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天津市寧河區將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送到田間地頭助農增收

2016年07月22日 16:11 來源:天津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玉米精密播種高產栽培技術、水稻基質育秧技術、農作物病蟲草害預測預報與防治指導、土樣和水樣化驗服務……

  不管酷暑還是寒冬,天津市寧河區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每天奔走于田間地頭,把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及時有效地傳播到廣大農民手中,“網破”、“線斷”、“人散”等曾經嚴重困擾農技推廣的難題正在得到破解。

  良種良法直接到田 技術要領直接到人

  悶熱潮濕的天氣,無精打採的垂柳,一望無際的稻田,間或夾雜著幾聲蟬鳴,整個天空好似全被濕漉漉的霧氣籠罩著,讓人喘不過氣來。

  而此時,寧河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高級農藝師王連芬和曹玉霞、田建全等人正滿頭大汗地蹲在寧河鎮五村盈收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稻田邊查看水稻生長情況。

  寧河素有“魚米之鄉”美譽,水稻種植在全市一直保持著傳統優勢。今年,該區在盈收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推廣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因此,這塊示范田自然讓他們格外牽挂。

  “無公害水稻、綠色水稻、有機水稻是全市水稻生產發展方向,我們示范、推廣這項技術,一方面是努力降低農藥使用量,減少環境污染,另一方面是全力提高稻米品質,確保農戶賣上好價錢!”王連芬說。

  據了解,2015年,國務院和農業部分別印發《水污染防治行動》和《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因此,該區率先在水稻種植上實驗、推廣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即針對水稻病蟲害發生期的不同,抓住防治關鍵期,實施抗病品種、生物防治、生態工程和化學防治有機結合,達到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少30%以上目標。在此基礎上,該區努力建設一批水稻綠色防控示范區,集成一批技術模式,培養一批技術骨幹,不斷提升農產品質量,在創響品牌的同時,實現“綠色稻米”優質優價,進而帶動綠色防控技術大面積應用、推廣。如今,該技術已示范、推廣2000畝,且長勢喜人。

  但不可否認,該區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雖然承擔著全區農業生產技術指導、試驗、示范、推廣職責,可畢竟人員有限,工作職責和范圍存在著“線長、面廣、人散”的實際困難。與全國一樣,農業技術推廣存在“最後一公里”、科技成果轉化存在“最後一道坎”的問題,許多先進實用的新技術、新產品不能及時轉化為“生產力”,這也成為困惑他們的一個難題。

  為徹底解決這些問題,該區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立足自身職能和工作實際,在深入農業生產一線的同時,全力突出一個“實”字,堅決防止圖形式、走過場行為的發生。

  他們創造性地開展了以科技特派員活動為平臺,組成栽培組、植保組、土肥組,實施科技進村入戶,通過提供科技培訓、科技趕集、政策咨詢、網絡平臺、手機信息、現場培訓和作物雹災後技術指導等係列化服務,實現了與農戶的“零距離”接觸,做到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有效地解決了“一公里”、“一道坎”問題,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注入了活力。

  觀念上轉過彎來 用有機肥種出優質品

  這幾天,寧河鎮五村的劉琮真是喜不自禁。

  “我們種的鮮食玉米已成功打進了北京、天津市場,現在就賣出兩萬多斤了!”作為盈收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琮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怎麼種植、銷售起鮮食玉米了?”面對記者的困惑,劉琮不緊不慢地道出了其中原委。

  2014年上半年,劉琮與另外四戶聯合承包土地500余畝,並注冊、成立了盈收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

  “我們的大部分地塊都種了水稻,個別地塊種點鮮食玉米,也是想看看有機肥到底有多大好處。”劉琮笑著向記者介紹。

  原來,2013年,劉琮給一企業操持水稻種植時,該企業就堅持不用化肥,而是施用牛糞、雞糞和菌棒等有機肥,當時,劉琮對此也是半信半疑。等水稻收割後,晶瑩玉潤的稻米一入口,那口感,好的簡直沒法說。自此,“有機肥”這三個字就深深地“烙”在了劉琮腦子里。

  因此,今年該區實施土壤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補貼項目時,劉琮主動採用了施用商品有機肥這項技術。

  事非經過不知難。劉琮是同意了,但其余四戶受傳統耕作與管理的影響,對有機肥的概念可說是一無所知,

  “聽說有機肥沒有尿素、二銨有勁?”

  “用有機肥要是減產了咋辦?”

  ……

  面對大夥的不解與懷疑,區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自是一番苦口婆心的講解與疏導,好在有劉琮現身說法,最終,該項目在盈收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得以實施。

  “今年,我們推廣施用商品有機肥技術,還是遇到了不少困難,關鍵是大夥受種植習慣、施用成本等問題困擾,觀念上還沒有轉過彎來。”王連芬深有感觸地說。

  俗話說,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但由于長期過多單一施用化肥,致使許多農田出現了土壤板結,地力下降,有機質含量減少的情況,不僅影響了農產品產量,也影響了質量和口感,更重要的導致農業生產成本增加、環境污染加劇。因此,急需推廣施用有機肥。

  “在積極推廣商品有機肥的同時,區里根據相關政策給予農戶一定程度的補貼,目的就是希望更多農田用上有機肥,實現藏糧于地,讓寧河大地產出更多、更優的農產品!”王連芬告訴記者。

  增產增收是個技術活 農業生產也得精細化管理

  離開盈收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王連芬一行又馬不停蹄地驅車趕往豐臺鎮的玉米精密播種高產栽培技術示范田。

  汽車在鄉村公路上疾馳,兩側又密又高的柳條倣佛給整條馬路搭了一個涼棚,陽光透過濃密的樹枝在馬路上投下一道道斑駁的碎影,地里綠油油的莊稼自車窗外一閃而過,構成了一幅絕美的田園風光。

  可一下車,悶熱、潮濕的灼熱感頓時撲面而來,整個人就好像處于蒸籠之中,可王連芬一行卻全然不顧,三步兩步就消失在玉米地里。

  據介紹,近年來,由于受棉花價格影響和畜牧業、加工業對玉米需求不斷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農民種植玉米的積極性。但該區玉米種植大多採取等雨播種節水栽培,也有部分農戶種植地膜玉米和夏播玉米,可就全區玉米單產來說,平均徘徊在1000斤左右,增產、增收效果並不理想。

  “我們推廣的玉米精密播種高產栽培技術,主要是通過增加種植密度提高單產,努力達到1400斤以上。”王連芬說。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為確保玉米精密播種高產栽培技術順利實施、推廣,該區在積極篩選、引進適宜密植的玉米高產品種時,還精心制定了精密播種高產技術實施規范,建立了技術示范田,並在示范田內安排不同的試驗研究;示范推廣條帶深旋精量播種機,該機械既可以免耕播種,節省成本,還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環境,促進玉米根係發展,提高植株抗性,進而提高玉米產量。

  “下一步,我們準備扶持一個病蟲害專業化防治組織,或與相關企業簽訂服務合同,組織開展農作物病蟲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推進工作,努力實現病蟲綜合治理、農藥減量控害,切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真正實現提質增效。”王連芬說。(記者 張立平 通訊員 張立民 田雨宸)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