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臺辦新聞發佈會輯錄(2015-12-16)
12月16日上午10時,國臺辦在新聞發佈廳舉行例行新聞發佈會。發言人馬曉光首先發佈擴大開放臺灣居民在大陸申請設立個體工商戶的政策措施,然後就近期兩岸熱點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馬曉光: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發佈會由我來主持。首先向大家發佈一項利好的政策措施。
馬曉光:自2016年1月1日起,大陸有關部門將進一步擴大和放寬臺灣居民在大陸申請設立個體工商戶的行業領域、地域範圍及經營條件。
馬曉光:2011年底,我們本著首先讓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的真誠願望,首批開放臺灣居民在北京、上海等9個省市,以及在大陸設立的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和臺灣農民創業園,申請設立個體工商戶。截至2015年11月底,臺灣居民在大陸已設立3500多個個體工商戶。目前,這些個體工商戶總體經營狀況良好,其中有許多已發展壯大。
馬曉光:四年來,隨著大陸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兩岸經濟等各領域交流合作持續擴大和深化,廣大臺灣同胞特別是臺灣青年朋友來大陸尋求發展機遇的願望不斷增強。國務院臺辦、國家工商總局會同有關部門,經過認真調研,決定進一步擴大開放臺灣居民在大陸申請設立個體工商戶,相關政策文件于昨日(12月15日)正式印發。
馬曉光:此次新出臺的政策與過去相比,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開放領域,從零售業和餐飲業2項,擴大至廣告、包裝服務、服裝及家庭用品批發、文具用品批發等24項;二是開放地域,在原有9省市基礎上新增加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達到26個;三是經營條件,取消對從業人員不超過10人和營業面積不超過500平方米的限制。
馬曉光:相信這一新出臺的政策措施,將為臺灣基層民眾,特別是臺灣青年朋友們提供更多創業機遇和發展空間。
馬曉光:下面我接受大家的提問。
新華社記者:在之前舉行的兩岸領導人會面中,曾經達成共識,雙方要建立熱線,請問現在有什麼進展?
馬曉光:在不久前舉行的兩岸領導人會面中,雙方同意設立兩岸熱線,並且先在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之間建立起來。設立兩岸熱線,有助於雙方加強交流對話,增進政治互信,通過平等協商、積極探討,推動解決兩岸之間存在的各種難題。同時,有利於管控好雙方的矛盾和分歧,及時溝通,避免誤判,處理緊急問題。據了解,國臺辦和陸委會正積極就有關具體事宜,抓緊展開溝通協商,一旦確定,我們會及時向大家發佈。
中央電視臺記者:據報道,美方即將宣佈10億美元的對臺軍售案,請問發言人您對此有何評論?
馬曉光:外交部昨天已經表明瞭我們的嚴正立場。我們堅決反對任何國家以任何形式或藉口向臺灣出售武器、武器裝備或技術,這一立場是一貫的、明確的,也是堅定的。各方應該充分認識到,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臺海和平穩定的根本保障。同時,我們也希望臺灣方面珍惜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得來不易的良好局面,多做有利於兩岸關係改善和發展的事情。
福建海峽導報記者:據報道,臺灣晶圓製造龍頭企業臺積電計劃在大陸投資設廠,引發了關注,請問大陸對此持何態度?
馬曉光:隨著大陸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大陸已經成為全球最大、增長最快的整合電路市場。2013和2014年,每年進口額均超過2千億美元。三星、英特爾等一批國際知名企業已經在大陸投資設廠,充分說明大陸整合電路產業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市場空間。對於臺灣整合電路企業來大陸投資,我們當然也秉持積極歡迎的態度,希望臺灣企業分享大陸發展機遇,實現互利雙贏。
央視海峽兩岸記者:據報道臺灣旅遊界希望進一步增加大陸赴臺個人遊試點城市,臺灣主管部門表示,明年選後視情就此展開兩岸協商,請問大陸方面對此持何態度?
馬曉光: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自2011年6月份啟動以來,已經有北京、上海等47個城市開放了這項業務,截至2015年9月,累計達到了291.78萬人次,保持了較快的發展態勢,促進了兩岸民眾的交流往來,受到普遍歡迎。我們希望赴臺個人遊健康有序發展。下一步將根據兩岸關係形勢和兩岸旅遊市場需求等情況,視情處理有關事宜。
福建海峽衛視記者:第一個問題是,近日民進黨內有人再度主張“凍獨”,請問發言人,民進黨如果“凍獨”,蔡英文“維持現狀”是否就不再只是一句空話?第二個問題,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今天開幕,臺灣的郭臺銘等應邀與會。請問發言人,兩岸未來在網際網路方面有哪些合作發展的空間?謝謝。
馬曉光:第一個問題,“臺獨”沒有出路,也不得人心。對於民進黨人士任何朝著放棄“臺獨”黨綱方向的言行,我們都持正面態度。第二個問題,就在此刻,在浙江烏鎮正舉行第二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作為大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今天下午將舉辦首屆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網際網路發展論壇。來自兩岸四地的400多名資深媒體人、專家學者和商界人士將一起探討電子商務的發展與合作,媒體的融合和轉型等等議題。我們希望兩岸能夠攜手做大做強電子商務,希望兩岸媒體能夠積極引領新媒體的發展趨勢,在增進兩岸同胞溝通了解,融洽兩岸同胞感情方面繼續發揮積極作用,善盡社會責任。同時,我們也希望兩岸的文化界和傳媒界能夠攜手打造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新型媒體產業,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共同應對全球競爭與挑戰。
臺灣三立電視臺記者:臺積電確定在南京設廠,據說大陸方面提供了一些優惠,可不可以具體說明優惠的措施有哪些?第二個問題,今天有媒體報道說,洪秀柱未來幾天有可能訪問北京,並且與習總書記會面,剛剛洪秀柱已經否認了這項傳言,不知道國臺辦對這項傳言有什麼回應?
馬曉光:第一個問題,包括臺資在內的境外企業到大陸投資,越來越看重的是大陸的市場機遇。我們對企業投資的相關政策是開放的,也是公開的。有關部門和地方會依法做好相關服務工作。第二個問題,據我了解,中國國民黨前副主席洪秀柱女士應海峽兩岸婚姻家庭協會的邀請,將於近日來大陸參加該協會舉辦的活動,並出席昆山媽祖繞境等活動。我們不介入臺灣選舉的立場和態度是一貫的。
福建廈門衛視記者:據悉,福建黃岐至馬祖將開通“小三通”航線,請發言人介紹相關情況。
馬曉光:福建黃岐和馬祖一水之隔,兩地民間往來十分密切,馬祖民眾對開通往返黃岐海上客運航線一直有著迫切的需求。經過兩岸有關方面的共同努力,黃岐-馬祖航線將於近期開通,以便利福州周邊與馬祖的人員往來。謝謝。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臺灣2015代表字票選結果日前公佈,“換”字成為今年的年度漢字,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看法?
馬曉光:我們注意到,這是一項由聯合報舉辦的,對於臺灣島內事務的年度漢字評選。當然,對於臺灣內部事務,我們不予評論。我們要強調的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局面不能換,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共同政治基礎不能換,兩岸互利雙贏的共同追求不能換,兩岸同胞攜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也不能換。
福建東南衛視記者:第一個問題是,馬英九一行人原計劃12月12日前往太平島進行視察,但是後來改由其他人前往,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什麼評論?第二個問題,據臺灣媒體報道,將大陸在臺就讀學生納入臺灣健保以及縮短大陸配偶取得身份證年限的提案,受到綠營的阻撓,對此發言人有什麼樣的評價?
馬曉光:第一個問題,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是中國的固有領土。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責任。我們的這一態度和立場是十分明確的。第二個問題,大陸配偶和赴臺就讀的陸生在臺灣長期受到不公正的歧視待遇,經過多年呼籲,臺灣有識之士和臺灣有關部門已經予以重視,開始著手解決。但是大家也看到,民進黨、“臺聯黨”,還有一些“臺獨”勢力,他們出於一黨之私,極盡阻撓破壞和干擾,使得這個問題很長時間難以得到解決。總不能一方面標榜民主、人權,另一方面剝奪同胞應有的權益,這樣一種標榜是自我矛盾的。所以,民進黨下一步怎麼做,兩岸同胞都會拭目以待。
中國日報記者:本週廈門港率先實現了臺車入閩的常態化,請問主要考慮是什麼?目前有無實現閩車入臺或者兩岸車輛互到對方其他地區的計劃和時間表?
馬曉光:因為閩臺兩地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來看,都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所以鼓勵和支援兩地加強交流,是我們既定的政策。現在臺車入閩已經部分實現,下一步福建的車輛何時能夠去到臺灣,還要看臺灣方面的政策。
香港大公報大公網記者:之前有臺灣媒體報道稱,兩岸在10月進行了所謂的首次“換諜”,而臺灣方面釋放的李志豪是香港人,發言人予以證實。謝謝。
馬曉光:關於對從事間諜活動人員實施假釋的事情,11月30日,我辦發言人已經說明瞭相關情況。對李志豪的假釋是臺灣有關方面處理的,相關情況我不掌握。
臺灣旺報記者:第一個問題,今天下午國臺辦張志軍主任將與金門縣長陳福海會面,請問兩個人會關注哪些議題?有媒體評價說,這次會面是為了挽救金門的選情,請問發言人對此如何評價?第二個問題,大陸紫光集團最近宣佈要入股臺灣幾大封測廠,引發爭議和反對,發言人對此有何評價?
馬曉光:第一個問題,據了解,金門縣長陳福海將於12月15日至18日來北京出席臺灣縣市經貿交流系列活動。期間,張志軍主任將會見陳福海縣長一行,就有關金門民生議題交換意見。我們不介入臺灣選舉,這個立場是一貫的,眾所週知。
馬曉光:第二個問題,有關紫光計劃投資入股臺灣半導體封測廠的事情,只是一個單純的企業行為,不應該泛政治化。兩岸企業遵循市場規律開展自主合作,有利於實現互利雙贏。我還想強調指出的是,20年來的發展實踐證明,兩岸經濟合作是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也不是一方買下和控制另一方。兩岸經濟合作對大陸企業發展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對臺灣帶來的好處也是歷歷可數的。比如臺灣獲取的鉅額貿易順差,臺灣GDP維持一定的增長規模,臺灣企業和產業的轉型升級,大陸都發揮了最重要的經濟腹地的作用。兩岸經濟合作發展的趨勢是擋不住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希望臺灣社會能夠公正的、客觀的、理性的回歸經濟面本身,看待包括兩岸產業合作、兩岸相互投資等在內的兩岸經濟合作。這樣才會真正有利於臺灣產業的發展,有利於臺灣經濟的發展,有利於臺灣民眾的福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讓時間來評判這一切。
馬曉光: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的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