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天津市種植業供給側改革再探新路調查:10萬畝鮮食玉米進京津菜籃子

2016年07月08日 15:28 來源:天津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鮮食玉米,市民愛吃,農戶愛種,市場需求量逐年增大。在目前國內普通籽粒玉米銷售價格低迷,部分地區出現賣糧難的情況下,鮮食玉米異軍突起,已經成為種植業供給側改革的先鋒。

  截至目前,天津市鮮食玉米種植面積大約在10萬畝左右,其中武清區是主力軍,種植面積超過8萬畝,2015年鮮食玉米產業鏈產值超過2億元,本市鮮食玉米已經成為京津兩大城市市民菜籃子俏銷的優質農產品。著眼未來,鮮食玉米還需進一步做大做強,其中包括冷藏深加工、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戶種植等多方面。

  10萬畝鮮食玉米

  農民每畝增收1800元

  2016年6月5日,武清區農業局張辛莊國家新品種試驗基地,人頭攢動。來自全國各地的鮮食玉米育種專家、鮮食玉米收購大戶、深加工大戶、機械收割企業代表、本市部分區縣的種植大戶齊聚這里,現場參觀在這里試種的兩百多個國內最優的鮮食玉米品種。金黃色的甜玉米、紫紅色的糯玉米、紅白相間的甜糯玉米新品種,讓參觀的人們目不暇接,連連稱讚。

  武清區農業局種子管理站負責人楊紅軍告訴記者,在不到百畝的試驗田里,今年種植了215個國內鮮食玉米最新品種。這些新品不但產量高,而且口感好,抗逆性也很強,可以提供給全國各地的農戶種植。

  記者看到,在參觀的人群中有不少是來自本市涉農區縣的普通農戶。今年43歲的龐連生就是其中一位。他告訴記者,他是武清區梅廠鎮的一位普通農民。原來他家的農田一般種小麥和玉米,每畝每年純收入不超過700元。後來,在武清區農業局專家的指導下,開始種鮮食玉米,一年兩茬,種植效果相當不錯。聽說今天這里有最新的品種展示,所以提前趕到想選擇幾個更好的品種,秋季種植。

  種鮮食玉米,比種普通玉米每畝可以增收多少呢?楊紅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當前甜玉米每穗1元,糯玉米每穗0.8元,甜加糯玉米每穗0.8元左右。現在每畝鮮食玉米可以產鮮穗數量大約在3000個左右,按照每穗0.8元計算,每畝的毛收入可以達到2400元。去除地膜、種子、化肥、有機肥、澆水、收獲等費用,每畝一茬至少可以獲純收入1500元。在本市涉農區縣,每年鮮食玉米一年可以種兩季,考慮到秋季價格浮動因素,兩茬每畝純收入至少可以達到2500元左右。如果種植小麥+普通玉米,每年每畝最多獲得純收入不超過700元,種植鮮食玉米每畝兩茬可以增收1800元左右。

  武清區曹子里鎮後蘇莊村委王書來,也興致勃勃地來到試驗基地,參觀鮮食玉米新品種。跟他一起來的,還有市社科院幫扶小組的負責人張峰、劉金波等人。張峰告訴記者,後蘇莊村是一個農業村,為了幫助村民提高種植效益,他們積極引導農戶種植鮮食玉米。此次參觀過程中,他們跟天津中天大地種業有限公司聯係,選用他們的鮮食玉米新品,讓村民免費試種,然後再擴大種植面積。王書來說,相信通過改種鮮食玉米,農戶們會增收致富。

  武清區農業局局長武剛告訴記者,6月3日至5日,他們舉辦了為期3天的北方鮮食玉米大會暨新品種推介會,育種專家們帶來了兩百多個新品種,目的就是給農戶引進最好的品種。同時還大力引進了多家收購商、經銷商等,為農戶開展全方位服務,目的是以武清為大本營,然後向周邊區縣輻射,從而帶動本市鮮食玉米種植提高質量,擴大面積,成為新型支柱產業。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普通籽粒玉米,價格低迷,銷售困難,農戶增收遇阻。鮮食玉米,市民愛吃,農民也愛種,既滿足了市場需求,又讓農民增收致富,是當前開展種植業供給側改革的一條新路。本市發展鮮食玉米種植得天獨厚,背靠京津兩大直轄市,消費人群數量龐大,市場開發價值巨大。

  搞好相關配套

  讓鮮食玉米種植農戶無憂

  連日來,在武清區陳咀鎮、河西務鎮、高村鎮、大孟莊鎮,不少農戶正在採收鮮食玉米。高溫季節,雖然很辛苦,但由于增收,農戶們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在河西務鎮大沙河蔬菜批發市場上,早晨一開門,就有很多農戶前來銷售鮮食玉米,金黃色的、銀白色的、深紫色的鮮食玉米帶著綠色的苞葉,讓採購商們特別開心。

  大沙河蔬菜批發市場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正值鮮食玉米採摘上市期,每天鮮食玉米上市交易量達到了500噸左右。往往是一上市,就被來自京津等地的客商搶購一空。一位來自北京的採購商說,天津種植的鮮食玉米口感、外形都很不錯,價格也有競爭優勢。最主要的因素還在于距離北京非常近,運輸僅需要短短兩個多小時,可以確保北京市民在最短的時間內吃到營養豐富的鮮食玉米。

  在武清區陳咀鎮,這里作為武清區鮮食玉米種植的發源地,現如今很多農戶都在種鮮食玉米。武清區農業局副局長李深遠介紹,為了幫助農戶就近銷售,當地興建了大型批發市場。每逢收獲季節,每天大約有上百輛大型貨車在採購、運輸當地產的鮮食玉米。當地政府部門、交通等部門大力支持,確保道路暢通,使當地產的鮮食玉米迅速銷往京津冀及南方等地區,成為農戶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

  楊紅軍介紹,為了幫助農戶種好鮮食玉米,他們積極引進推薦名特優新品種,然後進行技術指導,確保農戶獲得高產。比如,蔬菜上一般使用有機肥,大田作物一般很少用。為了提高鮮食玉米的口感,他們積極向農戶介紹推廣使用有機肥、農家肥種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農技人員還向農戶積極推薦使用地膜覆蓋技術,讓鮮食玉米早播種,早上市,賣上一個好價錢。

  武剛告訴記者,為了把鮮食玉米生產提高到一個新水平,他們已經在下伍旗鎮規劃1萬畝鮮食玉米種植基地,引進了3家外地鮮食玉米育種、收購、深加工企業,帶領周邊農戶擴大種植面積。3家企業共同投資將達到500萬元,進行鮮食玉米的標準化、規模化、高效化示范種植。3家企業給種植的農戶提供優良的鮮食玉米種子、肥料,進行回購加工,然後銷往京津及全國各地,引領本市鮮食玉米生產再上新臺階。

  鮮食玉米產業有待精細化

  品種需豐富 冷藏加工需加強

  鮮食玉米目前發展很快,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引起重視。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趙久然介紹,1968年,我國研發出了第一個國產鮮食玉米新品種:“北京白砂糖”。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才開始進行大范圍的新品選育。盡管目前鮮食玉米育種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基本滿足了市場需求,但是依然有空白點,需要育種專家們努力攻克。

  鮮食玉米研究專家宋剛認為,現在鮮食玉米一般把產量放在第一位,認為這樣可以增加銷售收入。但是由于一些鮮食玉米個頭太大,一般女士、小孩就會吃不完,用刀切開不方便,吃不完扔掉又特別可惜。為此,他希望有眼光的育種專家可以選育出一些小型化的高端鮮食玉米新品種。

  海南鮮食玉米收購商林萍認為,現在糖尿病人比較多,雖然甜玉米非常好,但是他們不敢吃。如果鮮食玉米育種專家可以選育出適合糖尿病人吃的鮮食玉米,銷售渠道會大大加寬。另外,鮮食玉米育種還需標準化。比如,出口型鮮食玉米,對方一般都要求大小、重量一樣,便于銷售。但是目前選育的鮮食玉米品種大小不一,重量更是相差懸殊,非常不利于出口。

  “佳而農”公司負責人徐主仁告訴記者,鮮食玉米要獲得大發展,冷藏、深加工配套要跟進。因為鮮食玉米貨架期很短,在常溫下,3-4天就會變老,不能食用,因此鮮食玉米採摘後必需要冷藏,一般溫度要降到0到5度左右。在運輸過程中一定要有冷鏈運輸,現在一般的運銷戶大都是採用加冰塊的方式,給鮮食玉米降溫,效果也不錯,但還需探索新方法。鮮食玉米產地一定要建大型冷庫,搞好冷藏。目前國內鮮食玉米大都扎推上市,影響了後續供應,造成冬春季沒有鮮食玉米上市。為此,有眼光的企業家應該進行深加工,常年給市民提供不同種類的鮮食玉米。(記者 陳忠權 通訊員 王建強)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