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從“四大家魚”到特色養殖

2016年07月18日 13:28 來源:重慶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太安魚、北渡魚、水煮魚……在重慶人的餐桌上,魚始終是不可或缺的一道主菜。以往,重慶人餐桌上的魚大部分來自湖南、湖北等地。但隨著近年來重慶市現代漁業的快速發展,這一現象正悄然發生改變。以魚為紐帶的休閒漁業發展也漸成“氣候”,成為重慶現代漁業發展的一個顯著標志。

  連日來,記者前往渝中、江北、九龍坡等地市場調查時發現,除冬季外,重慶地產大宗淡水魚已佔據主流地位,地產魚品種也由傳統的青魚、草魚、鰱魚、鱈魚等“四大家魚”,擴展到了大鯢、胭脂魚、鱖魚、泥鰍等10多個品種。

  漁業特色養殖“百花齊放”

  “目前,重慶市漁業特色養殖已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市水產站研究員李虹說,全市現規模化養殖的特色水產品種,包括甲魚、大鯢、三文魚、泥鰍、南美白對蝦、白烏魚、中華鱘等,其附加值普遍為“四大家魚”的3倍以上。

  白烏魚是一種高附加值的魚類,每畝產值可達20多萬元。2007年,潼南一家企業開始養殖白烏魚,但當時由于缺少白烏魚苗,養殖規模一直難以擴大。到2013年,潼南區水產中心在崇龕鎮建起了120畝的白烏魚繁殖基地,可年產白烏魚魚苗200多萬尾,使潼南區白烏魚養殖規模迅速擴大,如今,潼南白烏魚養殖面積已接近2000畝。

  “這就是掌握育苗核心繁育技術的優勢所在。”李虹說,漁業特色養殖的一個核心就是魚苗的繁育,如果重慶能夠掌握相關技術,就能在本地快速孵化出一條漁業特色養殖產業鏈條。

  近年來,重慶市非常重視漁業特色養殖良種場的建設,投入數千萬元,建設了重慶市水產引育種中心,以及12個市級水產原良種場、15個三峽庫區原良種場,為重慶市漁業發展提供了苗種保障。

  在這些良種場的支撐下,重慶市漁業特色養殖迅速發展。以潼南的鱖魚良種場為例:以往,西南地區的鱖魚養殖,都需要到廣東沿海購進魚苗,不僅成本高,而且運輸不便,該良種場建成後,每年可產鱖魚苗500—600萬尾,不僅滿足了重慶市數千畝鱖魚的養殖所需,還輻射了西南地區的鱖魚養殖戶。

  目前,全市漁業特色養殖面積已達到15萬畝,產值逾30億元,佔全市漁業總產值的31%,成為重慶市現代漁業發展的一支“生力軍”。

  地產魚產量5年翻一番

  “相比其他地方產出的魚,重慶地產魚更加注重生態和產品質量安全。”市農委漁業處處長任軍介紹,過去,外地魚大量涌入重慶市,其最大的優勢就是養殖規模大、成本低。近年來,重慶市著力在生態和安全上做文章,每年投入上億元資金支持漁業發展,並鼓勵各地加大生態魚的養殖力度。

  “‘三峽牌’生態魚就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任軍說,2010年,重慶市開始建設“水域牧場”,在水庫、庫灣等水域,採用不投餌、不施肥、不用藥的“放牧式”全生態方式進行漁業養殖。由于其產出的商品魚均獲得了有機或綠色食品認證,雖然市場價格比普通鰱魚高出5倍左右,但仍然供不應求。截至目前,全市“水域牧場”面積達15萬畝,年產鰱鱈生態魚600噸,產值達到2000萬元以上。

  為了降本增效和提高魚的品質,重慶市大力推廣“魚菜共生”、池塘噸魚萬元集成養殖技術推廣應用等技術,使“魚菜共生”技術推廣面積達到7.1萬畝。近日,記者在潼南區水產養殖示范場看到,這里集中連片的10多個魚池,不僅水質好,而且先進技術也在這里獲得大力推廣,從“魚菜共生”發展到“魚稻輪作”,成為國家農業部和財政部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示范基地”之一。

  與此同時,社會資本對重慶市漁業發展持續高投入,僅2011年至2014年,用于漁業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的社會資本累計達到24.6億多元,是財政投入的3.6倍,促進了重慶市大宗淡水養殖的快速發展。

  2015年,全市淡水養殖面積145萬畝,水產總產量48.1萬噸,比2010年的26.9萬噸增長114.7%,淡水產品自給率達到96%,比2010年提高51個百分點,全市有鰱鱈魚、甲魚等12個品種通過有機食品認證,11個品種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證,211個品種通過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水產品基本滿足重慶市民的消費需求。

  休閒漁業年產值超15億元

  隨著城郊休閒觀光農業的快速發展,垂釣成為不少市民最喜愛的休閒娛樂方式之一,為重慶市休閒漁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目前,全市已建起13家全國休閒漁業示范基地。”李虹說,在重慶市建起的休閒漁業示范基地中,單純的賣魚已經不再是產生效益的重點,更多地成為了一種產業發展的載體,其盈利點轉向依靠垂釣,以及附加的餐飲業等。

  九龍坡區的“毛毛蟲生態農場”就是重慶市的全國休閒漁業示范基地之一。在其200多畝的農場范圍內,漁場面積僅20余畝。然而,以魚為紐帶,垂釣、特色魚餐飲與採摘,使其成為了一個綜合性的漁業示范基地,魚的價值被最大化,其產生的效益,是純粹養魚的5至6倍。

  這並非個例,來自九龍坡區農委的統計顯示,在該區1.5萬畝的養魚水域面積中,休閒漁業的面積僅2800畝,但其產值卻高達2000多萬元,佔全區漁業總產值的40%。

  “今後,休閒漁業將是重慶市現代漁業發展的一個重點。”任軍說,近年來,全市發展休閒漁業基地1.15萬個,僅2014年,休閒漁業就吸引消費者327萬余人次,經營收入超過15億元,佔重慶市漁業產值的14.86%。

  “十三五”期間,重慶市將按照跳出漁業發展漁業的開放理念,在都市功能拓展區和其它區縣城郊大力發展休閒漁業,將漁業產業的傳統生產功能定位進行拓展,打造觀賞休閒漁業園區和觀賞魚租擺產業,促進傳統漁業向觀光、休閒、旅遊、養心、餐飲、漁文化傳承等方向發展,最大限度地提高漁業的綜合產能。力爭到2020年,全市打造休閒漁業示范基地15個以上。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