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鳳慶縣城驅車出發,經過一個多小時車程,就到了三岔河鎮秀衣莊村。地處三岔河鎮西部的秀衣莊村,雅朗河從山腳下緩緩流過,18平方公里的熱土分布在1450米至2100米海拔之間,大多數群眾居住在海拔1650米的山坡半山坡。全村有11個村民小組6個自然村,有農戶418戶178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13戶434人。
由于該村山高坡陡,土壤貧瘠,村民們的科技意識不強,綜合致富能力弱,群眾一直過著種糧為吃飯、養豬為過年的生活。隨著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大部分群眾在自家土地上種植了以茶葉核桃為主的綠色經濟作物,但因為核桃生長周期長,目前靠核桃收入致富的群眾還不多。
“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自從縣農業局挂鉤幫扶以來,為使貧困群眾早日住上新房子、過上好日子、扔掉窮帽子,縣農業局抽調了精兵強將進駐秀衣莊與村“兩委”一同開展幫扶工作。通過多次調研,全面分析貧困原因,制定了“以黨建領村、基礎強村、產業富村、科技興村、文明引村”的總體規劃和“以打造蠶桑專業村為重點,壯大茶葉、泡核桃、畜牧業三大傳統優勢產業,小區域特色經濟為補充”的產業發展思路,構建了高海拔地帶發展野生石斛、南藥雞血藤、紅茶油茶種植,中海拔地帶實施茶葉核桃提質增效、種桑養蠶、特色農業發展、林下產業開發,低海拔地帶發展澳洲堅果、水果種植為主的經濟帶。
“縣農業局駐村工作隊駐村以來,以村為家,吃苦耐勞,精準施策。分片包幹抓扶貧,科技服務扶真貧。分別在畜牧業、蠶桑產業等種養業發展上給予技術和資金扶持,切實調動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致富的積極性,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和好評。”村黨總支書記段映文說。
“找出致貧根源,制定一戶一策一方案一臺賬,因戶施策,一戶一技,落實幫扶措施,明確貧困戶發展目標、脫貧時間表及責任人,實行‘發展目標上圖、工作措施上圖、作戰組織體係上圖、時間流程上圖’,做到挂圖作戰倒計時,任務倒逼回頭看。”縣農業局副局長、挂鉤幫扶工作隊隊長葉佔國指著作戰圖說。縣農業局採取“扶智、扶技、扶業、扶貧”等措施,根據產業發展現狀,做到1個產業配套1名技術員,構建了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發展格局,全力推進精準扶貧各項任務。
“為拓寬貧困群眾視野,消除思想貧困障礙,組織秀衣莊村272名貧困群眾到小灣鎮春光、錦秀、桂花等村學習種桑養蠶技術、參觀新農村建設,通過實地學習取經,堅定了貧困群眾幹產業、建新房、脫貧困的信心和決心。”縣農業局農廣校常務副校長楊大慶說,“將課堂搬進田間地頭,從地塊的處理、品種選擇、配方施肥、田間管理等重要環節來實地示范操作培訓,使貧困群眾掌握了油菜免耕栽培技術,免費投入油菜種子200公斤,種植面積400畝。2015年,結合秋冬季桑園管理,無償提供化肥4.5噸、玉米種子110袋,實施桑園秋玉米套種技術推廣,使貧困群眾在增加玉米、蕎麥等作物收入的同時,加強了桑園管理。”
走進大箐小組楊維映家,楊維映正忙著管理小蠶。“我家在蠶桑產業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養殖經驗。為了增加收入,我也經常到外面打工,自從村里實施脫貧攻堅工作、加大蠶桑產業發展力度以來,我就回家種桑養蠶,帶動更多貧困群眾增加收入。”楊維映說,“我家于2011年投資20多萬元建蓋了300多平方米的綜合用房,隨著蠶桑產業的發展壯大,小蠶共育空間狹窄,今年又投資10多萬元,建蓋一幢170多平方米的新房,主要用于蠶桑產業的發展,房屋建設已進入掃尾階段,預計夏蠶養殖可投入使用。”
“種桑養蠶短平快,群眾致富有盼頭。”蠶桑技術員張永明說,“為使貧困戶種植蠶桑不低于兩畝,連片規劃種植(桑園)500畝,提供桑苗70萬株,新建小蠶共育房21間830平方米,配套微耕機22臺套,為產業發展增添了動力。”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