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曹飛記者左旭東)連日來,有著“高原糧倉”美譽的雲南各地喜訊頻傳,全省夏糧喜獲豐收。據省農業廳統計,2016年雲南全省夏糧播種面積1799.4萬畝,同比增加31.9萬畝,增長1.8%;總產量預計達到301.2萬噸,同比增加14.7萬噸,增長5.1%。全省夏糧生產呈現出“面積增、單產增、總產增”的良好局面。
近年來,雲南連年遭受嚴重幹旱,對全省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影響,旱災發生區域由常年的30余個縣增加至近100個縣,受旱面積由常年的300萬畝左右上升到近1500萬畝,2015年旱災損失近20億元。
面對常態化的旱災影響,雲南省委、省政府把抗旱保生產作為農業工作的重中之重,探索出一條農業連年抗旱增產之路。全省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大力推廣種植多年生經濟作物。對水源難以保證的田塊,改種玉米、馬鈴薯等旱糧作物,2011年以來,全省累計實施水改旱616.1萬畝,新增糧食20萬噸以上。全省冬季農業開發面積從2010年的2009.7萬畝增加到2015年的2500萬畝,平均畝產達到1560元。通過擴大煙後套種、玉米後套種、甘蔗套種和經濟林果套種等面積,全省晚秋作物播種面積從2010年的889.8萬畝發展到2015年的1089萬畝。從技術層面說,雲南通過廣泛推廣旱地作物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延長作物抗旱期,確保旱地作物增產增收;選育培育耐旱品種,選育並審定通過了19個抗旱玉米品種,9個抗旱小麥品種,5個抗旱油菜品種,累計推廣抗旱良種2886萬畝;設施抗旱,全省平均每年改造中低產地面積350萬畝以上,高穩產農田由2010年的2400萬畝增加到現在的4650萬畝,2015年,全省農田有效灌溉面積2383萬畝,佔常用耕地的37%,農田基礎設施的改善提高了耕地抗旱穩產能力;自救抗旱,幾年來,全省爭取中央財政投入農業抗災救災資金累計2億元,資金用于改種、擴種糧油作物和經濟作物所需的種子、種苗、肥料、農藥、農膜、農用柴油等救災物資補助。幾年來,全省因旱需補種改種的農作物面積累計679.1萬畝,通過補種改種挽回糧食產量達149.3萬噸。
[責任編輯:劉暢]