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如何理解“不以政治分歧去影晌、幹擾兩岸經濟臺作”?

2003-01-01 11:11 來源:國務院臺辦

  江澤民同志在八項主張中強調要大力發展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提出"不以政治分去影響、幹擾兩岸經濟合作"。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兩岸之間存在著政治分歧。但是。發展兩岸經濟合作,對兩岸同胞有利,對促進兩岸關係有利,所以我們不以政治分歧影響、幹擾兩岸經濟合作。這體現了中國共產黨致力發展兩岸經濟關係的一貫立場,反映了兩岸同胞的共同願望和切身利益,受到了兩岸經濟界及海內外同胞的支持和歡迎,是對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極具指導意義的正確方針。

  長期以來,臺灣當局出于阻撓祖國和平統一的需要,百般限制兩岸經濟關係發展。他們採取的手法,就是以政治分歧阻撓兩岸經濟合作。例如,他們誣稱兩岸直接通航會危及臺灣安全,即以維護所謂"安全"為借口,就是不開放兩岸直航;他們以要求"對等"、"尊嚴"為名,就是不願舉行兩岸"三通"談判;祖國大陸提出可以由民間組織協商"三通"問題,他們還是不同意。他們以所謂臺灣投資大陸將造成臺灣經濟"空洞化"、"邊緣化"為由,一再設置種種限制臺商投資大陸的障礙。臺灣當局這種以政治分歧幹擾兩岸經濟發展的做法,違反了經濟自身發展的規律,既阻礙兩岸經濟關係的發展,無疑也對臺灣經濟發展不利,最終損害了臺灣同胞的切身利益。由于臺灣當局的阻撓,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造成兩岸經濟呈現"單向"(即只有臺商到大陸投資,沒有大陸企業到島內投資)、"間接"(即臺商多是將資金由第三地轉投到祖國大陸,兩岸貿易須經香港、澳門或其他地方中轉)、"不平衡"(即兩岸貿易中臺灣獲得巨大順差)。在兩岸經濟合作、盡早直接"三通"已成大勢所趨,兩岸雙方參加世界貿易組織,廣大工商界人士反對"戒急用忍"政策,迫切要求盡快實現兩岸直接"三通"的壓力下,臺灣當局被迫將"戒急用忍"政策改變為"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增加了一些大陸產品輸臺的項目,允許臺商直接投資大陸;同時,對兩岸經貿合作設置多種限制,拒不開放兩岸直接通航,仍不同意兩岸民間組織協商"三通"問題,要確保所謂臺灣"不被邊緣化"、"不被矮化"、"不被地方化",重提"南向政策"以減緩臺灣對大陸投資的步伐,等等。從本質上看,臺灣當局仍在以兩岸政治分歧阻撓限制兩岸經貿關係發展。

  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既是靠兩岸同胞的努力推動的,也是由市場規律決定的。臺灣以政治分歧為借口來限制商岸經濟合作,完全是徒勞的。兩岸同胞應該發揮各自的優勢,進一步發展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以促進兩岸經濟的共同繁榮造福整個中華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