消大陸航空公司在臺常駐人員人數限制,開通兩岸間新增航路等議題,臺方表示予以研究。
馬曉光:我想強調指出的是,在有關兩岸空運直航的問題上,誠如剛才有些記者所說,經過雙方的努力,特別是大陸航空公司挖掘潛力,兩岸的客運航班已經增至了每週828班。但是這個數目尚難以滿足每年兩岸人員往來800萬人次的需求。
馬曉光:因此,大家會問到什麼原因制約了它?事實上很清楚,那就是說兩岸現有的三條直達航路,因為在飛入大陸飛航情報區之後,在一些熱點城市的航空點上已經非常擁擠,再要不斷地增加恐怕就有飛行安全之虞。因此,開闢兩岸新航路是檢討這項協議中一個急需要認真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所以,我們希望雙方相互理解,相向而行,最終解決制約兩岸航班增長的瓶頸問題,使得兩岸航空協議執行得更好。
央視海峽兩岸記者:我們注意到在日前大陸故宮公佈的大型科研項目中,涉及到與臺灣故宮博物院共同研究館藏的青銅器,那您如何評價兩岸故宮博物院的合作與交流?第二個問題,臺灣陸委會負責人王郁琦在訪問大陸的時候,邀請張志軍主任訪問臺灣,張志軍主任表示同意,請問一下國臺辦是否與臺灣方面開始接觸並且安排相應的計劃?
馬曉光:第一個問題,對於兩岸文物界的合作,包括兩岸故宮合作,我們一直持積極支援的態度,希望有關合作能夠不斷深化、擴大、取得新成果。
馬曉光:第二個問題,關於張志軍主任回訪,在上次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的會面中已經確定。張志軍主任也向媒體表達,希望能夠在今年上半年實現回訪。具體時間還需要雙方來進一步溝通。
臺灣“中央社”記者:您剛才提到了兩岸有關政治方面的敏感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請教一下這包不包括連戰榮譽主席日前在和習近平總書記小範圍會談內提到的所謂“國號”的問題?
馬曉光:請您關注一下我們黨十八大的政治報告關於兩岸關係的部分,我們提出希望雙方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
臺灣TVBS電視臺記者:請教一下,馬英九今天將要提出東海空域安全聲明,呼籲相關各方以和平方式解決爭議,確保東海空域安全,不知道國臺辦有沒有什麼樣的回應?
馬曉光:我們已經多次重申,兩岸同胞是一家人,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兩岸同胞的福祉,也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責任。我們認為,雙方可以就相關問題交換意見。
臺灣中天電視臺記者:剛才提到明天海基會、海協會即將在臺北要簽署兩個協議。在氣象方面,不知道這裡面會不會涵蓋霧霾的通報?兩岸有沒有可能攜手合作治理霧霾?第二個問題,之前民進黨內有人提出北京有一個“滅蘇計劃”,請您回應這個問題。
馬曉光:第一個問題,據我了解,兩岸氣象合作協議不包括你提的內容,這個問題屬於兩岸環保交流領域。大家知道,在去年6月份兩會第九次會談中,雙方已經做出決議,要推動兩岸業務主管部門專家就兩岸環保合作議題開展交流和研討。目前兩岸專家已經積極開展了前期研究工作,也達成了一些共識。我們支援並樂見兩岸專家在兩會框架下繼續就環保交流合作進行溝通。
馬曉光:第二個問題,關於這個問題,臺灣的輿論已經有了很多的公評,我認為,這純粹是無稽之談,不值一駁。
廈門衛視記者:據報道說,金門至大陸飲水的第二次工作商談日前在金門舉行了,請您介紹相關的情況?下一步的規劃是怎麼樣,請您介紹一下?
馬曉光:2月20日,兩岸授權的單位在金門舉行了解決金門用水問題的第二次工作商談,取得了積極進展。雙方決定將於3月份,在泉州舉行第三次的商務技術商談。希望雙方積極推進相關工作,爭取儘快簽署供用水的合同,開展工程施工的建設,使金門人民早日飲上放心水。
人民政協報兩岸經合週刊記者:兩岸各界認為兩會第十次會談最有可能簽署的協議是兩岸租稅協議。但恰恰此次協議沒有被列入簽署範圍,請發言人說明一下有關租稅協議擱淺的原因和協議的協商進展?
馬曉光:關於兩岸租稅協議的有關情況,我們發佈會已經多次做過介紹。針對臺灣部分人士的一些疑慮也做出了澄清,請關注一下此前的發佈會內容。當然,這次會談未能簽署這項協議,我們有遺珠之憾,但是並不氣餒。我們相信經過雙方的努力,兩岸同胞終會都認識到這是一項對兩岸有利的好協議。
臺灣東森電視臺記者:前一陣子日本有提出“臺灣關係法”提案,民進黨方面反應很積極。請問發言人,對於這樣新的“臺灣關係法”,臺灣的反應是不是會造成對兩岸之間的傷害?第二,在東海水域這方面來講,兩岸是不是要簽署一個協議或開個會議研討一下?
馬曉光:第一個問題,可能大家已經關注到,外交部已經就此表明瞭我們的有關立場。兩岸同胞要高度警惕,防止日本某些勢力插手干涉兩岸事務,離間兩岸。相信兩岸同胞會珍惜並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來之不易的良好局面。
馬曉光:第二個問題,兩岸在東海、南海加強合作是我們的一貫主張,並且進行了多次呼籲。我們希望兩岸能攜起手來,共同維護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基業。
《經濟日報》記者:我們知道在去年9月份大陸就已經把在大陸就讀的臺生納入了大陸的醫保範圍,在2月份臺灣陸委會負責人來訪時提到妥善解決在臺就讀大陸學生的醫保待遇問題,所以,想請發言人介紹一下目前在臺就讀的大陸學生納入臺灣健保的進展情況,這個問題預期多久能夠解決?
馬曉光:陸委會的負責人已經在“張王會”上做出鄭重承諾,將會積極地繼續推動,將在臺就讀的陸生納入健保。我們對此表示期待,並且樂觀其成。至於什麼時候可以實現,我建議你去請教臺灣有關方面。
臺灣中視記者:連戰的公子連勝文經常來往于兩岸,他現在決定出來投入臺北市長選舉,國臺辦這邊怎麼看?如果未來他順利當選的話,對兩岸關係有沒有更好的作用?
馬曉光:對於臺灣的內部事務,我們從來不做評論。
臺灣三立電視臺記者:在昨天臺灣中央社報道臺大醫師柯文哲說,他原定今天到廈門訪問,但是臨時被取消,不知道國臺辦對這個事情是否知情,如何評價?
馬曉光:我不了解你說的事情。但是我們的態度是明確的,大家也是明白的,我們一向歡迎臺灣各界人士多來大陸走走看看,大家多來參訪交流、增進了解,這個立場沒有任何變化。
馬曉光:新聞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