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銘就“深化兩岸科技產業合作”提出三點建議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德銘在參加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開幕論壇時作主旨演講
5月8日上午,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德銘在參加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開幕論壇作主旨演講時,就“深化兩岸科技產業合作,共同提升競爭力”提出了三點建議。
陳德銘說,上月底,我很榮幸地被推選為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今天出席論壇的,有不少臺灣在大陸的高科技企業。這些年來,我經常和臺灣企業打交道,一直十分敬佩臺灣企業的創新精神,覺得有許多值得大陸企業學習借鑒的地方。昨天我在和臺灣貿促機構董事長王志剛的會談中還得知,按美國專利商標局統計,2012年臺灣在美申請專利核準數達到每百萬人499件,自2010年起一直名列各國各地區在美申請數第一名。大陸的創新能力和出口總量雖然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不無遺憾的是,在全球前50前100的出口優秀品牌中都是零記錄,臺灣過去榜上有名的HTC近期出列後也成了零得分。”
陳德銘認為,兩岸科技與高技術產業合作是兩岸經濟合作的重要領域。早在1993年舉行的汪辜會談中,海協會與海基會就達成了‘加強兩岸科技交流’的重要共識。經過多年努力,兩岸科技交流與合作領域日趨廣泛,交流形式更趨多樣,合作渠道不斷拓寬,合作規模逐步擴大,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臺灣的‘中華經濟研究院’、‘工業技術研究院’、‘中國生產力中心’等科研機構和大陸均有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一批高科技臺資企業落戶大陸,瀋陽、南京等地還建立了專門的‘海峽兩岸科技產業園’”。
陳德銘指出,兩岸的科技產業合作仍有很大空間,尚未適應兩岸經濟結構調整和業界產品升級的迫切需要。臺灣當年的代工模式和大陸的加工貿易都對兩岸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時至危機五年後的今天,兩岸共同面臨著諸多新的挑戰。全球創新競爭激烈,產業升級和轉移加快,特別是西方主要經濟大國正在實施的新能源開發和產業回歸等政策都需要我們直面對待,做出相應調整。我們要把大陸優勢和臺灣優勢結合起來,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共同創造中華民族的優秀品牌,為世界經濟繁榮做出更大貢獻。在此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儘快簽署兩岸科技交流合作協議。近年來,兩岸科技界和產業界舉辦了各種科技交流活動,提出了深化兩岸科技合作的一系列建議。如設立兩岸科技交流與合作專項基金;推動兩岸在科技資訊和科技資源方面實現共用;開展科技智慧財產權領域合作;鼓勵在地震、氣象、環保、新能源、生物資源、農業等領域的科技合作;推動兩岸高新技術園區合作;鼓勵兩岸在產業技術領域加強聯合研發;加強兩岸技術服務機構交流等。兩岸有關方面可以積極考慮將上述意見和建議納入兩會協商議題,簽署協議性文件,為兩岸更加廣泛深入地開展科技合作搭建機制化平臺,提供制度化保障。
二是進一步加強兩岸高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合作。ECFA簽署生效後,海協會與海基會發表了《關於加強兩岸產業合作的共同意見》,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及其產業合作工作小組積極推動兩岸產業合作,選定以LED照明、無線城市、冷鏈物流、TFT—LCD和電動汽車作為先期合作項目。發展高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是兩岸經濟發展規劃的重中之重,雙方應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加強高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領域的合作,促進兩岸產業轉型升級,共同培育兩岸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新優勢和競爭力。
三是強化兩岸中小企業的創新合作。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是現代市場經濟運作中最具活力的主體。長期以來,臺灣中小企業在科技與服務創新方面一直具有獨特的優勢,機制靈活,富有創意,每每能夠闖出一番天地。但近年來,也面臨著轉型升級和開拓新市場的壓力。當前,大陸正在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十分看重科技創新、品牌創新、產業組織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我們願意發揮市場、人才、資金等方面的優勢,培育兩岸中小企業創新合作的平臺,支援共同研究新技術,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近期,兩岸有望簽署服務貿易協議,這將為兩岸中小企業研發合作開闢更廣闊的空間。海協會願抓住機遇,協助有關方面大力推動兩岸中小企業的創新合作。”(上海臺辦供稿)
海協會會長陳德銘接受媒體記者採訪
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開幕論壇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