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這次提出深化農墾改革專項試點的背景是什麼?
楊紹品:從農墾改革的歷史進程來看,改革開放以來農墾的一係列重大改革,大都是在一個或幾個墾區率先探索、取得經驗、總結完善,再推廣復制到全國各墾區。從農墾改革的現實需求來看,也需要發揮試點對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帶動作用。應該說,改革試點既是農墾改革的優良傳統,也是新時期改革的科學方法,一定要堅持好、運用好。
農墾具有國有經濟和農業農村經濟的雙重屬性,是一項復雜的係統性工程。各墾區的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管理體制、發展水平也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性。這20項試點任務,涉及多部門、多領域,更是涉及深層次體制和利益調整,難度係數確實較高。這也決定了農墾改革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也不可能強求“一方治百病”。為此,要充分尊重墾區基層幹部職工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
記者:農墾在農場企業化、墾區集團化、股權多元化改革發展中,要堅持哪些原則?
楊紹品:農墾的改革是有底線的,要守住“三條底線”:一是要始終堅持國有屬性,完善國有農業經濟的實現形式,決不能把國有經濟改沒了;二是要始終堅持以農為本,建設現代農業的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決不能把農業改弱了;三是要始終堅持發揮農墾的規模優勢,走規模化發展道路,決不能把經營規模改小了。在改革的原則和底線面前,每個墾區都沒有特殊性,千萬不能“一人一個鼓,各敲各的譜;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
記者:目前農墾改革工作中還存在哪些問題?
楊紹品:從工作推進情況看,一是認識上仍存在偏差。部分省份認為本地農墾規模較小、在本省農業農村經濟中佔比不大,農墾改革是大型墾區和農墾管理部門的事情,因此重視不夠、力度不大;在墾區內部,部分墾區對于政企、社企關係等改革關鍵問題的看法也比較簡單、片面,比如對改革中理順政企社企關係簡單地理解為“去行政化”。
二是行動上有畏難情緒。有的省份把困難看得過多、過重,不願意觸及深層次矛盾和歷史遺留問題。
三是改革措施和節奏把握不準。有的省份對省情、墾情研究不夠透徹,在改革設計和操作上存在超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條件、脫離墾區實際、急于求成的傾向。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