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銘:兩岸應共同打造中華品牌

2013-06-09 17:02 來源:台灣網

陳德銘會長在2013中國開放論壇上演講。(圖片來源:海協會)

  台灣網6月9日寧波消息 6月8日,海協會會長陳德銘應邀在2013中國開放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他表示,兩岸應共同打造中華品牌,在國際競爭中爭取更有利位置。

  陳德銘說,大陸的進一步開放與臺灣未來的發展密切相關。過去三十多年,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成為臺資企業的投資樂土和巨大市場,雙方均受益頗多。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區域經濟合作方興未艾,國際競爭空前激烈的情況下,兩岸應不斷擴大相互開放,推動產業協作,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打造中華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更有利的位置。

  2013中國開放論壇是由浙江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每年在寧波舉辦。

  以下為演講全文摘要:

在寧波2013中國開放論壇上的演講
陳德銘
2013年6月8日

  女士們,先生們,各位朋友:

  大家早上好,非常高興來寧波出席本次開放論壇。論壇以“世界經濟新變化和中國改革開放再深化”為主題,很有現實意義。當前,中國正處於發展長週期的關鍵階段,在我們面前,既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光明前景,也有長期積累下來的各種矛盾和困難,只有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開放,才能實現我們的目標。

  今天,我想主要講三方面的內容。

  一、世界經濟將在曲折中艱難復蘇,經濟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

  金融風險引發的經濟危機自2008年爆發以來,已整整五年,其影響至今余波未平,世界經濟仍然存在諸多風險和變數,復蘇進程一波三折。主要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缺乏內在動力,不少國家把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作為刺激經濟增長的主要政策工具。美國、日本等推出了無限期、不限量的量化寬鬆計劃,這種方式短期內刺激市場的作用有限,但釋放的大量流動性會不斷累積通貨膨脹的風險,並可能引發各國紛紛仿傚的“貨幣戰”,進而對全球經濟造成更大衝擊。一些國家迫於形勢,不得不加大財政緊縮的力度,也抑制了消費和投資需求的增長。而新興技術因為成本和需求的制約,短時間內還難以形成帶動經濟整體增長的主導產業。在刺激政策餘地有限、副作用明顯,新產業發育尚需時日的情況下,世界經濟重新步入增長軌道還需一段較長的調整期。

  儘管世界經濟處於艱難復蘇中,但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趨勢不會改變。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繫和相互依賴程度會進一步上升,彼此之間的博弈和競爭也會更加激烈。

  第一,經濟全球化將在曲折中不斷深化。經濟全球化的概念是上世紀80年代提出的,但這一進程貫穿了地理大發現以來的人類近現代史。科技進步使交通、通訊不斷發展,人員、物資、資訊的遠距離輸送日益便捷,“天涯若比鄰”成為現實。資本主義興起以來,其追逐利潤的本性也驅使它竭力開拓全球的市場與資源,全球市場已經形成並在不斷擴展之中。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以來,在投資貿易自由化、新技術革命、跨國公司等力量的共同推動下,經濟全球化加快發展。1990-2011年的20多年中,世界貨物和服務貿易總額從4.2萬億美元增加到22.4萬億美元,年均增長8.3%,全球的外貿依存度從19.1%上升到32.1%,國際投資流量從不到2000億美元增加到近1.6萬億美元,年均增長10.4%。覆蓋全球的價值鏈已基本形成,不同國別處於價值鏈的各異環節,緊密銜接,出現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交融格局。金融危機沒有改變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趨勢。即使在危機之中,全球貨物貿易額也很快實現反彈,2012年全球貨物貿易額已比2008年增長12%。在危機之中,各國加強了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經濟聯繫與依賴程度不是削弱,而是加強了。時至今日,沒有哪個國家背離全球化發展的趨勢,關起門來搞建設而獲得成功。

  第二,圍繞國際市場與資本的爭奪更加激烈。金融危機後,世界各國更加重視搶佔國際市場和爭奪國際資本。發達國家反思危機前經濟過度服務化、虛擬化的傾向,紛紛制定了“再工業化”等戰略。奧巴馬政府提出了“選擇美國”計劃,力爭在五年內吸引1.5萬億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資;大力實施出口倍增計劃,2012年出口比2009年增長40%,3年出口年均增長11.9%;頁巖氣革命和能源獨立戰略,很可能令美國重新贏得能源供給與成本優勢,大大提升其競爭力。歷史經驗表明,每一次成功走出世界性經濟危機,必然伴隨著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的產業突破,需要重大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引領。目前全球在資訊、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學等領域已積累了一定的技術儲備,可能引發第三次工業革命的3D列印機正在日益推廣,具有自行生成功能的4D列印概念也浮出水面,人們正在開發10奈米級的整合電路,並研究新一代的整合電路技術。儘管這些技術的產業化、商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各國都在加大投入,以贏得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先機,美國、歐盟、日本、俄羅斯、巴西等許多經濟體均推出強化自身競爭力的發展戰略。誰不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緊跟科學技術發展的潮流,誰必將喪失未來的發展機遇。

  第三,各國爭搶區域經濟一體化佈局的先機。金融危機加劇了世貿組織成員的利益分化,使多哈談判深陷僵局。目前各方正努力爭取在今年第九次貿易部長會議前達成早期收穫,以挽救這輪耗時十餘年的談判。在多邊貿易談判受阻的背景下,區域一體化成為全球化發展的現實路徑選擇,許多國家將重點轉向區域次區域合作,加快推進自由貿易區建設。目前向世貿組織登記備案並生效的區域貿易安排有246個,其中近10年來生效的佔到近60%。美國在建成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的基礎上,一邊大力推動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談判(TPP),一邊與歐盟啟動跨大西洋的美歐自貿區談判(TTIP)。無論是TPP還是TTIP,經濟體量都很龐大,且設定了很高的自由化標準,對未來國際經貿格局和規則將有重要的影響。此外,歐盟加快經濟貨幣聯盟建設,俄羅斯加緊打造歐亞經濟聯盟,東盟主導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談判,非盟在南部非洲共同體、東非共同體、東南非共同體啟動了三方自貿區談判後倡議建立覆蓋全非洲的自貿區,近兩年成立的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太平洋聯盟等在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方面也十分活躍。區域次區域合作的興起已成為大勢所趨,它有利於深化成員國間的經貿合作,但也會給區外經濟體造成貿易投資擠出效應,誰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落伍,誰就可能被邊緣化。

  第四,圍繞全球經濟治理主導權的博弈更趨複雜。新興經濟體在經濟全球化中群體崛起,國際金融危機加速了這一進程。2007-2011年,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佔世界經濟的份額由28.4%提高到36.4%,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46.4%提高到55.6%。面對“南升北降”的形勢,發達國家希望繼續把持國際規則和標準的主導權,新興大國和發展中國家想方設法提升話語權,彼此之間展開激烈博弈。近期,發達國家加大力度,推動制定新的國際貿易投資規則,提出了競爭中立、勞工權益、國有企業、環境保護等一系列所謂的21世紀議題。規則之爭將成為今後全球經濟治理博弈的重點。我們既要看到規則之爭的背後有發達國家希望藉此約束限制新興國家的意圖,也要認識到規則的重構蘊含著完善全球經濟治理結構、進一步推進投資貿易自由化的可能和機遇。

  在分析世界經濟形勢走向時,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變數,就是中國經濟實力的進一步增強。美國情報委員會前不久曾發佈預測,認為中國經濟總量可能在2030年前後超過美國。不管其預測是否準確,至少反映了西方社會的一種心態。中國經濟的崛起改變了世界經濟的舊平衡,世界希望中國承擔更大的責任,做出更多的貢獻,世貿組織總幹事拉米形象地稱中國不能做“躲在螞蟻背後的大象”,要“儘快走到世界舞臺的中心”。中國也希望世界能夠以更加開放和公正的態度對待中國的發展。我們相信,中國經濟的崛起必然會帶給世界經濟一個更高水準的新平衡,而未來數年,正是形成和鞏固這種新平衡的關鍵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