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臺辦新聞發佈會輯錄(2017-09-13)

2017-09-13 17:18 來源: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

913日上午10時,國臺辦在新聞發佈廳舉行例行新聞發佈會。發言人安峰山就近期兩岸熱點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安峰山: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上午好。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暑期,再次在這裡見到各位記者朋友,感到非常高興。歡迎大家出席今天上午國臺辦舉行的例行新聞發佈會,下面我願意接受大家的提問。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請發言人簡要介紹今年暑期兩岸交流活動的相關情況。

安峰山:今年暑期,兩岸交流活動亮點紛呈,文化體育教育交流多姿多彩,基層民眾交流廣泛深入。除了多年形成的各領域各界別品牌交流活動繼續舉辦,還有一些新的交流活動也產生了積極影響。其中有兩大亮點:一是兩岸經貿交流活動成果豐碩。臺灣工商界與臺資企業同有關地方洽簽多項投資與經濟合作協議,展現了臺商對大陸發展前景、投資機會的期待和信心。二是兩岸青少年交流,體驗式、互動式活動形式和內容更加多元,指導兩岸青年創業就業活動豐富多樣,臺灣青年來大陸實習十分踴躍。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暑期有4000多名臺灣青年學生在大陸各地企事業單位實習。

新華社記者:李明哲案于911日在湖南嶽陽開庭審理,引起島內關注,想請問發言人對此事有何評論?

安峰山:911日,岳陽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公開開庭審理了大陸居民彭宇華、臺灣居民李明哲顛覆國家政權案。在該案偵查、審理過程中,大陸辦案機關一直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和法定程式辦案,被告人及家屬的訴訟權益得到了充分的維護和保障。大陸辦案機關依法通知被告人家屬參加庭審旁聽。庭審結束後,應被告人家屬請求,法庭安排李明哲與母親、妻子會見。庭審的有關情況,岳陽市中級人民法院通過新浪微博進行了全程視頻和圖文播報,新華社等大陸媒體在庭審後作了相關報道。一些臺灣媒體也全程報道了庭審情況。

安峰山:本案一審審結後有待法庭擇期宣判。需要強調的是,大陸是法治社會。任何人在大陸都要遵守法律規定和社會公共秩序,觸犯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任何利用此案進行政治操作、影響或詆毀大陸依法辦案、攻擊大陸政治和法律制度的企圖都是徒勞的。

中新社記者:今年是兩岸開放交流30年,請問發言人對30年來兩岸交流有何評價,大陸方面有哪些紀念活動?

安峰山:早在1979年,大陸方面就首先倡導開啟兩岸交流。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呼籲儘快實施通郵通航,同胞直接接觸,探親訪友,參觀交流。經過兩岸同胞的不懈努力,到1987年,兩岸長期隔絕狀態被打破,兩岸交流往來的大門由此打開。30年來,兩岸交流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間接到直接、從單向到雙向,不斷擴大深化,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局面,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社會聯繫達到前所未有的水準,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奠定了深厚基礎、提供了強勁動力。

安峰山:兩岸交流30年成果來之不易,凝聚著兩岸無數同胞的心血和付出,需要兩岸同胞共同珍惜和維護。去年5月以來,儘管臺灣局勢和兩岸關係形勢出現複雜變化,但我們仍持續推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不斷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安峰山:在兩岸開啟交流30週年之際,各地各部門以不同的方式舉辦紀念活動。95日,香港舉辦了“兩岸交流30週年紀念大會”;920日,將在江蘇昆山舉辦旨在回顧蘇臺交流合作30週年的“兩岸情·一家親”主題晚會暨2017海峽兩岸(昆山)中秋燈會等。據了解,北京、上海一些學術機構10月還將舉辦以兩岸交流、兩岸關係30週年為主題的紀念研討活動。我們相信,兩岸交流繼續向前發展的趨勢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

臺灣中天電視臺記者:請問大陸方面怎麼看待賴清德率領臺灣行政團隊,賴清德之前說過支援“臺獨”,但是他也說過“親中愛臺”,陸委會說賴清德的上任不會影響臺灣的兩岸政策,請問您對臺新的行政團隊有什麼期許?另外一個問題,11月的APEC亞太經合會議,如果臺灣方面的代表是由林全出任的話,請問大陸方面會不會和他有接觸?

安峰山:您的第一個問題,張志軍主任98日在出席京臺科技論壇期間已經就此表明瞭我們的態度。不管臺灣當局的人事如何變化,我們重視和關注的是其大陸政策。在兩岸關係方面,民進黨當局最需要回答的問題是,兩岸關係的性質是什麼,只有承認“九二共識”,認同兩岸同屬一中,兩岸關係才能重回和平發展的正確軌道。

安峰山:您的第二個問題,關於臺灣方面出席APEC的活動,應該按照一個中國原則和APEC有關諒解備忘錄的規定處理。

福建廈門衛視記者:據悉,2017《中國新歌聲》將到臺北舉行相關活動,想請發言人介紹一下相關情況。第二個問題,臺灣最新的民調顯示,有超過七成的民眾認為,大陸對於臺灣發展的重要性正在不斷的增加,七成三的民眾贊成臺灣當局應當調整兩岸政策來改善兩岸關係,想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

安峰山:您的第一個問題,據了解,2017年《中國新歌聲》上海·臺北音樂節將於924日在臺灣大學的田徑場舉辦,屆時兩岸青年歌手將同臺獻藝,兩岸年輕人將再度以音樂的名義相約,共用音樂夢想所帶來的歡樂。歡迎兩岸青年共同參與和關注。

安峰山:您的第二個問題,我們對島內的具體民調不做評論。我們曾反覆講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促進兩岸和平、推進兩岸發展和造福兩岸同胞的正確道路,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也是臺灣的主流民意。去年以來,造成兩岸關係緊張和兩岸同胞利益受損的原因和責任,兩岸同胞都看得非常清楚。臺灣當局如果能夠以臺灣民眾的福祉為念,就應該積極的去響應民眾的需求,回到“九二共識”這一共同基礎上來,只有這樣,兩岸關係才能重回和平發展的正確軌道,兩岸同胞也才能共蒙其利。

臺灣TVBS電視臺記者:臺灣陸委會日前發佈新聞稿表示,李明哲案攸關大陸的人權形象,也會影響到兩岸發展,因此呼籲大陸方面在庭審之後能夠做出符合普世人權價值的處置,請問發言人有何評論?

安峰山:有關李明哲案我在回答前面記者提問的時候已經做了一個基本的說明。我需要再次強調,大陸是法治社會,任何人在大陸都要遵守大陸的法律規定和社會公共秩序,而如果觸犯了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追究。我們也明確強調,任何人企圖利用這個案子來進行政治操作,攻擊大陸的政治和法律制度都是徒勞的。

中央電視臺記者:最近一段時間我們看到,在臺灣各界的一致反對下,臺灣教育主管部門沒有能夠按照原計劃來調降臺灣高中語文課本當中文言文所佔的比重,想問一下您對此有什麼樣的評論?

安峰山:一段時間以來,臺灣有股勢力一直處心積慮地在課綱、教材等問題上做手腳,遭到了臺灣社會各界的強烈反對。我們多次表示,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的共同精神家園,是我們兩岸共同的根和魂。

安峰山:記得從小的時候,我們的父母和老師都教育我們要熟讀唐詩300首,因為腹有詩書氣自華。我們為什麼要學古文?就像網上有一段文字講的,當我們看到眼前的美景的時候,我們可以感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只會說,“哇,真美。”當我們要去表達我們個人的志向時,我們可以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而不是滿腦子只知道陞官發財。當我們遇到感情的糾葛時,我們可以感嘆“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而不是只會說“藍瘦香菇”。所以我想,這些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經過千百年的潛移默化,已經內化為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人文精神和氣質修養的一部分,成為我們每個中國人的基因。所以回過頭來再看這次臺灣島內關於高中語文文言比例的爭議,島內的多數輿論都認為,這實際上並不是一場單純的“文白之爭”,而是島上的一些勢力在文化和教育領域又一次“去中國化”的動作。因此我要再次強調,在教育和文化領域搞“去中國化”,圖謀割裂臺灣與中華文化的血脈聯繫,只會傷害臺灣社會,荼毒臺灣的年輕一代,這樣做是不得人心的。

臺灣《旺報》記者:臺灣安全部門日前發佈了一個大陸軍力報告,提出大陸對臺動武有七種可能,請問發言人如何評價這份報告?另外想請教臺灣退役將領許歷農在93日宣佈不再“反共”,不要為反對而反對,他也認為大陸的發展對兩岸有利,請問發言人如何評價?

安峰山:您的第一個問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才是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的根本保障,而“臺獨”勢力及其分裂活動是給兩岸的和平穩定造成嚴重威脅的一個最大障礙。所以,臺灣方面應該要做的就是摒棄“臺獨”主張和分裂思維,回到“九二共識”的基礎上來,這樣才能真正的維護兩岸關係的和平和穩定。

安峰山:您的第二個問題,我們也注意到了許老先生的那封公開信。實現祖國統一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大陸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兩岸關係所發生的歷史性變化,也讓越來越多的島內有識之士認識到,兩岸的統一是大勢所趨。

經濟日報記者:2017年是兩岸開啟交流30週年,想請發言人盤點一下近年來兩岸的經貿交流方面重要的成果。

安峰山:今年上半年,兩岸貿易額還是在持續增長,達到了874.9億美元。另外大陸批准臺商投資的項目有1688個,實際使用臺資金額有11.9億美元。我們持續推進兩岸經濟交流合作的立場和態度是一貫的,也是非常明確的。我們一直在積極協助臺企轉型升級,幫助降低在大陸的經營成本,解決融資難題。另外,也在積極推動臺資企業與大陸企業取得基本同等待遇,為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的發展機遇和成果創造更好的條件和環境。我們相信,兩岸的經濟交流和合作是互利共贏,前景廣闊的,這也是任何力量無法阻擋的。

海峽之聲電臺記者:據我們了解,大陸的醫療隊日前在非洲查德緊急救治了一位突發重症的臺灣女青年,請發言人介紹一下相關情況。

安峰山:據我們了解,今年的8月底,在查德的某家臺資酒店有一名臺灣劉姓女員工突發重症,在當地醫院救治未果的情況下,後來向第12批援乍醫療隊提出求助。醫療隊對她進行了緊急救治,在血液來源不足的情況下,醫療隊隊長主動獻血,使得這位臺胞轉危為安,近日已經回臺修養。兩岸同胞一家親,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臺灣同胞無論在海外的什麼地方,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我們都願意提供協助。

廣東深圳衛視記者:有兩個問題,第一,臺灣的對外交往部門近日透露,今年聯合國大會期間選擇不請“友邦”提案,外界有輿論認為這是避免在中共十九大之前挑釁大陸,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第二,外界對於十九大如何定調兩岸關係特別關注,近日有島內媒體稱兩岸一家親有可能會被寫入相關文件中,請問發言人如何評論?

安峰山:您的第一個問題,聯合國是由主權國家所組成的國際組織,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任何挑戰國際社會所普遍承認的一個中國原則的行徑都是不可能得逞的。您的第二個問題,我們的對臺大政方針是明確、一貫的,我們將繼續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堅決維護兩岸和平發展的共同政治基礎,反對“臺獨”,維護領土和主權完整。同時我們會積極推動兩岸各領域的交流合作,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造福兩岸同胞。

中央電視臺海峽兩岸記者:有輿論認為,近期兩岸交流一些跡象顯示,大陸有關兩岸交流互動的政策有所鬆動,請問是否屬實?

安峰山:您的這種說法是個別媒體的解讀。只有承認“九二共識”,認同兩岸同屬一中,兩岸制度化交往機制才能夠得以延續。在這一原則問題上,我們的立場不會有任何的鬆動。

台灣網記者: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93日至5日在廈門舉行,有評論指出臺灣如果能抓住金磚機遇,改善兩岸關係,臺灣的經濟才能獲得巨大的發展空間,否則前景相當嚴峻。請問發言人對此如何評價?第二個問題,國民黨8·20黨代會黨綱草案出爐,在兩岸政策部分,重申2005年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強調堅決反對“臺獨”的立場,請問發言人對此如何評價?

安峰山:您的第一個問題,95日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已經圓滿閉幕,期間有幾位臺資企業的負責人以福建企業代表的身份應邀參加了工商論壇的活動。我們相信,大陸與金磚國家各項合作的深入開展,會為臺資企業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

安峰山:您的第二個問題,國臺辦發言人在820日已經就此作出回應,我在這裡可以再重復一下。2005年國共兩黨達成了兩岸和平發展的五項共同願景,確立了雙方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並在此基礎上加強兩黨的交流活動,推進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當前兩岸關係形勢複雜嚴峻,我們願與國民黨在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保持溝通,加強對話,共同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

福建海峽導報記者:我們注意到大陸的“新四大發明”近期持續在臺灣島內引發輿論的關注,也包括一些反思,如果不正視大陸的發展,臺灣就無法正確找到自己的未來。對於島內各界的這種呼聲,請問發言人有什麼評論?

安峰山:就像你提到的大陸的“新四大發明”,大陸這些年經過改革開放和一系列的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成就是舉世矚目的,而大陸經濟社會的發展也為兩岸經濟開展交流合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前景,我們當然希望兩岸能夠攜手共同發展,共同進步。

福建海峽衛視記者:在本月8號京臺科技論壇上,經濟學家林毅夫通過每人平均GDP的數據分析表明瞭希望臺灣不要錯過和大陸一起騰飛的機會,不要繼續推行錯誤的“新南向政策”,您對此是否認同?

安峰山:我們多次講過,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兩岸經濟的交流合作是互利雙贏、共蒙其利的好事情。因此,我們願意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和成果,來實現共同發展。而為了政治上的私利來採取違反經濟發展規律的做法,只會給臺灣的經濟和臺商的利益造成損害。

新華社記者:日前有臺灣媒體報道,隨著大陸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未來有可能大陸方面會對在大陸居住的臺灣居民開放政治參與的空間,包括允許臺灣居民參加選舉或者出任公職,想請發言人對此消息予以證實。

安峰山:大陸多年來一直在積極推動兩岸的人員往來和兩岸各領域的交流合作,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增進兩岸同胞的利益福祉。今後我們會繼續一如既往的堅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的發展機遇和成果,出臺各種便利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實習、就業、創業和生活發展的便利化的政策措施,造福臺灣同胞。

人民政協報兩岸經合週刊:近日臺灣駐美代表高碩泰在對美國媒體發表一些言論時把兩岸關係比喻成鄰居的關係,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

安峰山: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關係絕對不是國與國的關係,當然也不是什麼“鄰居”關係。

福建東南衛視記者:近日有臺媒宣稱,美國在臺協會最近在聯繫臺灣有關方面,計劃在2018年開始提供美國軍艦在臺灣外海的補給作業,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價?

安峰山:我們多次表示過,我們堅決反對臺灣和美國進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和軍事聯繫,這個立場是明確的、一貫的。

香港中評社記者:去年5.20以來,解放軍戰機繞臺飛行次數不斷增加,請問發言人是否可以介紹相關情況。

安峰山:我想這個問題我們以前已經回答過了,這屬於計劃內的例行訓練。

安峰山:謝謝大家。我們下次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