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臺辦新聞發佈會輯錄(2014-09-24)
9月24日上午10時,國臺辦在新聞發佈廳舉行例行新聞發佈會。發言人馬曉光首先發佈臺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即將到訪北京、南京,然後就近期兩岸熱點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馬曉光: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好!首先我先向大家通報一則消息:為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應中共中央臺辦邀請,新同盟會會長許歷農、新黨主席郁慕明率臺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將於9月24日至29日來北京、南京參訪。該團由新黨、新同盟會、中國統一聯盟、勞動黨、兩岸統合學會、夏潮聯合會、臺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等20多個黨派和團體的代表性人士組成,將拜會有關部門、團體和人士,參觀抗日戰爭紀念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展示中心。中共中央領導同志將會見該團。
馬曉光:下面我接受大家的提問。
福建海峽衛視記者:請問今年的國共論壇何時舉辦?有沒有籌備的相關消息可以透露?
馬曉光:關於舉辦第十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相關事宜,國共兩黨有關方面正在溝通協商之中。
中新社記者:英國蘇格蘭地區9月18日舉行“獨立”公投引發了臺灣輿論的關注,請問臺灣未來能否執行統“獨”公投?
馬曉光:對於蘇格蘭公投,外交部已經表明瞭我們的立場和態度。我想強調指出的是,臺灣問題與蘇格蘭問題性質完全不同。我們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臺獨”分裂的立場是一貫的,也是堅定不移的。
臺灣《旺報》記者:第一個問題,臺灣陸委會副主委施惠芬最近帶了一個司法參訪團到北京,不知道雙方有沒有針對臺灣方面很關切的重大通緝犯的遣返問題達成一些共識?第二個問題,最近李登輝在日本表態說,他支援日本版的“臺灣關係法”,請問國臺辦有什麼樣的回應?
馬曉光:第一個問題,海基會司法考察參訪團,這是兩會例行交流項目。9月18日到23日該團來北京參訪,與大陸有關部門就共同打擊犯罪、司法互助、消費者權益保護等事項交換意見。
馬曉光:關於通緝犯遣返問題,雙方主管部門一直保持密切溝通,積極合作。據統計,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生效以來,大陸方面已經遣返了臺灣通緝犯370人,包括臺灣社會關注的一些重大經濟犯;臺灣方面也向大陸遣返了4名通緝犯。
馬曉光:第二個問題,此人的表演再一次暴露了他的一貫本性。臺灣媒體說的好,日本右翼勢力救不了“臺獨”的命。只有不斷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攜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才是廣大臺灣同胞利益所在、福祉所在。
臺灣中天電視臺記者:“習馬會”在APEC舉行已確定沒有可能性了嗎?
馬曉光:關於兩岸領導人會面的問題,我們已多次表達了看法和主張,我願意在此再度重申。兩岸領導人會面是我們最早提出來的,也是我們的一貫主張,只要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有利於增進兩岸同胞福祉,我們都持積極開放的態度。同時,兩岸領導人會面是我們兩岸自己的事情,不需要借助國際會議場合。這就是我們的一貫立場和態度,沒有新的補充。
福建廈門衛視記者: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已經舉辦了六屆,今年第七屆兩岸文博會有什麼新特點?籌備情況怎麼樣?
馬曉光:第七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將於10月24日至27日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舉辦。本屆博覽會將聚焦工藝藝術品、創意設計、數字內容、文創旅遊四大板塊,打造“兩岸工藝藝術交易會”、“兩岸新勢力設計周”、“兩岸數字內容產業對接大會”、“臺灣文創購物節”四大品牌,還將舉辦文化產業投資論壇,兩岸文創商業對接會。據了解,展會總展覽面積達到5萬平方米,設置2400個展位,其中臺灣參展企業展位預計將達到800多個。
馬曉光:海峽兩岸文博會自2008年創辦以來,秉承“一脈相承,創意未來”的理念,推動兩岸文化產業交流合作和互利雙贏,已經成為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和投資貿易的重要平臺。本屆文博會由中共中央臺辦、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由廈門市人民政府與臺灣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承辦。歡迎各位媒體朋友屆時前往採訪。
人民政協報兩岸經合週刊記者:第一個問題,請發言人介紹一下兩岸貨物貿易談判進展情況。第二個問題,今年兩岸企業家峰會是在大陸還是在臺灣舉辦,具體什麼時間?
馬曉光:有關今年兩岸企業家峰會,雙方正在抓緊籌備之中,具體的時間、地點確定後,我們會及時向大家通報。
馬曉光:關於貨貿協議商談。9月10至13日,剛剛舉行了第九輪商談,雙方對協議文本進行了全面溝通,達成了進一步的共識;就市場開放議題進行了交流,也對重點產品表達了意見,強調要珍惜既有的商談進展,要盡力照顧彼此關切。
馬曉光:在這次商談中,雙方還同意,未來將秉持“相互理解、相向而行”的原則,積極規劃商談進程,努力克服不利因素,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爭取早日達成一項相互開放、平等互利的協議,為兩岸業者和民眾創造更多地福祉。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日前,美國前駐臺人士司徒文針對南海主權爭議問題表示,臺灣應該放棄南海"九段線"的主張,請問發言人對此如何評價?
馬曉光:我們的態度很清楚。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是中國的固有領土。維護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的整體權益,是兩岸同胞共同的責任。
香港鳳凰衛視記者:前幾天兩岸公務船攜手在釣魚島救起了大陸漁民,請問以後雙方會不會有進一步的合作?會不會在更大範圍,包括防務機制交流方面會有所推進?
馬曉光:確實,前不久兩岸公務船共同營救遭遇災害的大陸漁民。這說明,這些年來,在海上共同救助方面兩岸合作取得的進展,也體現了兩岸同胞是骨肉兄弟這樣一種特殊的人道主義關懷。
經濟日報記者:最近有臺灣媒體說,大陸出臺的半導體產業扶持政策,將衝擊臺灣在這方面的產業優勢,也會影響兩岸產業合作互信,請問發言人如何評價?你如何看待兩岸一些相似產業的競合關係?
馬曉光:發展整合電路產業,也就是臺灣方面所稱的半導體產業,這是我們民族產業自主創新和應對國際競爭的必然選擇。我們一直積極支援兩岸相關產業加強合作,願意本著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優先向臺灣同胞開放市場,共用發展機遇。我們相信兩岸產業界只要真誠合作,將會進一步增進理解、增強互信,攜手實現共創雙贏。
新華社記者:第一個問題,臺灣“立法機構”文教委員會今天開會初審相關草案,主要內容是討論將在臺大陸學生納入臺健保,請發言人評價一下。第二個問題,不久前,第三屆兩岸臺胞社團論壇在京舉行,簽署了14項夥伴合作協議。請發言人簡單評價一下,兩岸社團交流交往作為民間交流的一部分,對於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有什麼樣的作用和意義?
馬曉光:第一個問題,關於大陸學生赴臺就讀所遭受的“三限六不”的不合理限制,我們已經多次呼籲臺灣方面儘快解除。關於把陸生納入臺灣健保,這也是國臺辦和陸委會兩個機構領導人第一次會晤時所達成的積極推動的事項,我們希望這項措施能夠順利通過。
馬曉光:第二個問題,兩岸臺胞社團論壇已經舉辦了多年,是兩岸社會團體廣泛交流的重要平臺。這在兩岸大交流的整個發展進程中,對於增進兩岸民眾的相互了解,推進兩岸社團的廣泛交流與合作,具有積極意義。
臺灣聯合報記者:最近聯合報有一個民調,受訪者認為兩岸經濟關係已經從互利轉向競爭,您對於這個趨勢有何評價?大陸制定對臺政策會不會考慮這個趨勢而做出新的調整?
馬曉光:我們注意到,最近臺灣輿論有這樣的說法。我們認為,在兩岸經濟交流合作中,合作是大於競爭的。而且,隨著大陸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化,兩岸經濟合作的前景依然是廣闊的,並且還會創造出更多的發展空間。同時,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生產要素流動也是一種自然現象。大家可以評估一下,在加強兩岸經濟合作,促進兩岸經濟互利共贏、共同發展過程中,大陸一直是持積極開放的態度,臺灣方面卻是自我設限。儘管如此,也不會影響我們繼續推進兩岸經濟合作,繼續造福兩岸同胞的既定政策和態度。
臺灣三立電視臺記者:隨著小米手機在臺灣走紅以後,資信安全問題在臺灣不斷被炒作。最近,臺灣“行政院院長”江宜樺表示,有可能考慮未來公務團隊要禁用小米手機,對此有何評價?
馬曉光:對於一部小小的手機,不要賦予那麼多它自身難以承受之重。同時,我也認為,小米手機在兩岸同胞中的魅力是擋不住的。
福建東南衛視記者:據了解,今年“十一”假期赴臺遊配額十分緊張,個別城市還出現了一證難求的情況,請發言人預計一下今年“十一”大陸居民赴臺遊的情況。
馬曉光:關於所謂旅遊配額問題,第一,這是臺灣方面的規定,不是大陸方面的問題。第二,很顯然“十一”黃金周是大陸同胞的出行熱季,我們希望大陸居民赴臺旅遊能夠繼續健康有序,積極地向前推進。
臺灣“中央社”記者:11月APEC就要登場,記者採訪報名也從前天傍晚開始,在報名的時候,所屬的國家或地區一欄出現了五欄:本地記者、中華臺北記者、香港記者、澳門記者、外國記者,以往作法只有本國記者、外國記者兩欄,這引起了臺灣方面的一些意見,發言人有何評論?
馬曉光:記者採訪APEC報名工作已經啟動。有關做法既符合APEC有關規定,也考慮到兩岸關係實際。不需要做過多的聯想。
臺灣中國時報記者:臺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說,目前大陸還沒確定他是否可以來參加APEC會議,請問國臺辦的意見如何?
馬曉光:國臺辦和陸委會已經建立了常態化的聯繫溝通機制,如果有必要,這件事情會通過相關機制來聯繫。但據我了解,目前雙方還沒有就此議題進行過溝通。
中國日報記者:請問發言人對於最近臺灣媒體所報道的間諜案有什麼樣的回應?
馬曉光:我不了解你說的這些事情。
馬曉光:新聞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