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臺辦新聞發佈會輯錄(2017-11-15)

2017-11-15 17:02 來源: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

1115日上午10時,國臺辦在新聞發佈廳舉行例行新聞發佈會。發言人馬曉光就近期兩岸熱點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新華社記者:十九大報告提出,要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我們也看到近期大陸有一些相關的利好舉措出臺,請發言人介紹相關情況。

馬曉光:今年以來,我們陸續出臺一系列便利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的政策措施。比如,發佈20條擴大開放措施,進一步支援臺資企業投資大陸;建立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鼓勵臺資企業向中西部地區拓展,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推動“臺商走電商”,幫助臺資企業拓展內銷市場;為臺灣同胞乘坐民航班機與搭乘高鐵出行提供購票、取票便利;放寬臺胞在大陸事業單位的就業地域;開放在大陸就業的臺灣研究人員申請國家社科基金;擴大取得大陸律師職業資格的臺灣居民執業範圍等。 

馬曉光:近期,有關部門又相繼出臺3項便利臺灣學生來大陸學習和就業的政策措施。一是,自今年101日起,凡參加臺灣地區大學入學考試學科能力測試成績達到均標級以上的臺高中畢業生,均可以直接向大陸200多所高校,這些高校是招收華僑和港澳臺地區學生的高校來申請就讀。有關高校招生資訊,可通過學校招生網站,以及海峽兩岸招生服務中心大陸高校面向港澳臺地區招生資訊網了解。

馬曉光:二是,教育部日前要求各地各高校為臺灣畢業生在大陸就業提供針對性強的就業指導和諮詢;為有就業意願且符合條件的臺灣畢業生發放就業協議書、簽發就業報到證。

馬曉光:三是,財政部、教育部修訂臺灣學生獎學金管理辦法,將臺灣學生獎學金分為本專科、碩士、博士三個類別,在原有一、二、三等獎之上增設特等獎,獎勵金額與國家獎學金相同;各等級獎學金金額和獲獎名額均有較大幅度增加。

馬曉光:下一步,我們將會同有關部門,全面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繼續研究出臺相關政策措施,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增進臺灣同胞福祉。

央視“中國新聞”記者:前段時間十九大的臺籍代表盧麗安還有她的家人,被臺灣方面登出了戶籍,請問發言人對這件事有什麼樣的評論?

馬曉光:盧麗安教授是土生土長的臺灣省籍同胞,她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思考,作出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選擇。她作為黨代表出席十九大,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以臺灣的女兒為榮、以生為中國人為傲,希望臺灣同胞和島內鄉親參與共圓中國夢的偉大事業。她還說,人心的距離以及一些誤會是可以消解的。她的這些看法得到了兩岸同胞的廣泛認同和肯定,臺灣方面無論採取什麼措施,都無損她愛家鄉、愛祖國大陸的情懷。無論她在臺灣是否有戶籍,大陸和臺灣都是她的家。

央視“海峽兩岸”記者:據報道,臺灣有關部門將研究制定所謂的“國際刑事司法互助法”,未來臺灣方面與大陸、港澳之間的刑事司法互助請求將適用其相關規定,對此您有何評論?

馬曉光:我還不了解該法案的具體情況。我想強調的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相關事務的處理必須嚴格遵循這一原則。

福建廈門衛視記者:我們注意到在十九大報告的對臺政策闡述中,並沒有明確的提到“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想請問發言人這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

馬曉光:十九大報告中關於深化、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等政策闡述,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思想。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日前在南京舉行的兩岸企業家峰會期間,舉辦了大陸臺資企業產品展銷會,取得了積極影響和良好成效,請發言人介紹一下相關情況。

馬曉光:今年是兩岸開啟交流30年,為充分展示廣大臺商在大陸投資興業的發展歷程和發展成果,兩岸企業家峰會期間,全國臺企聯在江蘇南京舉辦大陸臺資企業產品展銷會。展銷會由臺資企業產品展銷和大陸臺商臺企30年發展成就展兩部分組成。在38000平方米的展館內,匯集了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近700家優秀臺資企業的精彩展示,產品涵蓋臺商臺企投資大陸的所有行業、領域和類別,參展產品達到數千種,其中包括超過100家重量級臺資企業代表和臺灣青年創新創業企業精心設計而呈現的特裝展區。發展成就展回顧了臺商臺企跨越海峽、搭乘大陸經濟發展快車、不斷發展壯大的歷程,講述了臺商臺企從無到有、從小變大的感人故事,展現了臺商臺企在大陸持續發展、兩岸合作共贏的美好前景。

馬曉光:這場展銷會的舉辦受到兩岸經濟界人士的高度關注,兩岸的媒體,包括在座的媒體朋友們都進行了廣泛的報道,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香港中評社記者:我們注意到,臺灣有一些綠營人士對於大陸提出來的將逐步為臺胞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臺胞福祉這樣的提法存在一些誤解,他們認為這是“統戰”或者是“小恩小惠”,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第二個問題,我們注意到宋楚瑜日前在APEC致辭,他呼籲說“勿讓歷史成為繩子綁住手腳,應該把繩子切斷,伸出雙手來好好合作”,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

馬曉光:第一個問題,我們推進有關舉措,完全是出於“兩岸一家親”的理念,順應臺灣同胞來大陸學習、生活、創業、就業的需求,充分反映他們的呼聲。任何偏見都是站不住腳的,任何誤解和疑慮也是不必要的。

馬曉光:第二個問題,你說的具體情況我不了解,但是大家都看到,從去年臺灣政局發生變化以來,民進黨當局是在用一條繩子捆住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手腳,那就是破壞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即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所以只有砍斷這個繩子,兩岸關係才能峰迴路轉,展現光明前景。

臺灣TVBS記者:剛剛您提到了大陸獎學金,之前有平面媒體講獎學金的首條申請條件就是要承認一個中國,否則校方會取消你的資格,請予證實。第二個問題,特朗普上任以後首次訪華,習主席在會晤時希望美方能夠恪守一個中國原則,防止中美關係受到干擾,請問是這樣嗎?

馬曉光:關於第一個問題,我想大家都知道,獎學金一定是給予那些德才兼備、品學兼優的學生。關於第二個問題,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也是發展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更是臺海和平穩定的基石。美方恪守一個中國原則,符合中美雙方的共同利益。

福建海峽導報記者:十九大結束後,以在北京大學讀博士的王裕慶為代表的臺灣青年近期陸續表態想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什麼樣的看法?

馬曉光:關於這個問題,請向有關主管部門了解。

福建東南衛視記者:日前TPPCPTPP重起爐灶後,在越南參加亞太經合組織會議的臺經濟部門負責人表示,待CPTPP生效,臺灣會爭取第二撥加入,對此您有何看法?

馬曉光:我們的一貫立場是明確的,也是清楚的。我們堅決反對我們的建交國與臺灣簽署任何含有主權意涵和官方性質的協議。

臺灣中天電視臺記者:現在在德國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臺灣相關的部門代表不得其門而入,外傳是有遭受到大陸方面的一些壓力,對此發言人有何回應?

馬曉光:關於臺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的問題,我們的立場是明確的、一貫的,必須按照一個中國的原則,通過兩岸協商來處理。現實的情況是,由於臺灣方面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的聯繫溝通機制停擺,使得相關問題無法處理。這是問題的癥結所在,臺灣方面不應該倒打一耙,應該認真反省。

臺灣東森電視臺記者:有臺灣的學生在大陸申請加入共產黨,想請教這些臺灣學生是不是必須要放棄臺灣戶籍才能加入?陸委會、海基會說,這些臺灣學生如果加入的話要罰錢,不知道發言人有什麼看法?

馬曉光:關於你提到的臺籍學生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事情,還是請你向有關部門了解。以我個人的觀察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全體中華兒女的偉大夢想,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迎來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開闢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一些在大陸生活工作學習的臺灣同胞親身感受到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增進了對中國共產黨的欽佩和認同。我想這也是很自然的事。至於說臺灣當局的一些做法,我認為他們應該放棄敵對的思維,從善如流,尊重臺灣民眾的選擇。

臺灣中國時報記者:有報道說,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APEC會議上建議宋楚瑜轉告蔡英文,舉行“習蔡會”來解決兩岸問題。目前大家都知道看起來不太可能,請問發言人,這還需要兩岸來創造哪些條件,讓“習蔡會”變得有可能?

馬曉光:首先,兩岸關係問題是兩岸中國人之間的事情,應該由兩岸中國人在共同的基礎上坐下來,通過平等協商來予以解決。第二,誠如你說的,臺灣方面如果真有打破兩岸政治僵局、發展兩岸關係的誠意,就應該拿出實際行動,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台灣網記者: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不顧島內各界的強烈反對,加快在教育領域的“去中國化”動作,日前把文言文的經典著作《臺灣通史序》從推薦選文刪掉,引發新一輪爭議,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價?第二個問題,臺當局相關部門雖然表示歡迎陸客來臺灣觀光,但是島內的旅遊業者質疑當局是說一套做一套,對陸客申請個人遊入臺證所需要提供的數據越來越嚴苛,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價?

馬曉光:首先,正如你在提問中所評論的,這些“去中國化”的動作實際上引發了臺灣島內社會矛盾和廣泛的爭議,是不得人心的。中華文化是我們兩岸民眾共同的寶貴財富,不可思議的是,有一些人卻拿著家中的寶貝往外扔,最終傷害的是臺灣同胞的福祉和臺灣社會未來發展的基礎。

馬曉光:第二個問題,關於大陸居民赴臺旅遊的問題,確實,近來我們也收到一些赴臺遊客的反映,感覺到他們申辦入臺手續環節更多了,要求的手續更繁瑣了。我認為,臺灣當局既然口頭上多次表達歡迎陸客赴臺,就應該簡化相關手續,為他們提供便利。

福建海峽衛視記者:蔡英文日前有意“過境”了美國的夏威夷和關島,請問您對此有何評論?

馬曉光:關於這個問題,我們的立場是一貫的,也是明確的。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我們的建交國都應該以一個中國原則來妥善處理臺灣問題。任何企圖在國際上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行為都不會得逞。

人民政協報兩岸經合週刊記者:蔡英文日前投書馬來西亞媒體,隔空向大陸喊話,讓大陸發揮智慧與臺灣對話,並且再次強調臺當局去年上臺以來一直對大陸釋放善意,想請問發言人對她的這些言論有什麼評價?

馬曉光:與其隔空喊話,不如直接對話。兩岸對話的鑰匙和密語在哪,臺灣當局心知肚明,一切的善意和誠意都應該拿到“九二共識”這個試金石上來檢驗。

環球網記者:有報道稱,一名臺灣居民近日經吉林琿春口岸前往俄羅斯海參崴旅遊,因持大陸臨時護照出境,返臺後被臺當局登出臺灣戶籍,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

馬曉光:據了解,為參加中俄邊境團隊旅遊的臺灣居民簽發一次旅遊有效的護照,是為臺灣居民在大陸參加邊境旅遊提供的一項便利措施。申請辦理不以其在大陸設立戶籍為前提條件。近年來已經有數千名臺胞辦理這種證件。

新華社記者:今年是兩岸開啟交流30週年,我們看到近期兩岸各地都在舉辦相關的紀念活動,在臺北有,廈門也有,想請問發言人,您是如何評價兩岸這30年來走過的這樣一段不平凡的歷程?對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有什麼樣的啟示意義?。

馬曉光:關於兩岸開啟交流30週年這段不平凡歷程,如果說有什麼啟示的話,我想,至少有四點啟示:

馬曉光:第一,從歷史發展進程上大家可以看到,大陸方面始終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推動者,在30年曆程中都是我們主動出臺政策、出臺措施來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當年,能夠開啟交流,也是受我們新時期和平統一政策的感召,兩岸民眾才得以打開封閉了38年之久的大門。

馬曉光:第二,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兩岸關係才能順利發展,反之,兩岸關係就遭受曲折,經受波瀾。

馬曉光:第三,“臺獨”勢力始終是站在兩岸關係發展的對立面,他們無所不用其極地干擾阻撓和反對兩岸關係的發展和兩岸民眾的交流,所以說要維護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就要共同反對“臺獨”。

馬曉光:第四,再次印證了“兩岸一家親”,兩岸同胞是骨肉兄弟,我們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所以兩岸民眾要交流、要合作,這是歷史潮流,無論兩岸關係怎樣風雲變幻,都是阻擋不了的,而且還會繼續以沛然莫之能禦的態勢發展下去。

深圳衛視記者: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蔡英文在去年“5.20”講話中也有過類似的提法,因此島內一些輿論認為這有可能成為兩岸共識的新起點,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第二個問題,臺灣前外事部門負責人稱蔡英文當局應該在“兩岸一家親”的基礎之上和大陸進行政治談判,並稱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就是搞“獨立”最好的例子,成功的可能性基本是零,請問發言人有何評論?

馬曉光:第一個問題,我們講的是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臺灣當局領導人講的是他們認識到“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兩字之差是有很大區別的。這裡面她應該說清楚,“九二會談”大家達成了什麼樣的共識,這個共識的核心意涵是什麼,所以說在這個問題上,她還應該繼續完成答卷,也就是說要明確表明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

馬曉光:第二個問題,我們對個人言論一般不予評論。但是大家也認識到,隨著大陸持續的繁榮進步,隨著我們對臺政策善意的不斷釋放和表達,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包括一些臺灣有識之士,他們深刻體認到“兩岸一家親”的理念,願意參與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中來,我覺得這是好事。至於說雙方恢復協商對話,當然基礎仍然是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

馬曉光:加泰羅尼亞公投失敗這件事情充分說明,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不論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都是至高無上的國家利益,所以搞“臺獨”是註定要失敗的。

臺灣“中央社”記者:請問發言人是否掌握李明哲案什麼時候可能會宣判?

馬曉光:據我了解,李明哲案將在法定期限內公開宣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