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峰山,縱貫湖南南北全境,山高谷深。位于雪峰山中段崇山峻嶺間的湖南省新化縣吉慶鎮油溪橋村,是典型的貧困村。近年來,該村不等不靠,精準脫貧之路越走越寬。
立足現有資源,靠山、水、田、土也能增收
新化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武陵山片區縣。油溪橋村人均水田不足0.5畝,多為巴掌大的梯田,而且嚴重缺水。長期以來,群眾基本上是靠天吃飯。800多人的村子,去年貧困發生率仍然高達20%。
擺脫貧困是油溪橋的當務之急。首先需要的是解決水的問題。從2011年8月開始,油溪橋村啟動水源工程建設。村黨支部帶領群眾肩挑手提、起早貪黑苦幹一年,在上級撥款僅有30萬元的情況下,完成了預算投資160萬元的水利工程,將寶貴的山泉水送到了田間地頭和每一個農戶家中。
解決了水的問題,不意味著財富可以像水一樣“自來”。村班子組織黨員和群眾代表開會統一了思想認識,確立了發展思路:在上級的幫扶下,立足現有資源,依靠自身努力,向山、水、田、土要效益,打好脫貧硬仗。
普及稻田養魚。將全村凡是符合條件的水田全部開發成稻田養魚基地。2014年春天,魚苗投放,當年畝均創效益達4000余元。
發展經果林。開發山地面積2200多畝,陸續種下水蜜桃、獼猴桃、楊梅等優質水果,林下間種花生、紅薯、蔬菜等短季作物,大多數水果明年即可挂果。
推進鄉村旅遊。以前,每年來村里油溪河漂流的遊客數以萬計,但都來去匆匆,沒給村民帶來多大實惠。為了留住遊客,油溪橋村把上級的扶持資金當作“藥引子”,組織村民籌工籌勞,修了數十公里遊步道,在房前屋後遍種美人蕉、山茶花等景觀植物,美化村莊,吸引遊客。開發垂釣、採摘等旅遊項目,配套發展餐飲、住宿,千方百計為村民擴大增收渠道。
為確保產業扶貧取得實效,村里制定了“五統一”制度,即村委會統一組織開發、開拓市場,種養專業合作社統一規劃管理,農業技術人員統一培訓指導,貧困戶參與統一行動,村組幹部統一結對幫扶,並採取多項特惠扶持措施。
據測算,油溪橋村種養產業項目全部見效後,人均可獲純利1萬元以上。25個貧困戶由于受到格外關照,種養面積和成本有增有減,預計明年可全部脫貧。
把群眾脫貧的志氣立起來,把發展產業的力量攏起來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油溪橋村的巨大變化,與村班子的努力密不可分,“班長”彭育晚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彭育晚是個曾立過四次功的退役軍人。8年前,32歲的他在組織的召喚和村民的期盼之下,將在廣州、南寧經營得十分紅火的生意交給妻子打理,不顧家人反對,毅然回村出任黨支部書記。
他面對的是這樣一個爛攤子:村班子渙散,村集體負債4.5萬元,村民住的大都是透風進雨的老舊木板房……
彭育晚上任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取消村幹部的會議補助和誤工工資,每年能為村里節約三四萬元。有人出面頂他:飽漢不知餓漢饑,難道為公家做事,就只能白幹?有人開他的玩笑:你是富翁,何不直接捐點出來,讓大夥分一分?
彭育晚沒有退步,並從自己做起。他說:“我不是舍不得捐款,但我不能這麼做。村民們如果靠別人的捐贈過活,不但矮了人格,而且是靠不住的,捐得再多也會坐吃山空。”
“要把群眾脫貧致富的志氣立起來,把群眾發展產業的力量攏起來。”為此,彭育晚組織黨員群眾學習各種法律、政策知識和農業實用技術,提升素質和致富本領。“人心齊,泰山移”。村里的多項工作都爭先創優,年年被評為先進,林權制度改革還走在全省前列,全省現場會在村里召開。
為了村里的發展,彭育晚犧牲了很多。他回村後,家里在南寧開的門店不久就關了門,一年損失上百萬元。但他也得到了很多。上級的肯定和村民的擁戴,使他內心十分充實。他覺得最大的歉疚,就是對不起他的村幹部同事。這幾年村里的工作特別繁重,人人忙得像陀螺一樣團團轉。盡管村里現在每年都有數十萬元的集體經濟收入,但他不能從中挪一分補償給同事們。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上級給的各項榮譽轉到班子同事身上。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