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臺辦新聞發佈會輯錄(2014-05-14)
5月14日上午10時,國臺辦在新聞發佈廳舉行例行新聞發佈會。發言人馬曉光就近期兩岸熱點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馬曉光:大家上午好。發佈會現在開始,請大家提問。
中央電視臺記者:今年5月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會見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的時候發表講話,提出了大陸對臺政策的“四個不會”原則,請問發言人對習總書記的這一講話作何解讀?
馬曉光:5月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會見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先生一行時指出“我們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方針政策不會改變,促進兩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贏的務實舉措不會放棄,團結臺灣同胞共同奮鬥的真誠熱情不會減弱,制止‘臺獨’分裂圖謀的堅強意志不會動搖”。習總書記的講話面向廣大臺灣同胞,表明瞭我們對臺工作的基本方針政策。
馬曉光:首先,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符合時代潮流,是兩岸同胞的共同選擇。事實證明,這是一條維護兩岸和平、促進共同發展、走向民族復興、造福兩岸同胞的正確道路。我們將排除一切干擾,堅定不移地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馬曉光:其次,這些年來,我們採取了一系列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務實措施,增進了兩岸同胞福祉,維護了民族整體利益,今後我們將繼續推行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並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完善,使更多的臺灣各階層民眾在兩岸交流合作中受益。
馬曉光:第三,兩岸同胞一家親。雖然由於不同的歷史遭遇和現實狀況,難免有隔膜,但我們畢竟是一家人,血脈相連、命運與共,沒有解不開的心結。我們將繼續擴大兩岸社會各界各階層民眾的接觸面,加強兩岸青少年交流,為兩岸同胞加深理解、融洽感情、增進互信創造條件。 最後,反對“臺獨”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必要條件。我們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在這一點上沒有任何妥協的空間。謝謝。
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之前有媒體報道說,臺灣歌手陳升日前聲稱反對服貿協議,還認為陸客不需要再去臺灣,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看法?
馬曉光:我們注意到相關報道,我想,這種極端的言論不能代表臺灣大多數民眾的想法,也不會為大多數大陸民眾所接受。任何人都不能剝奪兩岸同胞相互往來和交流的權利。
中新社記者:有臺灣輿論稱,在當前兩岸關係形勢下,習近平總書記會見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意在對馬英九表達失望與不滿,請問您有何評論?
馬曉光:這是一種完全錯誤的解讀。我們同臺灣島內堅持一中、反對“臺獨”、贊成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黨、團體和人士加強交往,就兩岸關係交換意見,是為了共同推動兩岸關係更好地發展,造福兩岸同胞。這是我們一貫的政策,也是一貫的做法。如果說我們有一個訴求的對象,那就是廣大臺灣同胞。習總書記的講話,“四個不會”的提出,已經表明我們願意跟臺灣同胞真誠溝通的誠意和善意。
臺灣聯合報記者:請問發言人,大陸是不是有辦法與臺灣協商,在解決南海糾紛問題上有更進一步的措施?
馬曉光:我們已經多次重申,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是中國的固有領土。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責任。大陸已經在多種場合提出過兩岸在南海問題上協同合作的倡議,我們希望能夠得到臺灣方面的回應。
新華社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宋楚瑜先生的講話中提出,要創造條件讓兩岸青少年多交流、多來往,請問國臺辦在這方面有哪些考慮?
馬曉光:兩岸青少年是兩岸關係的未來,兩岸關係的前途也將影響兩岸青少年的未來。所以我們高度重視兩岸青少年的交流,將按照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採取積極措施,增進兩岸青少年相互了解,並且為臺灣青年在大陸求學、創業和發展創造更多的條件。我們希望兩岸青少年共同努力,在交流合作中深化對兩岸關係的正確認識,融洽“兩岸一家親”的民族感情,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謝謝。
福建海峽衛視記者:張志軍主任曾經說希望在今年上半年訪台,請問發言人目前雙方有就張主任訪台一事進行磋商嗎?目前的進展如何?第二個問題,自4月份延期的兩岸貨貿談判,何時恢復?目前的進度如何?謝謝。
馬曉光:關於張志軍主任接受邀請訪問臺灣,是雙方經過溝通協商已經確定下來的,這也是落實國臺辦和陸委會建立聯繫溝通機制的重要步驟,來而不往非禮也,我想,肯定是要去的,但是要選一個合適的時間。目前雙方還在就此事進行溝通,如有進一步消息,我們會及時發佈。
馬曉光:第二個問題,有關兩岸貨貿談判的進展,一年多來雙方已經進行了多輪談判。我們將繼續推進兩岸經濟合作向縱深發展,推進ECFA後續商談,有關政策、目標、態度都沒有改變。至於某項具體議題的業務性溝通,雙方準備好了,就可以進行接觸。
福建東南衛視記者:請發言人介紹一下今年海峽論壇的籌備情況。
馬曉光:第六屆海峽論壇將從今年6月14日開始舉辦,為期一週,主會場在廈門,在福建其他相關地方還要舉辦一些分會場的活動。目前籌備工作已經啟動,而且進展順利。本屆海峽論壇有兩岸73家單位共同主辦,將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繼續圍繞“擴大民間交流、加強兩岸合作、促進共同發展”的論壇主題,以及“和諧發展、幸福兩岸”的論壇大會的主議題,著力強化“面向基層、面向民間、突出民生”,體現論壇的民間性、草根性和廣泛性。安排了大會活動、基層交流、文化交流、經貿交流四大板塊,共18項活動。
馬曉光:據了解,本次論壇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一是品牌活動設計創新,將舉辦兩岸的特色廟會,“同名村、心連心”聯誼等民間交流活動,增進鄉情和親情。二是加強基層社團聯誼和青年群體互動,新增加舉辦兩岸民生交流系列活動,推動兩岸社區、社工、社會、青年組織廣泛參與和互動合作。三是注重經貿合作實效,將舉辦兩岸共同家園論壇、海峽金融論壇,還有東山、金門、澎湖三島發展論壇等一系列活動。四是節儉務實辦會,本次論壇將精簡活動項目,突出論壇實效。我代表主辦方熱忱歡迎臺灣各界人士,特別是基層民眾屆時來參與盛會。
廈門衛視記者:臺灣有人認為,臺灣方面設置自由經濟示範區是為大陸的資金、勞工和服務業以及貨品進入臺灣“大開後門”,大陸的資金因此會買下臺灣,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
馬曉光:很顯然,這種言論毫無事實依據,只是從一種特定的政治立場出發,企圖通過製造和散佈一種恐嚇破壞兩岸經濟合作。事實證明,兩岸經濟合作是互利雙贏的合作,給兩岸同胞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不存在誰擺布誰,誰吃掉誰的問題,當然也沒有誰買下誰的問題。
福建海峽導報記者:習總書記會見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一行,引起島內各界的高度關注,有輿論認為,“習宋會”說明大陸廣納臺灣各界聲音,不再只聚焦于單一政黨的意見,對此發言人有何看法?
馬曉光: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當然是因為兩岸雙方在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方面有共同的基礎和基本的互信,所以才能在兩岸存在政治分歧的情況下,攜手開闢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同時,我們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從來是面向廣大臺灣民眾的,是面向一切反對“臺獨”,主張發展兩岸關係的臺灣社會各界人士的。所以,不存在從哪一方面轉到另一方面的問題。我們將會在兩岸交流中進一步擴大與臺灣社會各界的接觸面,使更多的臺灣同胞參與到兩岸交流合作的行列中來。我們過去是這樣做的,今後力爭還要做得更好。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有消息稱,倍受臺灣方面關注的“人道探視權”將會寫入兩會互設辦事處的協議文本,請發言人予以證實。
馬曉光:我們希望兩會互設辦事機構能夠發揮與其定位和宗旨相符合的作用,以便更好的為兩岸同胞服務。至於你提到的一些具體問題,據我了解,雙方還在協商之中。
央視海峽兩岸記者:最近臺聯黨、民進黨有人在修改“公投法”的版本中,提出了所謂的“領土變更復決”和“主權讓渡復決”條款,大陸對此持什麼樣的態度?
馬曉光:我們注意到有關報道。我們堅決反對借所謂修法塞進某些條款,為“臺獨”分裂活動打開方便之門。我們制止“臺獨”分裂圖謀的堅強意志不會動搖。對“臺獨”勢力一再玩弄這種伎倆,企圖破壞臺海和平穩定,阻撓兩岸關係發展,兩岸同胞要高度警惕。
台灣網記者:臺經濟部門負責人張家祝日前表示,臺電曾在2000年與中國核工集團簽署備忘錄,後因故停止,但最近臺電與核工集團重新洽談處理低階核廢料的可行性,請發言人予以證實,也想請發言人介紹一下兩岸在核電安全合作方面有何成果。謝謝。
馬曉光:你說的兩岸核電企業之間具體合作的事情,我不是很了解。兩岸雙方對核電安全高度重視,在很短的時間內通過認真磋商,由兩會簽署了《海峽兩岸核電安全合作協議》,在協議當中,雙方建立了溝通機制,相互通報核電安全資訊,開展技術方面等相關業務交流。我想,有了這樣一種合作機制,對於保護環境,維護兩岸民眾福祉,是有幫助的。
臺灣三立電視臺記者: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在上周訪問北京的時候提到兩岸服貿協議,多數民眾反對的不是自由貿易,而是反對溝通不足,宋楚瑜也說到他有五個博士的學位,都不太能夠理解其中的條文內容,習總書記也提到未來會加強跟臺灣各個階層的溝通,發言人是不是可以進一步跟我們說明,如何與臺灣各階層進行溝通。
馬曉光:如何加強跟臺灣各階層的溝通,我們在實踐中會努力落實,大家可以拭目以待。我想強調的是,在兩岸交流問題上,我們的政策大家知道,特別是對於與臺灣基層民眾的交流,我們是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藍綠,我們都願意廣泛接觸。我們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這些年來,在來大陸參訪的臺灣民眾的團組比例中,基層民眾、中南部民眾佔了很大的比例。不過很可惜,這不是各家媒體追逐的熱點,我們也非常歡迎、期待各位記者以後多報道、多反映兩岸基層民眾接觸交流的情況。這是第一點。
馬曉光:第二,關於宋楚瑜主席在北京各個場次的活動,大陸的新聞媒體都做了充分報道,大家可以參閱。至於宋主席回到臺灣以後的一些講法,因為我們沒有看到第一手材料,我們判別不清哪些是他本人的原話,哪些是媒體的評論,所以我們不便評論。但是撇開特定的話題,我還是真誠的想通過各位記者告訴兩岸民眾,兩岸服貿協議從內容上看,確實是一個互利雙贏的好協議,而且是一個最大程度地照顧了臺灣中小企業服務業者的協議。因為在大陸推出的80多項措施中,更多的是對臺灣中小企業有利的。比如說,我們開放臺灣的工程設計,我想,臺灣的工程設計企業可能不全是大企業。我們開放臺灣的旅行社從事大陸境內旅遊,我想,臺灣的旅行社也不都是大企業。我們在福建開放臺灣企業獨資從事電子商務活動,我想,臺灣的電子商務網站也不全是大企業。更何況對印刷業、美容美發等行業來說,由於大陸市場的開放和提供的機遇,只要他們願意,完全可以擺脫島內激烈競爭來大陸尋求發展。實際上,像康師傅、旺旺等臺資企業,在當年來大陸投資之前也是不知名的中小企業,它們的發展壯大是充分利用了大陸市場提供的機遇。因為我以前參與談判,了解一些情況,所以我可以肯定的說,兩岸服貿協議從內容上看,是真心實意為臺灣中小企業謀福祉的好協議。
馬曉光:同時,我也坦率的講,互利雙贏不等於對等開放。因為兩岸是兄弟,所以在大陸資本進入臺灣方面,我們做了最大的克制。大家知道,從2009年陸資開放入臺以來,據我們統計,陸資在臺灣投資區區10億美元,據臺灣方面統計,區區8億多美元,這能給臺灣的服務業和中小企業造成什麼樣的衝擊呢?顯然沒有。大陸的餐飲業、廚具業已經落地臺灣了,你們聽說過他們給臺灣的同行造成了哪些競爭困擾嗎?將來服貿協議如果生效,大陸資金去臺灣,坦率的說也是“戴著鐐銬跳舞”,不會對臺灣的同行產生排擠效應。所以說,既然臺灣的大多數民眾贊成兩岸經濟合作,既然大家認為對外開放、自由貿易也是臺灣經濟發展必須要走的一條路,那麼大家就認認真真的潛下心來,好好看一看服貿協議內容,它的通過將是臺灣中小企業的福音。
團結報記者:隨著兩岸青年交流的擴大,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在大陸常住和工作。最近他們也有一些反映,比如說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難,舉個例子,比如說因為臺胞證件的問題,他們沒有辦法註冊使用一些網際網路的金融產品,還有他們未能加入社會保險,還有就是工作簽證手續的繁瑣,對於這些問題,不知發言人有何回應?
馬曉光:謝謝你關注臺灣青年的問題。關於社會保險,我們已經向在大陸讀書的臺灣學生開放了。第二,你反映的證件問題,這有一個歷史原因,我們大陸民眾目前上網、買票用的是二代身份證,一代身份證也不能上網。但是政策的推展需要有一個過程,因為目前的臺胞證沒有植入跟我們二代身份證一樣的晶片,所以在某些問題上遇到了障礙,可能不是很方便。我們高度重視這個問題,會適時認真的加以研究解決。
深圳衛視記者:根據臺灣媒體的報道,臺鴻海集團擬在臺灣建設4G的網站,設備想採購大陸廠商華為的產品,但是因為臺灣相關主管部門認為採購華為產品可能有涉及妨礙機密問題而進行阻撓,不知道此事國臺辦有何看法?我想問一下發言人以及您的同事,是否使用臺灣的手機產品,像臺灣的HTC,不知道會不會考慮涉及國家機密這麼一種擔憂?
馬曉光:首先,不光是我的同事,在大陸的青年人當中有很多人使用HTC,而且很喜歡這款手機,因為大陸民眾把它當做中華民族的品牌來使用而驕傲。當然你提到這個問題,既然是兩岸企業之間的合作問題,當然要尊重企業意願,也涉及到臺灣當局對大陸的經貿政策和經貿管制問題。我想,還是應該經濟的歸經濟,其他的歸其他。
臺灣旺報記者:習總書記強調說,青少年是兩岸未來的希望,要多聆聽青少年的聲音,這是不是為服貿重新討論開啟了空間?
馬曉光:我們一直沒有停止,也沒有拒絕ECFA各項後續事宜的討論。在大陸方面看來,服貿協議是一個已經簽署完成的協議,在臺灣方面等待履行相關程式。當然,習總書記重視兩岸青年交流,指示要採取措施加強兩岸青年交流,這在兩岸關係發展中是十分重要的。我剛才也講到,兩岸青年是兩岸關係的未來,而兩岸關係的前途也會直接影響到兩岸青年的前途命運。所以,加強青年交流應該是兩岸關係中重要的主題。
人民政協報兩岸經合週刊記者:今年是臺灣對大陸招生的第四年,日前2014年臺灣對陸招生簡章出爐,其中新增公立院校對陸招收學士班,但大部分有意願報考臺高校的陸生擔心,因臺灣對陸生在臺的限制政策不能留臺工作,所以在赴臺求學畢業返陸後是否能獲得就業報到證,方便在大陸就業,對此您有何評價?
馬曉光:這個問題重點應該是兩方面。一個是陸生今年到臺灣讀學位,我們也注意到臺灣方面做了一些鬆綁,允許他們直接報考所謂的公立學校。當然,任何有利於擴大兩岸教育交流的事情,我們都是歡迎的。但是就像你說的,“三限六不”始終是影響和制約大陸學生赴臺求學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們也多次呼籲臺灣社會能夠高度重視這個問題,早日予以解決。至於你說到的大陸學生返回大陸以後有關派遣證的問題,上次有記者已經反映過,我們已經轉達給有關部門,他們高度重視,正在研究解決辦法。
馬曉光: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的光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