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加速新作物培育抵禦氣候變化對產糧影響

2016年06月23日 10:01 來源:新華社 字號:       轉發 打印

  原標題:研究建議加速新作物培育抵禦氣候變化對產糧影響

  新華社倫敦6月21日電(記者張家偉)一個國際團隊在最新一期英國《自然·氣候變化》上報告說,現有糧食作物產出受氣候變化影響在未來10年可能會下降,各國有必要加速培育能更好適應新氣候條件的糧食作物品種並盡快開展種植,以確保糧食供應穩定。

  研究人員主要對非洲種植的玉米在氣候變化影響下的生長狀況進行了分析。報告作者之一、英國利茲大學教授安迪·查利諾說,在非洲,氣候變化不但引起溫度上升,幹旱和熱浪等現象也更頻繁,這些因素都會影響當地玉米的產量。

  查利諾解釋說,他們研究了升溫效應對玉米生長周期(即從播種到收成的間隔時間)的影響,結果發現溫度越高,這一周期就越短;當生長周期縮短,玉米在這一過程中積累的生物質及最終產量就會減少。所謂生物質指的是農業生產過程中除糧食、果實以外的秸稈等木質纖維素。

  研究預測,最早在2018年,非洲一些地區的玉米生長周期就會明顯縮短,到2031年非洲大部分的玉米種植區都會出現這種現象。除非當地能夠大力結合在政策、市場和科研方面的力量在10年內培育出新作物品種,否則玉米產量會受到較大影響。

  研究人員表示,氣候變化影響玉米產量的機制同樣適用于其他熱帶地區的作物。現有數據顯示,不管在哪個地方,培育並讓當地農民開始種植一個新作物品種通常需要10年到30年的時間。

  研究人員建議說,各國有必要通過多種方式來加速新作物培育和推廣,其中包括改進生化篩選技術;優化新作物培育試驗和市場準入管理機制;利用氣候模型更精確預測未來溫度變化,然後在加溫至相應溫度的溫室中培育可適應未來溫度水平的新作物品種。

  查利諾說,在溫室中培育新作物的做法要面對的一大挑戰是如何獲取未來的碳排放數據,並基于這些數據來確保氣候模型能精確計算出未來溫度變化結果。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